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关于语言是否可译的问题,通常有三种不同的观点:可译论,不可译论以及相对可译论。可译论和不可译论观点都具备一定的依据,而本文的观点是,这种可译性,不可译性以及相对可译性都可以从语言功能的角度进行解释,语言的认识表达功能决定了语言间的可译性,语言的文化功能导致了语言间的相对可译性,而语言的艺术功能则形成了语言间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2.
语言之间的相融性和相似性形成了语际翻译的可译性,而语言之间的差异又成为语际翻译的障碍,即形成了语际翻译的可译性限度。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造成了语言之间的相对不可译性。本文从文化的五个因素,即语言文化、生态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分析翻译中由文化差异造成的相对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3.
“不可译”中的“可译”潜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综述翻译界专家学者们对不可译性的定义及所持观点出发,分别介绍了语言层面与文化层面上的不可译性。两个层面上的举例分析得出:"不可译"无论在语言层面上还是文化层面上都是有一定的"可译"潜势,而且文化层面上的可译潜势要比语言层面上的可译潜势大得多。  相似文献   

4.
王玉虎  陆民  顾虹 《甘肃科技》2013,(19):77-79
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间的语义转换,而且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融。民族文化差异反映在民族语言差异中,从而增加了语际翻译的可译性限度,即不可译性,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语际转化的有效实现。从导致英汉文化差异的4个主要因素:历史文化差异、地域文化差异、习俗文化差异和文化价值观念差异等方面来探讨翻译中文化的不可译性及其调节策略。  相似文献   

5.
在翻译实践中,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一直以来是翻译界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语言的杂化现象屡见不鲜。本文主要根据语言的特性探讨翻译的不可译性与语言的杂化。从语言和文化的异同性分析不可译性形成及其其产生根源,从语言和文化的相同性入手探讨语言的杂化,并分析最终各自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不可译性按其产生的原因可分为语言上的和文化上的,文化上的不可译性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产生的。中国与西方英语国家在社会习俗、宗教信仰、历史典故、地域文化、思维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是文化上的不可译性产生的原因。克服这种翻译障碍的途径是加强文化交流,扩大不同语言之间的共性。  相似文献   

7.
苏进德 《科技信息》2010,(24):I0126-I0126
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是翻译理论中存在争议的话题。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翻译过程中有些东西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可译性。本文主要从文化差异的视角具体来探讨不可译性,以让译者正视不可译性,同时把握文化内涵的差异,力求翻译的忠实,促进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8.
由于语言、宗教、历史和社会文化等方面原因,翻译存在一定的不可译性,汉、藏语传统翻译思想中也都有不少有关不可译现象的论述。文章立足不可译的内涵界定与原因探析,梳理了汉藏文化中不可译思想的历史脉络,并对两者间的异同从文化差异、产生机制、实施场所、系统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9.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翻译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而翻译理论研究则需要实证。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一直是翻译研究领域中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目前,人们也许尚可举出大量有关不可译的实例,但我们深信不可译性并非绝对,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通过一定译者的创造性劳动,从字型层次、语言层次、词汇层次、句法层次、文体风格等方面的差异着手,通过补偿手段向可译性转化。  相似文献   

10.
根据卡特福德理论,不可译性分为语言的不可译性与文化的不可译性。"囧"字的象形特征决定了其翻译具有语言形式上的不可译性;同时"囧"字具有网络情感符功能,所代表的网络文化及所形成的"囧"文化使其具有文化上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11.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任何两种语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可以互通互译的,但也存在一小部分的不可译现象.从汉英两种语言文字差异、音韵差异及表现形式差异三个方面深入探讨翻译中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12.
张敏 《科技信息》2013,(8):187-187
cultural gap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mainly stem from the following problems: different historical background,different religious beliefs,different living environment and geographic positions,different thinking patterns and associations,and different social conventional culture.This paper mainly explores different historical background,different living environment and geographic positions,and different religious beliefs  相似文献   

13.
模因视角下对待不可译有两种处理办法:一是产生“基因型模因”,基本上采用直译或异化策略再进行补偿的办法,保证信息不失真,实现“相同信息异型传播”;二是产生“表现型模因”,在原模因的基础上产生较大的变异,采用意译或归化的翻译策略,实现“不同信息同型传播”。  相似文献   

14.
英语习语和汉语成语很难形成对等翻译.用汉语的思维模式理解和翻译英语习语往往导致大量信息的流失和曲解.不过,正是英语习语的这种需要回避汉语思维才能准确理解的特性使得它成为培养学生直接采用英语思维的好材料.  相似文献   

15.
从中国古诗词英译看诗歌翻译的不可译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诗词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棵奇葩,它容入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精髓,是文学语言高度的凝练。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某些文化意象的不等值,诗歌翻译中经常会出现文化冲撞现象。本文针对这种冲撞现象,指出诗歌翻译中不可译成分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不是泛指两种语言之间能否相互传译的问题,指的乃是译文确切性的程度问题。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是一对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概念,它们虽对立却统一,因为它们同时存在于一个文本,它们都体现着语言的基本功能,并且一直在变化发展着。  相似文献   

17.
文章试图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运用语际释意相似理论,探讨口译中的不可译现象,得出结论:不可译现象在口译中是能够可译化的,关键在于处理好释意相似与非释意相似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口译交际活动的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18.
举例论证了翻译中语言的不可译现象,说明语言的不可译主要指其文字特点构成的形式美的不可译.同时又通过例证说明了语言的不可译也非绝对的不可译,在译者的努力下,可以以译文自身的语言形式美再现原文的形式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