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对乳化法制备叶黄素油悬液的配方组成及制备工艺进行研究.选择乳化剂种类、乳化剂用量、乳化温度、乳化时间和乳化转速为参数,以叶黄素油悬浮液稳定系数R值为稳定性评价指标,优化叶黄素油悬液的制备工艺.结果表明:以卵磷脂和单硬脂酸甘油脂(质量比1∶1)复配作为乳化剂、乳化剂添加量4%(质量百分比)、乳化温度65℃、乳化转速16 000 r.min-1和乳化时间30 min时制备的产品稳定性最佳,静置6个月未发现析油分层的现象,并且色泽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2.
针对生物质快速热解所制得的生物油黏度高、酸度高、含氧量高和水分高等缺点,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生物油品质提升方法--乳化生物油/生物柴油.通过改变不同的反应条件发现,过高的乳化剂浓度会导致合并、结块,影响效果,过低则使乳化液不稳定;较高的搅拌强度会产生较稳定的乳化液;过长的反应时间将会导致乳化剂脱离生物油/生物柴油的表面.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反应工况为乳化剂体积分数4 %,原始生物油/生物柴油体积比4 ∶ 6,搅拌强度为1200r/min,乳化温度30℃和混合时间15min.另外,对乳化燃料的含水量、黏度、分子量和酸度等物性的测试结果表明,与生物油相比,这些性质均有较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针对180号燃料油乳化存在的稳定性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考察了亲油亲水平衡值(HLB)对乳化油稳定性的影响以及非离子乳化剂对乳化油粘度的影响,以HLB值为标准兼顾乳化油粘度设计出乳化效果较好的复合乳化剂,考察了复配乳化剂、乳化工艺条件对乳化燃料油的稳定性和粘度的影响,得出最佳的乳化工艺条件为:乳化剂用量为0.5%,乳化时间为45 m in左右,乳化温度为70~80°C,搅拌速度为500~600 r/m in。实验结果表明:基于HLB值兼顾乳化油的粘度,以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为核心设计的复配乳化剂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制备的乳化燃料油室温储存3个月,稳定性好且粘度满足180#燃料油的标准。  相似文献   

4.
针对聚乙烯蜡难乳化,过程复杂,所得微乳液蜡含量低的问题,选用Span80和OP-6复配作为乳化剂,系统研究了乳化剂HLB值、乳含量、乳化时间、固含量、剪切速率等对聚乙烯蜡微乳液性能的影响。通过测定粒径分布、离心法和静置法等研究了所得微乳液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乳化温度为130℃,乳化剂HLB值为10.5,乳化剂含量为9.6%,乳化时间为30 min,蜡含量30%,剪切速率为1000 r/min时,所得聚乙烯蜡微乳液的粒径最小(1.2μm)、稳定性最好,在3000 r/min时离心10 min或在室温下静置90 d,所得样品不分层且无任何变化。  相似文献   

5.
聚甘油单硬脂酸酯乳化二甲基硅油及乳液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聚甘油单硬脂酸酯复配乳化1 Pa.s的二甲基硅油,考察复配乳化剂的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对乳液体积平均粒径、乳液黏度、乳液离心稳定性的影响以及乳液的耐高温稳定性。结果表明:复配乳化剂HLB值对乳液体积平均粒径、黏度、离心稳定性的影响显著,选择高聚合度的亲水型乳化剂和高聚合度的亲油型乳化剂进行复配乳化,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硅油乳液。最佳乳化条件为乳化剂(二聚甘油单硬酯和八聚甘油单硬脂酸酯,HLB=10.5)、硅油和水的质量比为7∶23∶70。在最佳乳化条件下制得的乳液体积平均粒径为8.06μm,黏度为387 mPa.s,固相质量分数差为2.91%。乳液高温稳定性良好,在110℃保持5 h,乳液体积平均粒径增大至11.63μm,固相质量分数差增大至6.12%。  相似文献   

6.
采用三聚氰胺-甲醛树脂为壁材,硬脂酸丁酯为芯材,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相变微胶囊.通过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乳化剂用量、HLB值、乳化温度及乳化时间对硬脂酸丁酯乳液的影响,确定最佳乳化条件.采用激光粒径分布仪、FT-IR、SEM、DSC表征乳化液形貌、稳定性和相变微胶囊的结构、形貌以及热性能.结果表明:当复配乳化剂的HLB值=11,乳化时间为20min,乳化温度为70℃,乳化剂用量为10%,搅拌速度为4 000r/min,硬脂酸丁酯乳液的稳定性最好,以此乳液制备的微胶囊呈规则球状,结构致密,分散均匀,平均粒径3μm;相变温度为20.4℃,相变潜热为87.81J/g.  相似文献   

7.
以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作为模型单体,分别使用高速分散机、超声波仪和高压均质机制备了D4细乳液,使用多重光散射稳定性分析仪(MLS)分析比较了不同方法制备的D4细乳液的稳定性,并通过稳定性的分析,研究了均质压力和乳化剂浓度对单体细乳液的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样的乳化剂浓度下采用高压均质机制备的细乳液稳定性最好,能够稳定进行细乳液聚合;随着均质压力(10~110 MPa)增大,D4 细乳液的稳定性先增强后减弱,在90 MPa下制备的细乳液稳定性最好,乳液粒径增长速率仅为0.342 nm/min;随着DBSA浓度(0.0092~0.0460 mol/L)增大,在相同均质条件下(90 MPa 下均质4次)制备的单体细乳液稳定性增强,粒径增长速率都小于0.505 nm/min,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Fe3O4油基纳米磁流体制备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油基磁流体的稳定性,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以及机械分散手段将其分散在机油中;采用交互正交实验设计和主因素等技术,进一步考察工艺参数对颗粒粒径、饱和磁化强度的影响。通过透射电镜、红外光谱、VSM振动磁强计对纳米磁流体颗粒的粒径、饱和磁化强度、纯度等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NaOH滴加速度最佳为0.4mL/s;表面活性剂油酸钠滴加速度与加热温度最佳为0.3reims和65℃;溶液的最佳反应温度50℃-55℃左右;滴加包覆剂后的最佳保温时间20min。  相似文献   

9.
葡萄籽油的提取和精炼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葡萄籽油提取和精炼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文中的试验条件下,葡萄籽油浸提最佳工艺条件是:石油醚为浸提剂,葡萄籽粒度60目、含水量7.0%、料液比1 g∶7 mL、温度70℃、浸提时间4h.葡萄籽油精炼工艺条件是:碱炼初温45℃,碱液浓度9.50%,超碱用量0.3%;水化加水量2%,水化时间分别为1.0、0.5 h;二次脱色工艺为活性脱色白土,加量第1次1%,脱色时间30 min、脱色温度80℃,第2次加量1%,脱色时间15 min,温度85℃,真空度0.08 MPa;在真空度0.08 MPa、温度180℃、脱臭时间1 h条件下可以脱除葡萄籽油中的臭味成分,保持葡萄籽的固有香味.  相似文献   

10.
为优化沙棘油微胶囊的制备工艺,采用单因素试验与L_9(3~4)正交试验设计,以沙棘油为芯材,羟丙基-β-环糊精为壁材,在乳化剂的作用下进行乳化,以喷雾干燥法得到微胶囊产品。结果表明:在加水量为1 000 mL、芯材和壁材配比为1∶6(沙棘油恒定为8 g)、乳化剂用量为5 g、乳化温度为70℃的工艺条件下可获得最优产品,包埋率为91.86%。最佳配比组合为沙棘油微胶囊包埋进一步工业开发提供技术参数与指导。  相似文献   

11.
杜仲翅果籽油与猕猴桃籽油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杜仲翅果籽油和猕猴桃籽油的脂肪酸组成、α-亚麻酸含量及籽油的理化特性等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两者脂肪酸GC指纹图谱非常相似,即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基本相同.亚油酸和α-亚麻酸含量极为相近,且折光指数、密度、气味、色泽等质量指标非常相近.说明杜仲翅果籽油具有与猕猴桃籽油同样的保健功能和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复合型乳化剂与矿物油的乳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ABS)、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1631)、油酸皂等为主体的复合型乳化剂对柴油进行乳化,获得热稳定性的微乳液,于室温下放置2.5a以上未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3.
将金属套管式微通道用于油包水(W/O)乳液的制备,系统考察了连续相中大豆油和正己烷的体积比、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套管环隙尺寸和微孔孔径等对乳滴粒径的影响。得到的较优制备工艺条件为:大豆油和正己烷体积比8∶10、表面活性剂Span 80的质量分数1%、微孔孔径5μm、套管环隙尺寸250μm,可制备出平均粒径约为13μm且分散性良好的W/O乳液。与高速均质机和Y型微通道的比较发现,其所得乳液分散性和稳定性优于后两者,可望满足实际工业应用需求的高通量(至少可达1L/min)。此外,实验考察了微通道结构参数对乳化压降的影响,结果表明乳化压降随微孔孔径、套管环隙尺寸的减小而增大。  相似文献   

14.
分散型松香胶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造纸工业目前广泛使用的分散型松香胶,其分散性和稳定性是一个关键性问题。对常压下制备分散型松香胶过程中的乳化剂选择、用量、乳化和转相温度、助剂等进行了试验,从而找出合适的乳化条件。在常压下制得了在分散性能和稳定性上均较为理想的分散型松香胶。松香分子具有特殊的环状结构,单一的乳化剂不能同时满足其结构和乳化所需HLB的需求,必须在加热和剧烈搅拌下使用复配乳化剂.  相似文献   

15.
水合物造成的管道流动安全问题长期困扰着油气生产和运输部门。采用高压蓝宝石反应釜,系统研究了一类水合物动力学抑制剂在油水体系内的抑制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柴油+水+甲烷)体系内,可视观察法测定的诱导时间更能真实反映水合物动力学抑制剂的抑制性能;随着动力学抑制剂添加浓度的增加,在进气压力相近情况下,体系可承受的最大过冷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在(柴油+水+乳化剂+甲烷)体系内,乳化剂的添加浓度对体系可承受的最大过冷度无明显影响;在动力学抑制剂添加浓度相同情况下,实验测定的最大过冷度比(柴油+水+甲烷)体系中的测定结果偏小。最后从油水乳化角度对比分析了动力学抑制剂在油水体系内的抑制机理。  相似文献   

16.
首次提出采用超高速旋转填充床对分散相单独做功连续制备乳液,考察了操作参数和填料规格对乳液粒径和粒径分布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上述操作条件对乳液分散相的粒径和粒径分布具有显著影响,并获得了较优操作条件:转速9 000 r/min,乳化剂质量分数4.2%,油相流量15 L/h,填料类型为3D打印填料;在该条件下制备出平均液滴粒径约为12 μm的乳液。建立了用于预测分散相粒径的数学模型。所得结果为连续、可控、低成本制备乳液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牡丹籽油成分分析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针对脂肪酸类成分、微量元素以及影响油脂品质的主要理化指标进行分析测定,并利用体外模型考察抗氧化能力,以评价牡丹籽油的营养及保健价值.结果显示,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90.74%,以亚麻酸为主,占39.47%;油酸和亚油酸分别占24.11%和27.16%.牡丹籽油同时含有K、Fe、Zn等多种人体必需微量元素,而Pb、As等有害微量元素含量均低于检出限.供试牡丹籽油的酸值、过氧化值、碘值和皂化值分别为1.866mg/g、9.574mmol/kg、173.4g/100g、188.1mg/g,符合国家标准限度规定;对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的EC50为29.30mg/mL,显示良好的抗氧化潜力.研究结果提示,牡丹籽油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是一种优质天然植物油料资源,极具开发和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利用本实验室生产的粘多糖A对辽河重质稠油进行乳化降黏试验,系统考察油水质量比、多糖浓度、乳化温度、乳化转速和乳化时间对稠油乳化降黏的影响。结果表明:将油水质量比6:4,多糖质量浓度150 mg/L的稠油溶液放入温度25 ℃、转速160 r/min的摇床乳化6 h,稠油黏度由87000 mPa·s降至310 mPa·s,降黏率达到99.6%。此外,通过对乳化降黏后稠油破乳处理研究发现,稠油在室温静置24 h后即可实现油水分离,且破乳后的多糖水溶液可以重复使用2批次,显著降低了多糖乳化剂及后续稠油脱出水处理成本。因此,该粘多糖A可广泛应用于稠油乳化降黏开采和输送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