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协同过滤是当前应用在信息推荐系统中最成功的技术之一。但随着用户数量和所需过滤信息的增加,计算复杂度迅速增长,大多数推荐系统都因集中式的体系结构而面临可扩展性差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非结构化P2P网络的协同过滤推荐机制,采用基于词汇链的方法构建资源对象描述向量,建立由偏好资源对象集合构成的用户模型,并且根据用户的兴趣变化,通过动态邻居重组的方法获得实时的个性化推荐。实验数据表明采用基于非结构化P2P网络的协同过滤推荐机制较传统集中式推荐方案有更好的可扩展性和预测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如何有效的实现网络资源的一体化监控成为下一代互联网络管理研究的热点和难点.P2P技术正日益应用安全和服务单元的协作和集成,XML技术则可以实现异构应用之间信息的交换.针对CERNET2(China Education and Research Network based on IPV6)网络资源的监控和管理,提出了一个基于P2P和XML的网络资源监控体系,并给出了网络资源描述和资源发现的实现技术.  相似文献   

3.
为充分适应智能大电网的发展,实行"调、控、配一体化"大运行模式,开发了地区电力调度技术支撑平台。该平台以一种基于标准的统一方式整合地区调度范围内各类业务应用(包括横向与纵向应用),建成一个统一的标准公共信息模型、接口规范和对象标识(包括命名与编码)规则,为各类应用提供所需的各种输入数据和服务,以实现最优调度。  相似文献   

4.
基于测量的网络安全平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网络安全保障需要为用户提供一种公共的基础设施,以支持面向公众的网络安全服务.提出了基于测量的网络安全平台MbNSP (measurement-based network security platform),即以网络测量为基本手段,收集和分析计算网络实体的安全特性,为应对网络中各类已有或潜在的安全威胁提供检测、追踪和响应等基本服务支持的网络基础设施.讨论了MbNSP与网络安全产品的对比以及MbNSP的组成,阐述了MbNSP的3层体系结构,即通用安全测量层、网络安全接口层和安全服务与应用层.该平台可以为用户提供安全检测、安全追踪和安全扫描等服务.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的信息综合处理平台纵向由网络通信系统、数据库系统和网络管理系统三部分组成,横向分应用portal、应用服务、公共服务和基础服务四个层次,为各级气象水文部门及时提供所需的各类气象水文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6.
P2P流媒体技术为大规模的流直播应用提供了解决方案,P2P文件共享技术则解决文件发布的问题.富媒体,也称为webcasts技术,可以提供同步的在线音频、视频以及文件下载,并且因为其信息承载方式的多样性成为炽手可热的应用.如何将各种发布技术整合,如何设计可以提供便捷、可控、可变服务的到综合平台,是各种原型系统需要面对的问题.文中的Shanon系统利用了P2P技术信息覆盖的广度和富媒体技术信息承载的广度优势,提出了创新的系统结构和业务模式,能够为用户提供便捷灵活的媒体发布服务,并为商业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组件对象及其接口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组件对象技术以面向对象技术为基础,提供统一的面向对象实现框架;为面向对象应用建立公共的体系结构;提供对象服务和公共设施;建立支持对象互操作的标准化协议.文章在介绍了组件对象模型技术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分析组件对象的概念和定义,进一步剖析了组件对象的核心部分--接口的实质,并论述了组件对象作为新型软件开发的核心技术的诸多特性.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大学教育资源平台的体系结构,构建了大学教育资源平台的框架。认为大学教育资源平台应建立统一的信息标准,提供平台与接口规范,将各种信息系统以松散耦合的方式集成起来,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交换,为用户提供统一的访问界面和个性化服务。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P2P流媒体直播系统的特性和体系结构.对组播树的构建与设计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提出一种单播树、多播树结合的组播树构建方案,该方案结合了单组播树维护方便、多组播数节点负载均衡的优点.对节点组织策略进行了分析,对新加入节点利用及时服务策略进行了研究,提出一种及时优化策略.在新节点加入的时候就探测其服务能力,调整组播树结构,及时发挥新加入节点的优势,提升系统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0.
P2P网络资源共享中基于信誉的访问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分析了传统的访问控制的基础上,针对P2P网络的特点,提出了基于信誉-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在P2P网络资源共享中的应用,研究了信誉的量化机制和信誉度的计算方法,最后给出了该访问控制模型的体系结构,并分析了该模型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为了在P2P网络环境下保护数字化音视频内容,提出和实现了一个新的服务于广播电视系统影视资料分发与交换的DRM系统(PCADRM).PCADRM以适用于P2P应用环境的智能节点重叠网络为架构,将权限证书与媒体资源文件分开存储,通过PKI的双向身份认证提供混合模式的权限代理实现对媒体资源文件的访问控制,通过基于视频水印提取和验证的行为监测进行盗版追踪实现事后控制.在PCADRM的实践中证明,所提出的带有智能节点重叠网络的系统架构和采用的数字版权技术,实现了对P2P内容存取的管理和控制.  相似文献   

12.
基于P2P持久存储技术的P2P认证方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认证方式的安全性、易用性和代价,认为在P2P系统中引入基于密码的认证方式是必要的.利用持久存储技术、可信计算思想和虚拟系统思想,通过构造存储用户信息的分布式的用户数据库和用于认证的可信实体,解决基于密码的身份认证中的两个关键问题:用户的个人信息无法存储及缺乏客观可信的认证实体执行认证,实现基于密码的认证方式.理论分析和原型系统证明了方案的可行性.该方案对于完善P2P的认证方式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
随着Internet的发展,未来的电信网络将是基于IP技术的网络,而SIP是现代网络标准组织所建议的语音、视频多媒体控制协议的首选.近来发生的SIP攻击事件,使SIP安全性议题浮上台面.将P2P的观念套用到传统的SIP架构上,以期减少传统的SIP架构被攻击之风险.但网络电话的弱点还是会出现在新一代P2P SIP的架构上,如:垃圾广告语音(Spaminternet telephony,SPIT)的插入,由于SPIT问题与通信架构无关,可能会形成垃圾短信泛滥的问题.为此本研究透过P2P SIP架构,建置适合此模式下的网络语音广告防堵系统,可在P2P动态环境下,进行黑白名单同步更新与维护管理.  相似文献   

14.
僵尸网络利用高效灵活的一对多控制机制,为攻击者提供了储备、管理和使用网络攻击能力的基础架构和平台,已成为当前Internet最严重且持续增长的安全威胁之一。为满足在高速网络实时检测P2P僵尸网络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bot优先抽样的在线检测技术。该方法利用bot优先的分级算法和基于优先级的包抽样算法,使得检测系统能够高效利用计算资源,在整体抽样率有限条件下,优先对疑似P2P僵尸通信数据包进行抽样,并使用流信息重构技术和流簇分析技术对抽样包进行统计分析来发现P2P僵尸主机。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在线检测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对疑似P2P僵尸网络流量亚群的包抽样率,具有良好的在线检测效率和P2P僵尸检测命中率。  相似文献   

15.
浅谈P2P技术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P2P的技术背景、主要特征、关键技术及主要应用,展望了P2P技术未来的应用趋势。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P2P网络中对等点发现报务的定位模型,介绍了P2P对等点多播发现定位服务的实现技术,为P2P网络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基于PKI的P2P信任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P2P网络安全的核心问题—信任关系,引入了PKI安全机制,简要介绍了公钥基础设施(PKI)的概念和基本组成,阐述了信任和P2P的基本思想,分析了P2P网络的特点和拓扑结构,指出不同P2P网络中的节点在PKI信任模型中充当的角色,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三种PKI信任模型及其控制信任关系的方法,得出了适合于的P2P网络的PKI信任模型,从而为P2P网络的大规模应用提供了安全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P2P网络技术能够为计算机网络用户提供共享,同时有效整合互联网资源,将基于Web网页的互联网应用转变成动态存取、自由交互的海量信息网络。P2P发展将影响整个计算机网络发展和信息获取模式。介绍了P2P网络仿真软件实现功能:可通过大量节点扩大覆盖范围,使多个节点能够分担服务器压力,并将这些数据传送到活跃节点,仿真软件可进行实时网络状态仿真。  相似文献   

19.
P2P流量监控技术的研究及现网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2P (Peer-to-Peer) 已经成为网络带宽的主要消耗应用,对P2P应用的识别以及P2P流量的监控是电信运营商关注的重点之一。从理论上对P2P应用的流量采集、流量分析、流量控制技术和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在城域网现网中,利用具有流量监测分析和控制能力的硬件平台,对P2P流量的感知和控制进行实验,验证了通过流量监控设备对P2P流量的分析和管理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冯雪芬  郑秋霞 《太原科技》2007,161(6):56-57,59
介绍了基于P2P技术的对等网络的定义及其特点,探讨了实现P2P的即时通信、协同工作、共享和信息搜索、分布式服务功能的应用程序和支持这些应用程序的各种技术.详细分析了P2P应用程序导致的安全问题,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