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西周金文中纪时术语——初吉,既望,既生霸,既死霸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初吉、即生霸,既望,既死霸是常见于西周金文的纪时术语,对它们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年代学意义。该文以铜器历日排比为基础讨论这4个名词的意义,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1)西周历法的基本特性;(2)纪时术语的各种可能月相和日序的分析;(3)铜器历日的相对排比及分析;(4)以传统宣王纪年安排晋侯苏钟历日,并以此为基础建立铜器历日的绝对排比;(5)应用数据库讨论厉王的可能元年。  相似文献   

2.
对《史记》“十二诸侯年表”、12“世家”和若干“本纪”的纪年与历日记载的分析表明:自西周共和以后及东周时期的纪年法,以次年王公纪年法为主流,当年王公纪年法为支流,并杂以若干非常规的王公纪年法;春秋时期共他诸侯国历法和鲁国历法大同小异,建正有建子、建丑之别;司马迁对这些纪年与历日的记述,是依据《春秋历谱谍》等可靠的史料作出的,其所构建的西周共和以后及东周年代,只有比例很小的失误,其整体是可靠的;西周共和元年是为公元前841年,可作为后计其后年代、前推其前年代的不可动摇的基本点。  相似文献   

3.
文章依据殷末和西周的天象记录,推定了武王伐纣年和西周诸王年代。根据“五星合聚”、“岁在鹑火”及“月相干支”的记载,得出天文受命元年是公元前1058年,伐纣之年为元前1046年。把“天再旦”现象解释为发生在郑州地方的日食的“懿王元年”算出是公元前903年,但公元前925年也有成为“懿王元年”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石氏星经》观测年代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开元占经》中所保留的《石氏星经》数据的观测年代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利用三种方法进行的推算表明,它们可能是在西汉初到元封年间(即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前100年)期间观测得到的。  相似文献   

5.
吴逨鼎月相历日发现的重大科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人据今年初眉县杨家村出土窖藏西周青铜器组综合考虑 ,将有王年月相干支记载的鼎定为宣王时器。仅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 ,笔者没有异议。但按《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所载宣王纪年推得的四十二年、四十三年月相干支记录不合。宣王纪年是明确的 ,且有许多出土青铜器所载王年月相干支记录所证实 ,不能随便更改。而厉王三十七年奔彘以后的共和年间 ,若仍以厉王纪年 ,则月相干支正好相合。故文章以为鼎四十二、三年即厉王四十二、三年。鼎铭文中的“王若曰”是执政诸侯以厉王的名议在行政。鼎、盘铭文不足以确定二者先后。  相似文献   

6.
鲁国历谱及春秋、西周历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对《春秋》所载历日干支的深入分析,可证明鲁国历法系为阴阳合历,大、小月相间,大月30日、小月29日。由特定的周期来安排连大月,所用朔望月长度约29.531日。约鲁僖公五年(公元前656年)前多建丑,确非建丑的年份占6%;后多建子,确非建子的年份占10%。置闰的方法尚不规范,而约隐含的基本条件、并引进若干合理设定后,给出了鲁国历谱。春秋各诸候国的历法与鲁国历法大同小异,在建正问题上各行其是。春秋历法  相似文献   

7.
帝辛周祭系统的可能年代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商代晚期,商王用5种祀典周而复始地祭祀先王先妣,学者称之为周祭,有纪时功能。文章通过研究商末帝辛世的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周祭材料在历法上的自洽性,得出帝辛元祀到十一祀祀谱的历日特征,即帝辛二祀正月初一应为丙辰日或二月初一为丁已日,结合其他材料,确定了帝辛元年为公元前1075年。  相似文献   

8.
明代颁历普通官民及财政问题,体现出颁历制度与国家政策、赋役体系、社会民生及风俗文化的多面关系.宋元以来,朝廷垄断颁历权,施行历书(历日)专卖制度.明初,官府颁历征收工本钱,明太祖免除此费.印历用料从贡赋路径征敛,先为民间解纳历日纸张等实物,后改征折色银.明朝京官有专处领历,民间获得历日往往需要通过官府渠道.历日不得售卖,送历风俗相当盛行.官颁历日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紧俏物资,由特权阶层垄断支配,因此分发不均的现象相当严重.获赠历日较多者,常私下出售牟利,形成黑市.明代采用区域颁历体制供应全体臣民历日,而宣德十年(1435)朝廷大幅削减钦天监印历数额,造成直隶地区供应不足,这样导致地方官员大规模向中央输送历日,即“官历私运”,极大扰乱了原有供应体制,产生了种种社会怪象.嘉靖七年(1528),明廷采取相应对策——“官历官运”:取各省每年解京历日数额之半输送直隶.然而此举又逐渐演变成为中央对地方的敛财手段,到万历朝终被革除.明中后期的改革,未从根本上解决历日供应问题.最后,通过对明代颁历民间过程中生产、分配两个关键要素的分析,指出其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9.
编辑先生 :我最近查阅全国科技名词委公布的《天文学名词》 ,没有找到“残月”这词 ,而“新月”作为“朔”的“又称”列在里头 ,“残月”与“新月”应是相伴而生的 ,而且在我国古代诗词和文学作品中 ,“残月”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 ,请问《天文学名词》中为何未收入“残月”一词 ?读者牧岭牧岭先生 :编辑部委托我回答您的问题。关于“残月”一词 ,未收入主要刊载规范的基本名词和术语的《天文学名词》(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系列之一 )的理由是对其内涵尚不明确。日前修订《大百科天文卷》(第二版 )“月球”词条 ,我用的月相是 :…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考察相关研究和文献资料,提出《符天历》历元的确切日期为显庆五年庚申岁正月壬寅雨水合朔,该雨水为定气而不是一般认为的平气,对应公元日期为660年2月16日,对应的儒略日序为1962169;解决了历来部分学者以为的《符天历》历元"气朔不合"与文献记载《符天历》历元"气朔相合"之间的矛盾;并引用了几则与《符天历》有关的传世星占文献和出土历日资料中的积日数据对结论加以讨论和验证;最后通过对《九执历》积日算法的讨论,指出使用该算法不能支持《符天历》历元为显庆五年正月三日雨水甲辰(660年2月18日)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国语》所载武王伐纣天象及其年代与日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语·周语下》伶州鸠对周景王所述武王代殷时天象,是天文历史年代学上罕见的珍贵文献。历代学者对解读这段文献都感困难。该文采用国际天文学界最权威的行星星历表数据库及计算、演示软件,对这一文献中的每一项天象都进行了全面计算、检验和演示,并结合《尚书·武成》、《逸周书·世俘》、利篮铭文、《淮南子·兵略训》、《荀子·儒效》等有关记载,从而表明:伶州鸠对周景王所述之一系列武王伐纣天象,实际上是武王伐纣过程中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天象实录,它们可以与武王伐纣之役的日程逐一对应吻合。这一发现,对于确定武王伐纣之年代,具有极其重要的、决定性的意义。同时也是天文历史年代学极具典型意义的个案之一。由此我们重现了武王伐纣之役的日程表,并确定牧野之战的日期为公元前1044年1月9日。  相似文献   

12.
该文利用四分历步气朔公式,求历元公式和“借半日法”对包山楚简历法材料进行计算,证明包简主民日干支全部合历,楚国行用丑正殷历,产针“借半日法”的使用提到战国时期。  相似文献   

13.
“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考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是《竹书纪年》中的记载“日食说”提出后,它成为西周年代学研究的一条重要线索,文章考察了这条记录在古书中的各种来源;讨论了它作为天象记录的可靠性,评述了近人对这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案,对于“郑”的地望,文章在简述前人的工作后提出它与“日食说”有关的种种线索。  相似文献   

14.
定朔是古代历谱编制的直接依据,同时,它的推算精度也会直接影响日月食的精度。计算出《开禧历》行用期间的所有定朔时刻,与定朔的真实值相比较,得出每一个定朔的推算误差。其定朔推算精度的总体水平在21分钟左右。利用周期函数法,计算出经朔误差为8.4363分钟。进而综合分析各种误差,找到影响定朔精度的主要因素及特征,在众多影响定朔的误差中,月亮改正数的误差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15.
吴以义的《海客述奇》,通过清末几位出洋人士在维多利亚英国的见闻,对19世纪后半叶东、西方两个性质不同的大帝国,及其承传的文化之间的碰撞进行了考察;揭示了西方科技昌明的根本,更重要的是在制度和思想层面上,而“两个完全独立的文化在这种无公度的领域里的沟通”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历史过程。在充分肯定作者的立意、选材和写作风格的同时,也对书中的个别观点提出商榷并指出少量史实方面的舛误。  相似文献   

16.
西周既望历日与建正范围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具有月龄特征的历谱规律的研究成果 ,在求解 1 6件西周既望历日的过程中 ,得出其时历法的建正范围为丑、寅、卯、辰。分析“夏商周断代工程”所给西周金文历谱的建正及既望材料的月龄取值  相似文献   

17.
考释了《宿曜经》中的"宿直月"和"宿直日"系统,分析了该系统中的具体日直宿的查找方法,并最终复原出了《宿曜经》中所隐含的"宿直"纪时历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