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多令人震惊和痛心的极端事件让人们感受到当代大学生对生命的轻视或无视,也突显出大学生命教育的缺失,因此,大学生生命教育势在必行。本文主要从教育的实施目标、原则及实施方法等方面探讨了大学生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2.
在大学生知识群体中屡屡出现无视生命事件的发生,这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教育的意义与价值。该文主要分析了生命教育的内涵及其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提出了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赵静 《中国西部科技》2010,9(19):83-84,51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研究生作为新时期高层次人才,他们的身心健康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近年来研究生无视生命、伤害生命的事件却屡见不鲜,这让我们充分意识到进行研究生生命教育的紧迫性。本文将从研究生生命教育的现状出发,探讨研究生生命教育的意义,并就此提出相应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大学生无视生命、伤害生命的事件逐渐增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对武汉两所高校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大学生尚未真正理解并领悟生命的真正含义,他们希望得到引导,但高校生命教育却十分欠缺.笔者分析了目前大学生生命观出现偏差的原因,并提出了高校加强生命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精气神,作为人类生命的要素,其观点很早就出现在先秦著作中。《老子》、《庄子》、《管子》、《孟子》、《黄帝内经》等,皆论及精气神,并阐述了"养气"、"存精"、"守神"等养生之道。汉魏以来,精气神学说在医家和道家的著作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中医学从生理、病理及形神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剖析,而道学则从炼养角度对其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究。精,是构成生命之体的始基,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有"人始生,先成精"(《灵枢.经脉》)、"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之说。相对应的构成教育的始基那就是教育信仰。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充养人体的一种无形物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动力和功能,故有"气者,人之根本也"(《难经.八难》)、"人之生,气之聚也"(《庄子.知北游》)之说。相对应的维持教育活动的动力和功能是什么呢?教育目的。神,是生命活动现象的总括,"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故神在体外则成为生命的象征,在体内则成为生命的主宰,所以《淮南子.原道训》说":神者,生之制也。"相对应的教育活动现象的总括那就是教育规律。教育信仰、教育目的和教育规律就像精气神一样三者一体,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笔者试图从教育的精气神三者出发,对当下的教育问题做一些深入的思考,教育信仰的缺失带来教育目的的迷失以及对教育规律的无视,乃是当今教育之怪现状,笔者试图找寻失落的教育之精气神,以正本清源,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6.
人的发展是生命意义不断丰富的过程,生命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激扬人的生命活力,促进生命体自由全面的发展.马克思的生命意义观启迪我们在生命教育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社会责任感和生存意志.反思近年来大学生生命极端现象,意义世界的失落和教育自身的缺陷成为自杀的根本诱因.为此,高校应肩负起重塑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任.  相似文献   

7.
邱伶敏 《科技信息》2010,(19):I0270-I0270,I0280
现今中小学生漠视生命的现象日益严重,关爱学生情感和生命成了教育的一个焦点。语文是人生命的体验与表达,。作为语文教师,应立足于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在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渗透情感教育,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让学生享受到生命自觉发展的乐趣。  相似文献   

8.
安全生产事故高发势头令人忧虑,而恶意瞒报、谎报、漏报事故的现象更在人们焦虑的心头陡添愤懑!就在最近,河南、江苏、辽宁等省份又连续发生了多起恶意隐瞒安全生产事故的事件。一些不法分子无视法律、无视生命,为逃避事故责任,试图隐瞒真相,不仅隐瞒伤亡人数不报,还破坏现场,转移尸体,主要责任人逃匿。  相似文献   

9.
在生命教育基础上延伸和发展起来的生命生存生活教育,属于素质教育范畴的综合人文课程。相关课程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不仅有助于实现教育的综合人文价值,还有助于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生命生存生活教育,是价值主义思想的教育,是生命成长过程中的全人教育,是人骨头里面的文化教育,是生命个体的实践教育。实施课程建设,应围绕"尊重生命、学会生存、幸福生活"的价值目标,参照"人之所以为人""让人成其为人""以人育人""用生命教育生命"的价值理念,遵循生命成长和发展的逻辑。其终极目标,使受教育者知悉生命的价值,增长生存的智慧,培育生活的信仰,最终获得生命的尊严,实现人生幸福。  相似文献   

10.
陈玲 《科技信息》2007,(26):211-211,213
在讲求功利的现代教育中,越来越多人只看到教育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却忽视了它的精神效用,出现了智慧贫乏、精神迷离、生命浮躁的普遍现象。本文在探讨"精神"的定义和人的"精神性"存在及其构成的基础上,从生命教育的视野对这些现象进行了反思,针对当代教育的深层弊端论述教育对人的精神建构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关系的科学,凡生命所至,就有生态学的问题、现象和规律。地理教育的主体——学生、教师都是具有鲜活生命的人,因此地理教育具有生态性。以地理新课程为平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地理实践等教学方法,实现地理教育的生态关怀。  相似文献   

12.
布依族人民以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创造了具有本民族鲜明特色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传统育儿习俗中的"种树"习俗就是其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布依族"种树"习俗隐含了布依人对生命意蕴的深刻、透彻的理解,在布依人的思想意识里生命是应被人类所敬畏的,人和自然的统一才是生命得以存在的根本,生命的成长包括人的成长是一个自然成长的过程且情感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透过布依人对生之意蕴的阐释,人们不得不对现代教育中的生命教育进行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3.
生命教育是一个既时髦又沉重的话题。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各种践踏生命、漠视生命的现象使生命教育的话题被提上了重要的议程。分析了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概念、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重点探讨了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途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教育具有鲜明的生命性,生命与教育是“血脉相连”的。教育因生命而发生,因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而发展。同样,生命因教育而延续,使人的生命在自然性的基础上不断增加精神的生命、文化的生命、社会的生命和智慧的生命。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培植每一个人对生命的敏感、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生命的敬畏感。  相似文献   

15.
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的统一体,生命教育立足于人的自然生命,发展人的价值生命,通过形成完整的人,从而引导人们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并促进国家社会的发展。本文试图从"生命"和"教育"的角度探讨什么是生命教育,通过分析生命教育所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生命教育的根本目的,为理解生命教育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教育具有鲜明的生命性,生命与教育是“血脉相连”的。教育因生命而发生,因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而发展。同样,生命因教育而延续,使人的生命在自然性的基础上不断增加精神的生命、文化的生命、社会的生命和智慧的生命。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培植每一个人对生命的敏感、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生命的敬畏感。  相似文献   

17.
人的发展是生命意义不断完善的过程,教育是实现人的生命意义的活动。然而,现代教育的功利主义使人的价值生存失却、人文教育失落、教育与生活割裂、生命意识淡化等等,因而,应重视对人的生命的终极关怀,重视人的个性发展,实现对人的生命意义的建构。  相似文献   

18.
吴国平 《科技信息》2007,(12):100-101
当前,大学生轻视和伤害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建立科学的生命观、人生观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将从生命教育的内容、意义到具体实践,阐释大学生生命教育课题。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现象已成为社会的一大热点,各高校的相关数据不断攀升。自杀源于痛苦,痛苦是生命某一方面受到破坏的标志,当生命破坏的量积累到一定限度就会产生死亡。大学生自杀的缘由主要有就业压力、学业压力、个人信仰的偏失以及心理素质脆弱。为此,高等教育必须凸显生命教育的重要地位,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加强心理咨询与引导,并适时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相似文献   

20.
论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源于美国上世纪60年代,它是作为社会中的吸毒、自杀、他杀、性危机等危害生命的现象的对策而出现的。死亡教育在美国已经达较高的水平,我国台湾地区将死亡教育引入称之为"生命教育"。本文拟就从死亡的多层界定以及死亡教育的内容﹑目的以及实施途径几方面来探讨死亡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