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了研究偏移式自同步振动机的同步特性,首先建立机电耦合动力学模型,然后,通过数值分析的方法对自同步振动机各个参数从系统启动到各参数稳定运转过程进行了合理的仿真,充分验证了该类自同步振动机的同步特性.最后,采用试验数据和仿真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对该类自同步振动机进行了同步特性研究.研究表明:自同步振动机必须满足同步理论条件,才能实现稳定的同步运转状态.  相似文献   

2.
机电耦合情况下振动机的同相同步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一种同相回转自同步振动机械,根据拉格朗日力学方程推导出了其动力学模型,给出了其机电耦合数学模型.基于该模型对机电耦合情况下的同相回转自同步振动机各个参数做定量的分析,并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仿真和试验相结合,再现了机电耦合情况下振动机的同相同步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同向回转自同步振动机只要满足振动机的同步理论条件,振动机就能实现稳定同步运转.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一种新型无摆动双机驱动振动机的自同步运动条件和自同步运动稳定性条件.该振动机由内、外两个质体组成,两偏心转子的旋转中心与内质体质心在同一条竖直轴上,偏心转子的惯性力对该轴的力矩为零,从而消除了该振动机的摆动.利用拉格朗日方程建立了振动机的运动微分方程,并利用平均小参数法得到了偏心转子的无量纲耦合方程;由偏心转子耦合方程零解存在条件得到了振动机实现自同步运动条件,并根据Routh-Hurwitz判据得到振动机同步运行的稳定性条件.数值仿真验证了上述理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4.
以双电机同步联动伺服系统为例,研究了多电机同步联动系统的机械结构以及齿轮间的啮合关系.利用机理分析法,分析了齿轮啮合动力学的原理以及多电动机联动的动力学.将电机侧的参数折算到负载侧,首次建立了双电机同步联动伺服系统的无齿隙理想动力学模型.通过齿隙特性的分析,建立了含齿隙双电机同步联动伺服系统的动力学模型,给出了双电机同步联动系统结构图模型和状态方程模型,并推导出了含齿隙的多电机同步联动系统的动力学一般模型。  相似文献   

5.
以双电机同步联动伺服系统为例 ,研究了多电机同步联动系统的机械结构以及齿轮间的啮合关系 .利用机理分析法 ,分析了齿轮啮合动力学的原理以及多电动机联动的动力学 .将电机侧的参数折算到负载侧 ,首次建立了双电机同步联动伺服系统的无齿隙理想动力学模型 .通过齿隙特性的分析 ,建立了含齿隙双电机同步联动伺服系统的动力学模型 ,给出了双电机同步联动系统结构图模型和状态方程模型 ,并推导出了含齿隙的多电机同步联动系统的动力学一般模型 .  相似文献   

6.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混沌和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建立了永磁同步电动机的混沌模型,基于该模型,研究了三种工作状态下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稳定性,获得了每一种工作状态下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出现霍夫分叉和混沌的条件,理论分析和相应的仿真结果证明,永磁同步电动机在同步速度附近运动存在不稳定和混沌的运动。  相似文献   

7.
同步发电机突然三相短路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同步发电机的突然三相短路,是电力系统最严重的故障,对电机本身和相关的电气设备都可能产生严重的影响,研究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d-p坐标系统下,构建了同步发电机的数学模型以及动态等效电路.利用Matlab7.1/Simulink6.3的强大功能,构建了同步发电机机端突然三相短路的仿真模型,并对同步发电机的各物理量在短路期间进行了仿真研究.通过理论和仿真对比分析,同步发电机的各物理量在突然短路的暂态过程中产生很大的冲击和振荡,最后稳定在短路前的状态,仿真结果与理论分析相吻合.此方法还可用来研究同步发电机某些动态过程,从而为电机的优化设计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基于单质体双激振源非线性振动机械的机电耦合动力学模型,构造了双激振电机的转速差、相位差状态空间方程,提出了双激振电机基于滑模趋近律的谐振控制同步策略.针对该类非线性振动机械的谐振同步特性——对外干扰的敏感性,引入卡尔曼滤波器,建立了双激振电机基于卡尔曼滤波器的滑模趋近律谐振同步控制方案.通过仿真实验数据分析,验证了文中建立的谐振同步控制策略对该类振动机械同步运动控制的有效性,可使双激振电机获得满意的谐振同步运动效果.  相似文献   

9.
建立了HZY型振动运输机力学模型,运用相对运动原理对其振动规律进行了分析,探索了产生扭转振动的原因,推导出了稳定同步振动的运动方程,并提出了实现稳定同步运转的判据及相应的技术措施.这对采用双电机进行自同步振动机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六相双Y绕组同步电动机的数学模型与动态稳定仿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敬南  刘勇 《应用科技》2005,32(12):33-35
建立了六相双Y绕组同步电动机dq坐标下的数学模型,并利用Matlab语言进行了计算机仿真.通过对不同的电压突变、频率突变和励磁突变情况下同步电动机的单机仿真,验证该模型的正确性.该模型的建立对同类电机运行稳定性能的分析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同时该模型也可以扩展为其他多相电机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1.
针对基频同步不利于物料筛分的多样性和倍频自同步难以实现且只能实现一种整数倍频同步运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双机驱动振动系统的倍频控制同步方法.建立了振动系统的机电耦合动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应用小参数平均法推导出了振动系统的响应方程,同时基于主从控制策略引入了模糊PID控制方法,不仅实现了倍频控制同步运动,而且实现了最小公倍周期的零相位差倍频同步运动.最后用Matlab/Simulink仿真证明了理论的准确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以反向回转激励的振动系统为对象,建立了考虑驱动电机机械特性的动力学方程.通过数值仿真计算,研究了激振器的偏心矩、电机功率、偏心转子回转摩擦阻矩等参数对自同步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激振器各参数在一定阈值内可以实现系统稳定同步运动,振动体y方向振幅与偏心矩成正比,实现稳定同步的时间与偏心矩成反比.电机额定转矩对系统同步影响不明显,而回转阻尼系数主要影响同步的过渡过程时间.  相似文献   

13.
以双机反向回转驱动振动系统为研究对象,将两电机的转速与激振器间的相位差作为指标对双机驱动振动系统的自同步过程进行分析与试验研究.通过对比相位差的变化发现电机部分对自同步过程的影响最为重要,其次是激振器部分,最后为振动体部分.仿真与试验结果表明:两激振器的初始相位差和两电机的初始转速对实现双机的自同步运动几乎没有影响;在满足同步性条件时,不同供电频率的两电机可以实现同步;当两激振器质量不同时,质量大的激动器相位落后质量小的激动器;当两激振器回转中心至机体质心距离不等时,距离大的激振器相位落后距离小的激振器;可通过调节电机供电频率来减小由电机参数、激振器质量及电机安装位置等内部扰动导致的相位差,使双机实现同步运动.  相似文献   

14.
时变大惯量速度同步控制系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保证粗纱的质量,新开发的FA-425型粗纱机计算机控制系统,必须使锭翼和卷绕2台电机在起动、运行和停止全过程中严格保持速度同步。为此,对该系统的数学模型和负载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计算机仿真,提出了多种有效的控制方法和人工智能技术。在该系统中采用了2个速度闭环控制系统,并将其同步误差反馈,实现了双电机的速度同步控制;同时,通过CCD光电传感器将粗纱张力实时反馈到专家控制器,从而保持纱的张力处于某一给定的范围之内。生产应用表明,新型FA-425粗纱机当锭翼最高转速为1400r/min时,在起动、运行和停止阶段锭翼和卷绕两个电机的速度同步误差小于5%。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一种双液压马达驱动振动沉桩机构,具有待机和沉桩两种自同步状态.介绍了其结构及工作原理,并建立了振动系统的动力学模型.推导出两激振器的无量纲耦合方程以及实现同步和同步稳定性判据,确定出两种状态的系统动力学参数范围.当桩机处于待机时,激振器处于远超共振状态,广义动态对称角为π,两偏心转子的激振力相互抵消;当桩机处于沉桩时,激振器处于亚共振状态,广义动态对称角为0,两偏心转子的激振力叠加.最终通过数值仿真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6.
振动同步系统中的耦合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自同步振动系统是具有典型的协同运动特征的机械动力学系统·系统中两个偏心转子的回转运动相互影响,产生耦合效应,从而改变了系统的运动特征和运动形态·应用非线性振动分析方法建立了系统偏心转子耦合运动的微分方程,给出了耦合参数的数学描述;基于相空间原理,分析了系统耦合运动的非线性特性以及耦合强度对系统运动平衡状态的影响,确定了耦合参数的变化范围;深入研究了偏心转子同步运动的演化过程,导出了系统形成同步运动状态的耦合条件,给出了振动同步系统结构参数设计和选择的工程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为了分析轮毂电机偏心对电动汽车平顺性的影响,建立了考虑轮毂电机质量和轮毂电机激励的电动汽车平面4自由度振动模型,推导出相应的状态方程和输出向量表示,确定了平顺性评价指标.采用滤波白噪声方法建立了随机路面前轮激励,将Laplace变换和4阶对称Pade逼近相结合获得了随机路面后轮激励与随机路面前轮激励的关系,给出了典型的四相8/6极开关磁阻电机整体垂向激励的表示.实现了随机路面激励和轮毂电机激励的仿真,在B级路面上进行了4种工况的随机路面平顺性仿真和比较.结果表明,轮毂电机偏心对随机路面下电动汽车平顺性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设计电动汽车时需要考虑轮毂电机偏心引入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车用永磁同步电机转子系统在电磁激励与机械激励作用下的非线性扭振特性.建立了电磁激励作用下的转子系统机电耦合扭振振动模型,利用多尺度法求解了振动方程,确定了电机-转子系统扭振的稳态解及其稳定性.分别研究了永磁同步电机内功率因数角、极对数、电机运行的磁饱和系数以及转子系统的扭转刚度等对转子系统扭转振动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合理地控制和设计永磁同步电机的电磁与机械参数,可以避开车用永磁同步电机转子系统的扭转振动系统可能出现的跳跃及分岔等不稳定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