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DV电影的本质特征概括为“个人化写作”,并进而阐述了“个人化写作”的内涵、DV电影“个人化写作”的技术、经济基础及其美学原则。  相似文献   

2.
《世界知识》2008,(18):68-68
“中国元素”近来成为世界电影娱乐产业的关键词,而且,也已成为那些“老外们”猛赚国人钞票屡试不爽的“杀手锏”。这不,9月2日,又一部主打中国元素的美国电影《木乃伊3》就带着毫不掩饰的“商业野心”开始在国内影院全面“登陆”!  相似文献   

3.
回顾新生代导演“解禁”后的五年,置身于独特的中国电影工业体系与复杂的国际语境,新生代电影创作出现了新的、具有多元化面向的作品。新生代电影“主流化”之后采取奇观现实主义的叙事策略,与此同时,“先锋”艺术家代言“民间”的底层叙事冲动遭遇挑战。更重要的是,新生代电影的国际旅行面临“文化领养”的陷阱。“解禁”后新生代电影的国际营销策略应当对此种后殖民症候保持理性反思。  相似文献   

4.
语言学家克雷斯和范吕文提出的视觉语法为新读图时代的语篇解读提供了理论工具,也为分析和解读以视觉元素为主要表迭方式的电影提供一个新的视角。电影《美国丽人》在题材,表达和成就上都有着一定的代表性。通过围绕电影主题“美”的图片进行视觉语法分析,在电影叙事过程中,“美”的符号构建,主题的多层次性得到凸显,电影人物对于各自“美”的符号的选择表达出对于美的不同侧面的感知,从而体现各自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余乐 《科技信息》2011,(34):350-351
电影是音画艺术,声音与画面两者相互交融,相互依赖,在电影艺术表现过程中缺一不可,相对于无声电影的时代,在当今社会,不可否认音乐对电影的作用是任何形式都不能替代的。而相对于交响乐这种“大手笔”,电影歌曲在音乐体裁中却只能算是“小品文”。电影歌曲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元,都带有一定的时代色彩和地域色彩,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音乐风格与歌曲特色.本文以时间为线索,梳理香港电影歌曲的发展脉络,并以此为典型案例试解析在不同社会文化政治背景下,音乐家所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电影歌曲及其主要特点,并对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及社会性功能做出阐述.  相似文献   

6.
有一部电影叫《五朵金花》,而在月朗国际长城系统中,也有着“阿鹏哥”和“五朵金花”,那就是月朗国际长城系统共赢天下团队的领航者刘一伟先生和五位阿姐:文月华、郭艾丽、普燕、何瑞、孙翠芳。在月朗国际的西南市场上,“阿鹏哥”和“五朵金花”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创造了一个快速崛起的奇迹。  相似文献   

7.
技术VS艺术,永远是一个古老且复杂的命题。在电影诞生百年后的今天,数字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动摇了“照相术”的传统模式,带来了更多震撼与浓墨重彩。但是,如梦如幻的“视听大餐背后”,我们也不得不正视人文精神的缺失——数字技术究竟带来了什么.是蜜糖还是陷阱?是拯救还是沉沦?  相似文献   

8.
想让古人“复活”,听他们“讲故事”吗?想和骷髅“聊天”吗?想对着木乃伊的耳朵说悄悄话吗?这些好像都是考古学家们经常干的活儿。但是,为了让充满好奇心的男生女生们从盗墓小说中走出来,从考古电影里回过神来,今天,我们要带领大家来一次“现场派”的考古,好好过一把考古的瘾!  相似文献   

9.
“文革电影”给历史留下了充满争议的文化背影.作为特定时代语境下诠释主流意识形态的工具,“文革电影”不幸成为被“极左”政治扭曲和异化的艺术个案,在历史坐标中留下一抹悲情的色彩,它又在新中国电影美学的流变中演绎出一段耐人寻味的变奏,对其进行历史视野下的反思应能对当下电影创作提供某种积极的警醒或启示.  相似文献   

10.
《创新科技》2005,(4):56-56
在Walkman随身听发明了25年之后,日本显微镜制造商“Scalar”将会推出随身看“视像眼镜”,透过眼镜上连接的一个小型荧光幕,观众可以随时随地观看电影。“视像眼镜”于近日推出市面,更附送耳机及一个可以接插手提DVD机的盒子。  相似文献   

11.
在电影《伤城》中,徐静蕾回忆起与梁朝伟的相遇:“我们聊天的时候,发现彼此曾在同一家餐厅吃过饭,看过同一场电影……”忽略刻意而为的跟踪行为,这似乎映射着人与人之间的缘分。而进入现实生活,蓬勃发展的LBS位置服务让切客们“晒晒行踪、定位找人、就近交友”的梦想照进了现实。继博客、威客、拍客、闪客之后,互联网“切客”开始风靡全球。在产业界,人人都在觊觎LBS所面临的商业前景,但究竟如何从“切客”们身上赚到钱,目前似乎并没有清晰的商业模式。  相似文献   

12.
吴梁 《华东科技》2010,(5):52-53
随着人们对世界环境问题的只益关注,以及《2012》等电影的渲染,使得诺亚方舟成为了人们日常聊天中的一大热门高频词汇,虽然载人的诺亚方舟还只存在于电影里的虚构场景中,但是植物界的“诺亚方舟”却已经建成起航了。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美国电影“迷倒”当今大学的原因:创造了补偿现实生活的虚幻世界;电影里体现的令青年人向往的“美国精神”;好莱坞使电影成为现代社会最强有力的思想载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当今大学生进行美国电影“导视”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弦冷 《世界博览》2010,(22):58-59
全世界钟爱的《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在“原产地”印度遭遇了冷落和抵制,只有歌舞升平的“超现实”电影,才被认为是宝莱坞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5.
漫谈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贾樟柯生于1970年,山西汾阳人,1997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电影理论专业。他是中国新生代电影导演群体的中坚,“故乡三部曲”之《小武》《站台》和《任逍遥》成为新生代电影的重要代表。同时他身体力行,参与并引导了中国新兴的青年DV电影创作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关注“贾樟柯现象”其实就是对中国新生代电影研究关键词的一种梳理,如边缘化、平民视角、现实主义、都市化、新DV运动和美学转型等等。本期的四篇论文中,美国明尼苏达大学JasonMcGrath教授的论文《我对贾樟柯电影的一些看法》从比较电影研究的视角,强调贾樟柯早期影片创作在新纪实运动的影响下逐渐显露出独特的现实主义风格,这种“如其所是”的现实影像不同于政治现实主义和第五代的寓言式电影,从而表现出国际艺术片普遍具有的世界性美学特征。林少雄教授《贾樟柯影像的文化意蕴》从身份认同观念、视像书写意识、时间感悟体验与空间建构意识等方面,探讨中国新生代导演全新的“影像本体”美学的建构过程。刘志荣博士《漫谈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从切实的感性实感出发,指出贾樟柯电影是从日常生活中升腾起来的“无邪”之诗,这源于导演本人对于生活世界保持的开放态度以及对文化之根的溯求。王卓慈副教授《修复失忆的影像表达》则以贾樟  相似文献   

16.
李杨 《科技咨询导报》2013,(22):222-222,224
就华语电影圈中“演而优则导”的而言,有的人是由于工作安排,有的则是出于个人兴趣,也有一些人看到了电影商业运作中可观的经济利益,可谓是诸教种种。国内对于华语电影圈的这一现象尚未展开系统的研究,还是一片等待耕耘的处女地。因此,对于华语电影“演而优则导”现象的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同时,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孕化这一现象的主客观因素也是大有助直的。该文拟从一个较小的维度出发,研究孕化这一现象的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三十年改革开放成果之一就是引发了千千万万“乡下人进城”,也使得乡下人“进城”成为围绕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一个跨时代话题。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之初的电影《陈奂生上城》和21世纪初的网络短片《顺利进城》的文本比较,试图跨越三十年的时空界限,来呈现、观照和反思这三十年来,前后两代“乡下人”/农民工“进城”形象的些许变迁和变异。  相似文献   

18.
徐倩 《世界博览》2010,(5):84-84
除了享誉世界的柏林电影节,德国首都柏林每年还会举办近50个电影节,使人们更了解全球的电影制造业。为了不让影迷和业内人士错过任何电影节,“柏林电影世界”这一网络现在为大家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19.
杨德昌被称作“九十年代最具影响力的台湾电影大师之一”、“台湾社会的手术灯”,他以知性思辨著称,他的电影作品深刻、理性,有强烈的社会意识。杨德昌的电影隽永的主题即是探讨的是台北城市在生活型态转变下,华人中产阶级的心理状态,情感状态。他一直非常注重对人的关注,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去剖析人性,成长各阶段的人,生活中的人,社会中的人。  相似文献   

20.
孟赟彦 《科技信息》2010,(7):159-160
电影产业化是中国电影业当下最热门的话题,华谊兄弟影业投资公司,作为一家重量级的民营电影企业,其成功的经营模式,对于其他电影企业乃至整个电影产业都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和借鉴意义。本文以华谊兄弟影业投资公司(以下简称“华谊兄弟”)的发展壮大历程为研究案例,剖析其运行模式,总结其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