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诗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还原诗歌之美,品出诗歌之味。本文将从诗歌的韵味、意味、情味及未竟之余味四个方面来论述"诗之味",从而探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朗读和结合意象分析,并对语言进行赏析,再结合想象来挖掘"诗之味",使诗歌教学更有诗味。  相似文献   

2.
隐喻是诗歌文体的一个重要特征,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如果诗歌没有了隐喻,便失去了不少光彩。诗人在诗歌中借助“隐喻”阐释美、传递美,读者从隐喻中理解美、感受美。本文从阐述隐喻的含义和功能入手,分析了隐喻之美在英语诗歌中的体现,探讨根据“431”去把握和理解英语诗歌中的隐喻之美。文章辅以具体的英语诗歌为实例,以期带领读者理解并领略英语诗歌中的美丽隐喻。  相似文献   

3.
王阳明不仅是明代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和书法家,而且还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一体之忧”,即“有”之境;“一体之乐”,即“无”之境,两者构成了王阳明诗歌“有无之境”的心学色彩。王氏诗歌是明朝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4.
诗歌犹如世界,让我们惊叹也困惑,让我们同陷深邃之谜。围绕着诗歌创作的神秘性诞生了很多的神话:缪斯、迷狂、神笔、梦授、赫利孔山泉之类。诗歌复杂如人心,“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说的是诗本身就是无以言表的情感的表达,诗歌犹如难言。  相似文献   

5.
贺贻孙是明末清初爱国诗文家,诗歌美学十分丰富。一方面,他从诗歌所肩负的社会道义和时代使命出发,认为诗歌是源于一种“不平之气”,应当陶写“哀怨”之情,进而主张在诗歌中呈现出“吹沙崩石,掣雷走电”的气势美,使“不平之气”一吐而后快;另一方面,贺贻孙又能自觉从诗之本体出发,主张诗歌的“神厚”、“气厚”,高扬主体之神,使诗歌呈现出浓郁、深远、蕴藉美感。同时,贻孙还承续了庄子的“神化”思想,结合自唐以来的境界理论,用“化境”这一范畴标示他心目中的最高的审美理想。贺贻孙是诗学史上丰富论述“化境”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6.
汉诗之美,离不开诗歌的语言之美;英诗之美,也离不开诗歌的语言之美.同样道理,汉诗英译之美,也多在于译诗的语言之美.因此,在汉诗英译的过程中,应将汉诗的语言之美,转变为英诗的语言之美.诗歌的语言之美,主要包括典雅之美、通俗之美、简隽之美、借鉴之美、和谐之美、精当之美等.  相似文献   

7.
"诗言志"、"诗缘情"和"诗达义"三个理论命题构成了古代诗歌本体论的体系框架。古代既有"言志"之诗,又有"缘情"之诗,而"言志"诗和"缘情"诗又都包蕴着思想意义,"志"、"情"、"义"是构成古代诗歌本体的三个基本要素。这三个命题显示了古代诗歌本体论的多元化特点,共同诠释了古代诗歌的本质属性,建构了古代诗歌本体论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情感美即诗歌的思想感情之美。陆机说:"诗缘情而绮靡。"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感情是诗歌的灵魂,是诗歌的生命。诗歌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优秀的古典诗词通过美的艺术形象、健康向上的情感,使人受到熏陶与启迪,表现了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之美。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之美:美在健康,美在真实,美在深刻,美在含蓄。  相似文献   

9.
“代言”是中国社会的文化传统,这种假托抒情的方式历来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杜甫诗作中也存有不少代言体诗歌,包括女性视角代言体诗歌、男性视角代言体诗歌、自然视角代言体诗歌这三大类。杜甫利用代言体诗歌使自己戴上一副伪装的“面具”,实现了“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的效果。通过对杜甫代言体诗歌进行分类研究,可以分析杜甫不同视角下代言体诗歌创作的不同之处,进而透视其不同的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10.
寒山是我国唐代著名诗僧,然由于诸多原因,其诗歌历来被文学正典忽视甚至排斥。与此不同的是,当寒山诗歌在唐宋传入日本时,却受到热捧而被奉为禅诗之经典。寒山诗歌在日本经典化的过程:始于僧俗之庋藏,经由刊刻、刊印之传播,再到注释、翻译之本土化,终于诗选、研究论著之硕果。在这一经典化的过程中,我国宋元的寒山题材绘画、神话传说、禅者形象等,对日本绘画、文学和民间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谢灵运山水诗的“清”之美主要与其山水诗中的自然山水景物相对应,呈现为清新、秀丽、雅致、静谧、幽寂等美学特征;“旷”之美主要与谢氏山水诗中的说理部分相对应,且不期然而然地形成了谢氏山水诗独具特色的以“旷达”人生境界为根基的“旷”之诗歌美学风格。呈现为一种并未被前人所认识到的诗歌美学风格,即:“清旷”之美——清新空旷之自然山水环境与具有“旷达”胸襟之诗人主体紧密结合的产物,是物与人结合之后在山水诗中所生发出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诗歌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2.
莫梓  宋继奎 《科技信息》2011,(28):285-285,288
集艾略特艺术之大成的诗歌《四个四重奏》是作者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作品。诗歌成功地融合西方交响乐元素,在诗歌的整体结构、词句和意象上,体现了音乐和文学的整体美感。  相似文献   

13.
何其芳的诗歌作品和诗歌理论研究成果颇丰,但何其芳谈论翻译诗歌的言论及其创作所受译诗之影响却很少有人论及。有鉴于此,文章首先探讨了何其芳谈论翻译诗歌的学术思想,然后论述了何其芳的创作及其后来的诗歌语言观念受到了译诗的影响,由此给何其芳研究带来新鲜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李商隐诗歌意象从取象的内容、目的以及意象的组合上看,都呈现出迷离之境与遥深之情的融合。这在他的政治诗、咏史诗、咏物诗、爱情诗以及无题诗中均有突出的表现。本文试图从李商隐诗歌的意象入手来探究其诗歌的美学特质。  相似文献   

15.
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世界观,为生态诗歌描写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传唱尊重自然规律、合理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主题提供了审美视角;“仁民爱物”、珍惜生命的生态价值观,为诗歌表现珍爱生命、体爱万物的人文情怀提供了思想资源;“取之有时,用之有度”、“宁俭勿奢,惠而不费”的生态消费观,为诗歌提倡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个人的简单生活提供了价值尺度。  相似文献   

16.
元代诗人虞集诗歌的真实细腻情感往往被人忽视。他的诗歌情感大致经历了早年的太平盛世之歌、在朝的寂寞畏祸之感与思乡归隐之志、退隐山野后的闲情等阶段。与此同时,虞集的自我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从翩翩才俊司马相如到消渴的文园,从执戟扬雄到寂寞校书的扬子云,这种角色改变和他在朝经历分不开。把握虞集诗歌情感与自我角色的变化,有助于更好了解虞集在朝在野的复杂思想心态。  相似文献   

17.
元代诗人虞集诗歌的真实细腻情感往往被人忽视。他的诗歌情感大致经历了早年的太平盛世之歌、在朝的寂寞畏祸之感与思乡归隐之志、退隐山野后的闲情等阶段。与此同时,虞集的自我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从翩翩才俊司马相如到消渴的文园,从执戟扬雄到寂寞校书的扬子云,这种角色改变和他在朝经历分不开。把握虞集诗歌情感与自我角色的变化,有助于更好了解虞集在朝在野的复杂思想心态。  相似文献   

18.
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采用微课能够更好地展现诗歌之美,提高了诗歌教学的成效性。因此,应该从课前预习、课内和课后3个阶段进行微课教学,不仅要制作精良的微视频,也要开展丰富多样的诗歌活动,从而为更好地实现高中诗歌微课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9.
甲申之变可以看作遗民诗僧们诗歌风格的一个转折点。国变前,为诗更多表现个人思绪,诗歌风格趋于清冷幽静、自然诙谐;国变后,注重将个人感受与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结合起来,善为兴亡之作。这类兴亡诗表现了广阔的历史内容和深沉的兴亡之感。风格慷慨悲凉,忧愤深广。  相似文献   

20.
李晓琴 《咸宁学院学报》2007,27(4):109-110,117
意象是诗歌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它贯穿于诗歌创作的全过程。意象的生成是主观之情与客观之“象”于瞬间所达到的契合;就其构成时的特征而言,它受诗歌整体内在结构的支配。意象的种类按其性质的不同,它可以分为自然界的、社会生活的、创造的、虚构的等四大类;从其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来说,它可以分为单一意象和多个意象;从其与诗歌的鉴赏关系来说,它是进入诗歌鉴赏的一个必经之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