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磷酸三丁酯萃取羧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甲酸,乙酸,丙酸,丁酸戊酸在甲苯和水体系中的分配,用分配法并佐以红外光谱确立了三丁酯和甲苯体系对甲酸,乙酸,丙酸,丁酸,戊酸的萃取机理,分别求得了分配平衡常数Kt和萃取平衡常数Kex及分配平衡和萃取平衡的焓变,发现lgKd及lgKex与羧酸的碳原子数n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2.
根据两相滴定法研究A及AB类体系对Mn+(La3+,Zn2+,Co2+)萃取平衡的影响,考察了表观萃取平衡常数(lgKex)与稀释剂溶度参数(δorg)之间的内在关系,建立了lgKex与δorg之间的经验公式.其线性回归方程式可表达为lgKex=2C2δorg+Ci  相似文献   

3.
考察了不同稀释剂中TBP对甲酸、乙酸、丙酸、丁酸、氯乙酸、二氯乙酸、三氯乙酸等一元有机酸的萃取.探讨了被萃取物结构与萃取性能的关系及稀释剂性质和温度对萃取的影响.用红外光谱对萃取机理进行了研究.正辛烷中不同有机酸的萃取顺序为,①三氯乙酸>二氯乙酸>氯乙酸>乙酸,萃取平衡常数随有机酸的取代基诱导常数σ*的增大而增大,两者间遵从Taft线性关系,诱导效应是影响萃取的主要因素.②丁酸>丙酸>乙酸>甲酸,随诱导效应减弱和空间效应增大,萃取能力增强,表明空腔效应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根据两相滴定法研究A及ABV类体系对M^n+(La^3+,Zn^2+,CO^2+)萃取平衡的影响,考察了表观萃取平衡常数与稀释剂溶度参数之间的内在关系,建立了lgKcx与δorg之间的经验公式,其线性回归方程式可表达为logKcx=2Cex=2C2δorg+Ci。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40℃时用单烷基磷酸萃取剂P538从硫酸钠酸性溶液中萃取Ni(Ⅱ),提出其萃取机理如下:经计算,该萃取反应的萃取平衡常数为87.57。本文还讨论了40℃时,Ni(Ⅱ)在各种稀释剂如煤油、苯、环己烷、正己烷、甲苯中的分配比D和溶解度参数δd之间的关系式为lgD=-0.247δd2+4.062δd-17.410。  相似文献   

6.
考察了伯胺N_(1923)的CCl_4溶液从硫酸介质中对镧(Ⅲ)的萃取机理,探讨了水相组成与温度对萃取的影响,求得萃取平衡常数lgK_(ex)=3.45。  相似文献   

7.
考察了甲酸、乙酸、丙酸、丁酸、乳酸、苯甲酸、氯乙酸、二氯乙酸、三氯乙酸、乙二酸、丙二酸、丁二酸和己二酸等13种有机酸在水相与各种有机溶剂间分配的溶剂效应。结果表明,在惰性溶剂正己烷、环己烷、四氯化碳、苯、甲苯、三氯甲烷等中,丁酸和苯甲酸分配显著,溶剂的极性是影响分配性能的主要因素,有机酸在其中以二聚体形式存在,在非惰性溶剂TBP、环己酮、正丁醇、正戊醇、MIBK、乙酸丁酯等中,各种有机酸均有显著分配,有机酸在其中以单体形式存在,影响分配性能的主要因素是空腔作用、偶极作用和氢键等。  相似文献   

8.
考察了不同稀释剂中TBP对甲酸、乙酸、丙酸、丁酸、氯乙酸、二氯乙酸、三氯乙酸等一元有机酸的萃取。探讨了被萃取物结构与萃取性能的关系及稀释剂性质和温度对萃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三辛基氧化膦(TOPO)的正辛烷溶液萃取硫氰酸的分配平衡和三辛基氧化膦从硫氰酸介质中对镍(Ⅱ)的萃取平衡.结果表明:TOPO与硫氰酸形成TOPO·HSCN萃合物,萃取常数lgβ=2.42;萃取镍(Ⅱ)时形成Ni(SCN)2:·2TOPO和Ni(SCN)2·4TOPO两种萃合物,萃取平衡常数分别为lgK2=4.73和lgK2=7.12,TOPO在硫氰酸介质中对Ni(Ⅱ)有较强的萃取能力.  相似文献   

10.
硫酸氢钠催化合成羧酸正丁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硫酸氢钠能够代替硫酸催化酯化作用,利用一水硫酸氢钠催化合成了甲酸正丁酯、乙酸正丁酯、丙酸正丁酯、丁酸正丁酯和戊酸正丁酯。并利用折射率、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进行表征。研究了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11.
采用固体氯化亚锡为催化剂,催化合成脂肪酸烯丙醇酯.实验结果表明,此催化剂可几十倍的缩短酯化时间,提高酯的收率,是脂肪酸和烯丙酸酯化较好的催化剂.我们得到的甲酸、乙酸、丙酸、丁酸、戊酸烯丙醇酯的收率分别为:62.49%、70.50%、70.31%、74.02%、71.00%.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梭状芽孢杆菌L一Ⅱ代谢利用有机酸和醇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梭状芽孢杆L一Ⅱ能很好地利用乙酸、丙酸、丁酸以及乙醇和丙醇。当以乙醇和乙酸为底物时,其主要产物为了酸和己酸;当以乙醇和丙酸为底物时,其主要产物为戊酸、庚酸;当以丙醇和乙酸为底物时,其主要产物为丙酸、戊酸、丁酸以及己酸。  相似文献   

13.
利用改性ZSM-5分子筛为催化剂,催化合成了丙酸糠酯,戊酸糠酯异戊酸糠酯及乙酸四氢糠酯,丙酸四氢糠酯,丁酸四氢禄酯。文中讨论了影响反应的诸因素。酯的收率为60%~80%之间。  相似文献   

14.
利用改性ZSM-5分子筛为催化剂,催化合成了丙酸糖酯,戊酸糠酯异戊酸糖酯及乙酸四氢糖酯,丙酸四氢糠酯,丁酸四氢禄酯,文中讨论了影响反应的诸因素,酯的收率为60% ̄80%之间。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月桂胺的三氯甲烷溶液从盐酸介质中对AuCl^-4的萃取,确定了萃合物的组成为BH^+,AuVCl^-4测得lgKex=2.18。  相似文献   

16.
用气相色谱仪和气-质联机等方法对黄条Shi的腐败挥发性化合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这将有利于对黄条Shi做一步的生化性质分析和制定其鲜品的国家标准。样品在25℃贮藏5d期间,测定了某些化学指标。结果表明在贮藏1d后,鱼肉变腐臭,挥发性碱基化合物三甲胺和二甲基在贮藏中增加。在5d的贮藏期间发现的挥发性有机酸包括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戊酸、异戊酸,并且它们的含量不断增加,检测出脂肪氧化产物和含硫化  相似文献   

17.
建立了一种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水中的甲酸、乙酸、丙酸和丁酸相对含量的检测方法。采用抑制型电导检测器,检测器温度35℃;Ion Pac AS11-HC型分离柱(250 mm×4 mm),Ion Pac AG11-HC型保护柱(50 mm×4 mm),柱温30℃;KOH淋洗液梯度洗脱,KOH浓度0~17.0 min时1.0 mmol/L,17.1~25.0 min时30.0 mmol/L,25.1~30.0 min时1.0 mmol/L;流速为1.2 m L/min时,甲酸、乙酸、丙酸和丁酸能够达到分离要求,其检出限分别为0.004、0.005、0.004、0.005 mg/L。4种有机酸在0.2~3.0 mg/L范围具有较好的线性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在0.999 1~0.999 5范围内。将0.2、1.0 mg/L的标准溶液重复进样11次,甲酸、乙酸、丙酸、丁酸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2%,精密度较好。对水样进行加标回收实验,结果显示甲酸、乙酸、丙酸、丁酸的回收率均在95.3%~98.7%之间。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TBP-nC7H16-HNO3 萃取体系在25℃和1大气压下的分配平衡。萃取剂 TBP的浓度变化范围为 5%-100%(V/V)。用 Pitzer公式计算了水相硝酸的活度系数,应用诸热力学关系特别是 Gibbs-Duhem关系由实验结果导出了有机相中四个组分(溶解水、正庚烷、萃取剂和萃合物)的活度系数,从而求出了萃取反应的热力学平衡常数Kao六个萃取剂浓度下独立求得的平衡常数值很接近,可以写作Ka=0.26±0.03。  相似文献   

19.
采用分配平衡图解法、饱和法研究了在硝酸体系中用HEH(EH)P 萃取硝酸铝的萃取机理,计算了萃取平衡常数  相似文献   

20.
羧酸是带有羧基的有机化合物,是一类极性有机化合物.羧酸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其重要性也越来越显著.为了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探讨安全有效、经济实用、易于实现自动化的羧酸分离技术,是化学工作者的研究方向.络合萃取是基于可逆络合化学反应,来萃取分离极性有机物稀溶液的高效、高选择性、经济成本低、易于实现自动化的方法,对高纯物质制备和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2008年6月至2020年5月期间在国内外公开发表的络合萃取羧酸方面的文献;总结了一元羧酸(甲酸、乙酸、丙酸、丁酸、戊酸、己酸、一氯乙酸、二氯乙酸、羟基乙酸、3-羟基丙酸、乳酸、丙烯酸、甲基丙烯酸、乙醛酸、丙酮酸、α-亚麻酸)、二元羧酸(草酸、丙二酸、丁二酸、衣康酸、富马酸、苹果酸、酒石酸、己二酸、戊二酸、庚二酸)、多元羧酸(柠檬酸、丙烯三甲酸)、芳香族羧酸(苯甲酸、苯乙酸、羟基苯甲酸、原儿茶酸、没食子酸、2,3-二苯基丙酸)的萃取条件、萃取机理、萃取工艺,比较了其在不同萃取体系中的萃取效果;总结了离子液体萃取羧酸的状况及盐效应对络合萃取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羧酸和萃取剂的界面反应机制受有机相的极性影响,极性稀释剂的加入可有效提高萃取剂的萃取效率;盐效应对络合萃取效率有正影响,氯化钠等无机盐的加入,可使萃取有机物的成本下降;与传统络合萃取相比,离子液体“更绿色”,使用疏水性离子液体萃取羧酸的效果优于其他离子液体.同时对络合萃取动力学的情况进行了归纳,从动力学的角度分析了萃取剂及萃取反应的工艺可行性.进一步分析发现:新型萃取剂与萃取工艺的研发、反萃取技术与萃取动力学的研究、盐效应对络合萃取的影响规律、络合萃取与其他技术(分离、氧化还原、催化、吸附等)的联合应用等将是作者今后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