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2 毫秒
1.
河西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志梅 《甘肃科技》2012,28(3):50-54
分析了河西地区生态环境现状及区域经济特征,针对河西地区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的现实,说明了积极治理这一地区生态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提出了“合理规划利用水土资源,边发展经济、边治理环境,实行资源节约型发展”的生态环境战略,经济增长与环境整治同步协调进行,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提出了分区域、分流域治理的基本思路,对于加强河西生态环境的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甘肃河西区域生态系统特征分析与生态环境退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区域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导,分析了河西地区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间的动态关系,指出人口数量与文化素质水平是造成区域生态退化的主要根源,提高人类文化素质和加强生态环境意识建设是治理生态恶化之根本。  相似文献   

3.
通过查阅历史献和实地考察,对历史时期西北地区农业开发及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并以新疆和河西走廓为例,重点分析了历史时期由于对楼兰,河西走廓等区域的不合理开垦,利用以及对森林的滥伐等,造成对当地河流移徙,土地沙化等严重后果,为了吸取这一历史教训,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提出了在当今西北大开发中,应遵循自然规律,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4.
兰州是甘肃省省会和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与河西风沙区域接壤,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且敏感。结合兰州市的区位特征和自然地理及经济特征,提出了四大分区生态建设布局与具体的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5.
曾经美丽丰腴的河西走廊,正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地质问题,为了遏止该地区生态环境继续恶化,搜集翔实的资料,系统阐明了河西走廊近50年来生态环境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随着中游地区工农业用水量的增加和水利化程度的日臻完善,引起地下水补给量减少,造成区域地下水位下降,从而在河西走廊以植被退化、土壤盐渍化、土地沙漠化、水质恶化为代表的生态环境问题呈现逐渐恶化趋势,中上游较轻,下游民勤盆地、额济纳平原较严重。世界著名的月牙泉水面面积20世纪50年代末为14 800m2,水深为7.5m,现在水面已缩小到1 550 m2,水深已不足1m,且将不断萎缩,岌岌可危;20世纪50年代初东西居延海水域面积约有300km2,年产鱼5万kg,现在西居延海已成寸草不生的戈壁滩,东居延海只剩下干涸的湖底。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民勤红崖山水库也因无水而干涸,有志之识发出了"绝不能让民勤盆地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呐喊。  相似文献   

6.
农业是改革开放20年河西致富的经济增长点,但农业的发展是以损害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而调整河西产业结构又面临诸多障碍。优化河西生态环境,要发展城市化与工业化。采取措施,消除河西生态环境建设中市场失灵造成的负效应。改革管理体制,消除河西生态环境恢复机制发挥作用的障碍。  相似文献   

7.
河西农业系统现状及其发展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玮  李玉兰  满多清 《甘肃科技》2004,20(3):11-13,18
河西农业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干旱缺水、风沙危害严重、土地生产力下降 ,脆弱生态环境恶化。河西农业系统发展对策应是促进和发展南部高山水源涵养林、牧业系统 ,中部绿洲农业系统和北部沙漠综合治理及资源持续利用系统 ,只有这三个子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 ,才能使河西总的农业系统维持和发展 ,实现高效、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王瑾 《甘肃科技》2013,(24):26-29
黑河流域属河西内陆河流,水量充足,自古就是河西农田灌溉的主要水源。但随着我国西部经济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人们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原本脆弱的西部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系统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严重下降,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已经成为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如何改善甘肃省黑河流域生态环境、高效合理利用流域水资源,是保护和恢复甘肃省河西地区流域生态功能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浅析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京津冀区域经济高速发展,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愈加严重。近年来虽有所好转,但仍是影响京津冀区域发展的主要问题。本文在简述京津冀复合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提出了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0.
农田防护林是平原地区农业生产的绿色生态屏障。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的甘州区,沙漠广布、干旱缺水、植被稀少,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沙尘暴、干热风、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农牧业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建设和完善农田防护林骨架生态体系,不仅能有效地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而且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目前干旱地区农田防护林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笔者认为在农田防护林建设方面,应着重从转观念、活机制、调结构、建档案、强管理入手,加快农田防护林建设步伐,提高防护效能。  相似文献   

11.
随着对生态环境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生态林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强化生态林管护成为提高林区生态作用和经济效益的主要措施,但是在河西荒漠化严重地区,生态林管护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为了进一步管护好河西荒漠化地区生态林,切实提高生态效益和建设质量,全面分析了目前生态林管护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改良措施,为今后生态林管护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河西走廊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河西走廊被誉为甘肃的粮仓和全国的商品粮基地之一。本文通过对河西走廊资源、气候、沙尘、风暴、生态环境的现状分析 ,论证了河西走廊现有的资源优势、发展潜力以及制约河西走廊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水资源和气候环境因素。而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是退耕还牧、还林、还草。建设“绿色水库” ,强调森林、草原植被对农业发展的综合作用和稳定性优势。提出建造水源涵养林、节水灌溉、调整产业结构、农牧民搬迁等措施 ,必将彻底改善气候环境、提高降水量、增加经济效益并带动农业和畜牧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最终达到“南拓青龙、中扩绿洲、北退黄龙”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区域生态环境评价中的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提出区域生态环境评价应包括自然生态环境评价与社会生态环境评价,建立了新的评价系统。分析了宏观评价区域生态环境的简明方法——主导因子法,并讨论了主导因子法的应用和研制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应注意的问题。从理论上和方法上为研究区域生态环境提出一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对促进河西地区可持续发展和改善人们生活质量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河西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生态林系统脆弱,对提高营造林建设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进林区造林和抚育管理措施成为主要途径,通过分析林区建设各环节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营造林和管理的关键措施,为切实强化建设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生态环境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但如今城市的快速发展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因此,如何协调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已经成为城市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以甘肃省河西地区五市2005—2011年统计数据为基本数据,建立了该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协调度模型。通过对河西地区5个主要城市的协调度进行分析,为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甘肃省景电高扬灌区土壤盐碱化治理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伟 《甘肃科技》2010,26(4):4-5,16
景泰川灌区地处甘肃省东北部的河西走廊地区,由于地形、气候、地质、不合理灌溉等方面的原因,近些年来,土壤盐碱化问题十分严重,不仅制约着当地农作物的生产,而且对灌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在对灌区盐碱化成因以及盐碱化程度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合理的对策,对景泰川灌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7.
西北地区的干旱环境与沙漠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干旱环境条件、变化趋势以及河西走廊河流下游地区的沙漠化状况,提出了值得重视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干旱地区植被恢复生态机制问题以及进行沙漠化防治的对策,对于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和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是我国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生态环境的协同治理在京津冀一体化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然而,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一直是制约一体化发展的瓶颈因素。因此,必须找到协同治理的解决方案,针对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有效的防治。本文分析了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发展现状,在界定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9.
酒泉地区地处河西走廊西端,地理位置特殊,发展该区域现代物流业对于提升区域经济实力,推动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保障地区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酒泉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出发,通过调查研究和系统分析,探讨了阻碍酒泉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问题和原因,对发展酒泉现代物流业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坝上自然特征和开发历史基础上,探讨了该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和目前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