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5 毫秒
1.
战后的日本没有深刻反思其二战期间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的灾难,没有从中吸取教训,相反其国内右倾化越来越明显,军国主义思想正日益显露。以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德国崛起到发动世界大战为例分析当今日本右倾化的危险性,使世人对日本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日本再度挑起世界大战。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对山西盐资源的掠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7年爆发的中日战争,是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一场极其野蛮的侵略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日本帝国主义疯狂掠夺中国的战略资源,以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本文着重考察了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对山西业资源的掠夺情况。  相似文献   

3.
许多人曾告诉我,在日本旅游不要租车,不要在日本人的"黄金周"期间前往,更不要到农村去。我以亲身经历验证了这些经验绝对是准确的,但也因此看到了日本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4.
百年前,日本视中国为俎上肉;二战期间,日本侵华更是罪恶滔天;而至今,日本竟还有人厚颜无耻地为当年他们在南京的大屠杀翻案!国耻不可忘,教训应铭记。落后就要挨打,国强才是根本,这应是我们须臾不能忘记的硬道理。  相似文献   

5.
前些年我在游学日本期间,曾经发表过一个观点:兰学是揭开近代日本之谜的重要线索。这个观点引起了日本科学史界同行的兴趣。此后,我一直试图把兰学作为考察日本问题的基点,从一个新的历史视角来解释“日本的奇迹”。“日本的奇迹”一直是个引人入胜的问题。伟大生物学家达尔文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曾说过:“在世界上的一切奇迹之中,日本的进步是最令人惊异的奇迹。”的确,日本的科  相似文献   

6.
外刊要论     
日本和澳大利亚:遥远的桥梁Robyn Lim(日本南山大学教授)《远东经济评论》2007年4月刊香港评论出版有限公司出版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访日期间与日本签订了安全协定,这改变了澳大利亚数十年以来的对日外交政策。二战期间日本入侵和虐待澳大利亚战俘的事件使得澳大利亚一直对日本军事力量的复兴心有余悸。澳大利亚欢迎1951年美日签订的安保条约,它认为这既保证了日本安全又限制了其力量。冷战结束后,澳大利亚不再担心日本军事力量的重建。澳大利亚认为,日本重新武装军事力量是有限的、防卫性的,而且是为了和美军进一步加强合作。澳大利亚认为,日本的决心、技术和力量有助于维持东亚的平衡,它希望在美、日、澳三方合作的框架下,在确保政治安全的前提下重新和日本合作。但日澳之间合作的桥梁能否建立还将取决于澳大利亚今年联邦政府的大选结果。郭琦  相似文献   

7.
问;旅日朝鲜侨民问题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答:旅日朝侨,除极个别者外,都是在1910—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朝鲜时期被掳去的。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以后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日本强迫下,被迫应征入伍服兵役或服劳役的人逐渐增加。1938年起日本帝国主义实行了陆军特别志愿兵令制度和劳工征用制度,1944年起全面地实行了征兵制度。从此把大批朝鲜人掳夺到日本充当炮灰或做苦工。仅在1939—1944这六年期间,朝鲜人被强迫应征入伍的就有三十六万五千人,被强迫服劳役的竟达六十七万人之多。到1945年日本投降时,旅日朝侨的总数已达三百万多人。1945年朝鲜获得解放以后,多  相似文献   

8.
论日本法西斯统治的“国民组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日本国民组织化产生的背景和实况,提出二战期间,日本的国民高度组织化,对侵略战争的深化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麦与士兵》这篇作品是在抗日战争期间,由日本作家火野苇平根据徐州会战时的战时记录改写而成的。关于这部在抗日战争期间所创作的"战争文学",日本方面做了很多相关的研究工作,相对而言,中国方面却鲜有深入具体的研究。在借鉴以往《麦与士兵》相关研究的基础之上,可以提出一些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0.
唐奇芳 《世界知识》2014,(23):28-29
<正>2014年11月4日,日本宣布向位于布鲁塞尔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总部派遣日本陆上自卫队的女自卫官,负责预防纷争及和平建设中的女性参与等工作。这是日本首次向北约派遣自卫官,也是日本与北约关系不断深化的一个重要体现。日本北约关系的发展历程日本与北约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远到近、由疏到密的漫长过程。冷战期间,两者间一直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日韩影视剧能够成功传播有着很多因素的影响,如中日和中韩外交关系的发展、日韩影视文本内含的儒家文化在中国的寻根等等。中国与日本、中国与韩国之间外交关系的发展、中日韩文化的接近性与差异性,分别构成了日韩影视剧能在中国成功开展跨国文化传播的政治与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2.
认为日本民族与生俱来的危机意识和忧患心态这一民族特性的形成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岛国环境、资源短缺、破碎的地形、频发的天灾、地缘政治造成的无形压力和外部的直接威胁共同促成了日本民族的危机意识。这些因素造成的压力迫使日本作出相应的行为选择,逐渐走上求强之路。  相似文献   

13.
日语惯用语是日本民众在漫长的语言化生活中逐渐创造并丰富起来的语言形式,它不仅在形式上生动、活泼,而且也形象地反映出日本民众的生活情趣,时尚以及他们的思维习惯,了解日语惯用语的有关有利于对惯用语的学习和掌握。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东北沦陷时期,日本帝国主义迫使东北人民信奉日本的天照大神,推行"惟神之道",在精神上奴化广大人民."惟神之道"的目的就是要把日本的祖宗变成伪满洲国的祖宗,把中国东北划入日本的版图,进而把其完全纳入日本军国主义的战争体系,为日本的侵略战争和掠夺服务.  相似文献   

15.
1895年中国战败,中日双方签署《马关条约》,根据规定,在台湾居住的中国人被整体加入日本国籍,称日籍台民,亦称台湾籍民。由于闽台之间自古以来贸易频繁,大量台湾籍民进入厦门,对厦门社会经济等各方面造成巨大影响。而探讨这个特殊人群的流动与变迁,有助于我们从另外一个侧面了解民国时期厦门的城市发展状况,以及加深我们对民国历史的认知。  相似文献   

16.
"迷惑"是日语中一个极具特色的词,充分表现了日本人的民族性格,体现了其独特的文化特性,其产生源于其地理因素和历史原因,将长期存在并影响日本社会。  相似文献   

17.
日本人的语言表达与语言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特定社会的产物。语言与化是相互依存的,不同的语言反映出不同的化。语言表达方式反映了日本人的语言心理。日本人语言生活中所见到的诸多独特的语言现象,都与日本的历史化,风俗习惯有紧密联系。因此要学好日语,不但要学习日本人的语言表达,更应了解日本人的语言心理。这样就能逐渐强化对日语的感知和辨别能力,不发生化摩擦,顺利达到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8.
美国影视剧中对苗族形象的塑造,包含着美国传统文化价值和固定的模式,即以影像误读方式来塑造苗族形象。通过分析三部美国影视剧作品中塑造苗族形象的神秘化、符号化、失语症,发现他者语境中对苗族文化的误读与曲解,及停留于影像认同层面对苗族的想象。本文从文化场域的角度,通过对影视剧中苗族形象的诠释,探析他者视阈下苗族形象的塑造方式。  相似文献   

19.
田苗 《科技信息》2008,(35):263-264
日本是森林大国,因此日语中和树木有关的表达方式极其丰富。本文拟就日语中和树木有关的表达方式做一个总结,强调了日本的“木”文化对日语表迭起到的作用以厦由此形成的特色.旨在将文化学习与语言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0.
日本近代史上的"中国通",往往被当作日本浪人来看待。可以说,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日本的中国通就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帮凶、走狗和马前卒。然而,通过考辨其历史成因得知,真正的中国通有别于日本浪人,他们是一些精通汉文化的、高层次的知识分子群体。应该说,只有具备汉学或中国学素养的文人学者,才有资格被授以这种称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