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具有星形结构的聚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与2-甲基吡啶季铵盐和无水三氧化铝形成的熔盐进行复合,得到室温离子电导率高达10^-1S.m^-1的新型固体电解质,它具有优异的低温导电性能,本文探讨了高分子与熔盐复合体系的导电机理,性能及影响因素,并用^13CNMR谱对接枝聚合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2.
合成了三元共聚物PEO-TPC-LDABS、MMEC-TPC-LDABS和MNEC-TPC-LDABS,可望成为一类新的高分子固体电解质材料  相似文献   

3.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解质用离子导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以其高的能量转换效率和清洁的发电而被广泛研究。其中电解质--离子导体材料是影响固体燃料电池的效率和热力学稳定性的关键。作为所期望的电解质材料应满足以下要求:(1)高的离子导电,(2)低的电子导电,(3)在使用条件-热力学稳定,(4)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在一些荧石相关结构和钙钛矿塑结构的氧化物中通过掺杂和取代形成氧空位可得到高的氧离子导电性。本文介绍了一些这类离子导体材料,并讨论了它们的特性。  相似文献   

4.
ZrO2基固体电解质氧传感器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ZrO2基固体电解质氧传感器具有高的测氧灵敏度和在高温下的化学稳定性,因而在节约能源、环境保护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文首先介绍了ZrO2基固体电解质氧传感器的测氧原理,然后阐述了ZrO2基固体电解质氧传感器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氧传感器导电理论,及在高温和低温条件下工作的氧传感器研究状况和氧传感器的应用研究,并对氧传感器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和展望,指出为了获得高性能的氧传感器应重点发展纳米材料氧传感器.  相似文献   

5.
ZrO2基固体电解质氧传感器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由于ZrO2基固体电解质氧传感器具有高的测氧灵敏度和在高温下的化学稳定性,因而在节约能源、环境保护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文首先介绍了ZrO2基固体电解质氧传感器的测氧原理,然后阐述了ZrO2基固体电解质氧传感器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氧传感器导电理论,及在高温和低温条件下工作的氧传感器研究状况和氧传感器的应用研究,并对氧传感器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和展望,指出为了获得高性能的氧传感器应重点发展纳米材料氧传感器。  相似文献   

6.
自2000年Lacorre等人报道了La2Mo2O9具有较高的氧离子电导率以来,La2Mo2O9基氧离子导体由于其优异的性能而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W替代的La2Mo2O9基氧离子导体材料.本文综述了氧离子导体La2Mo2-xWxO9的研究现状.主要介绍了氧离子导体La2Mo2-xWxO9的结构特征、氧离子扩散行为与相变机制、化学稳定性问题和氧离子电导率等性能.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W替代的La2Mo2O9在化学稳定性和直流电导率方面比纯La2Mo2O9具有更好的优势,可望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和氧传感器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文献[1]的方法作了改进,讨论了分散的绝缘颗粒第二相对离子导体的导电性能的影响,计算結果与实验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以Li4SiO4为母体,煤矸石为原料,经高温固相反应制得Li8Al1-xSi2xP1-xO8系统的锂快离子导体.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在0.5<x<0.9的组成范围内形成单一的固溶相,其空间群为P21/m,导电性测试结果表明x=0.6的合成物具有最高的电导率,在673 K时其电导率达到2.8×10-2S/cm,其活化能为60.80 kJ/mol.  相似文献   

9.
应用交流阻抗谱技术,测定了对用不同方法合成的钠快离子导体Na5YSi4O12纯相的离子电导和离子活化能.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样品烧结体表面进行了观察,对用溶胶——凝胶法和传统的固相反应法合成的Na5YSi4O12快离子导体与用微波法合成的导体相比,后者具有较好的界面效应和特异的聚集态、缺陷和微结构,从而导致离子导电电活化能下降.  相似文献   

10.
考查了由聚丁二酸乙二酯(PES-2,4)和NaI形成的络合物结构和导电性的关系,发现NaI主要溶解在高分子的无定形区域;PES-2,4与NaI形成的络合物体系是半结晶的聚合物电解质,其结晶体的结构类似于纯PES-2,4。NaI的加入,使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结晶化转变温度均升高,而结晶度和结晶速度降低。电解质的导电率随NaI浓度变化而变化,NaI浓度高,其导电率高,当[NaI]/(链节单元]=1/4(摩尔浓度比)时,电解质的导电率可达10~■S/cm(90℃),其中无定形区的导电是主要的。导电率与温度的关系偏离阿累尼乌斯方程,伹也不完全符合WLF方程,导电行为不可简单地用它们来解释。  相似文献   

11.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以其高的能量转换效率和清洁的发电而被广泛研究.其中电解质—离子导体材料是影响固体燃料电池的效率和热力学稳定性的关键.作为所期望的电解质材料应满足以下要求(1)高的离子导电,(2)低的电子导电,(3)在使用条件一热力学稳定,(4)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在一些荧石相关结构和钙钛矿塑结构的氧化物中通过掺杂和取代形成氧空位可得到高的氧离子导电性.本文介绍了一些这类离子导体材料,并讨论了它们的特性.  相似文献   

12.
以L i4S iO4为母体,煤矸石为原料,经高温固相反应制得L i8A l1-xS i2xP1-xO8系统的锂快离子导体.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在0.5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一种新型高子固态离子导体-凝胶电解质高氯酸锂-碳酸丙烯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体系(LiClO4-PC-PMMA)离子电导性和电导机理,这类离子导体的电导率与温度的关系服从VTF方程并与体系的w(PMMA),玻璃化温度(Tg)碱金属盐的浓度(c(LiClO4)等有关,当c(LiClO4)=0.5mol/L,w(PMMA)=35%时,离子导体具有良好的粘附性,光学透明度及较高的室温离子电导率(δR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研究目的是制备一种含有稀土铕的有机高分子材料.首先以三价稀土铕离子为中心原子,与苯甲酸和丁烯酸反应制备了Eu3+-苯甲酸-丁烯酸配合物(Eu-BA-CA);再使其与邻菲罗啉结合生成Eu3+-苯甲酸-丁烯酸-邻菲罗啉配合物(Eu-BA-CA-phen);然后该配合物与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聚合,得到高分子铕配合物(Eu-BA-CA-phen-PMMA).通过对其进行溶解性研究,并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凝胶渗透色谱、紫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和荧光光谱等对铕配合物组成、结构进行表征.结果显示:成功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高分子铕配合物,该高分子铕配合物在丙酮中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并研究了该共聚物的发光性质.  相似文献   

16.
非晶态快离子导体中的“混合碱效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0.5[xNa_2O—(1-x)Li_2O]—0.5P_2O_5和0.3[xNa_2O—(1-x)Li_2O]—0.7B_2O_3两个非晶态碱金属离子玻璃体系的制备和测试,证明了非晶态快离子导体中“混合碱效应”的存在,并由实验曲线找出了这两种玻璃材料的转变温度T_8、离子电导率σ_T、幂前因子σ_O和激活能E_a分别与组成该材料的摩尔分数x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7.
采用固相反应法合成了氧离子导体La2Mo2-yGayO9-δ(y = 0,0.1,0.2,0.3),通过XRD、DSC和交流阻抗谱等手段对氧离子导体进行了结构和导电性能分析.结果表明,Ga3+在La2Mo2O9中的最大固溶度(摩尔百分数)小于15%,且不能抑制纯La2Mo2O9的α/β相转变,同时 La2Mo2-yGayO9-δ(y = 0.1,0.2)的电导率比纯La2Mo2O9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8.
以LiTi2(PO4)3为基,用分析纯原料经高温固相反应(~900℃)制得一系列锂快离子导体材料Li1+2x+2yAlxMgyTi2-x-ySixP3-xO12(以下简称Ti—Mg—Lisicon).系统的合成温度随x和y的增大而降低.应用交流阻抗技术测定的电导率数据结果表明x=0.1,y=0.1的合成物室温电导率最好为1.31×10^-4S/cm,而673K时x=0.1,y=0.3的合成物的电导率最大,为2.93×10^-2S/cm.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在x=0.1,y≤0.7;x=0.2,y≤0.6的组成范围内均得到空间群为R3C的合成物.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分散第二相SiO_2材料掺入A_2BX_4型Na~+离子导体(Na_2Mo_(0.1)S(0.9)O_4的离子导电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iO-2含量为4m/o时电导率出现极大(σ=2.14×10~(-4)Ω~(-1)cm~(-1),在315℃时),同时给出了绝缘第二相材料能够提高母体电导率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具有屏蔽导体的多导体传输线的矩量法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首先介绍了具有屏蔽导体的多导体传输线的数学模型,然后利用矩量法进行了分析与计算,并将结果与实际工程结果和解析法分析结果分别进行了对比,除其中一例未有可资参考的数据外,其它各例之间的良好一致性说明了文中所介绍的分析方法是正确的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