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计算机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更多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然而由于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教育起步较晚,在人才培养阶段出现很多问题阻碍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而言,大多存在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理解不深刻,无法把握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而也就无法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导致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较弱。学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目的性不强,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存在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无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教师还存在思想传统、教学方法传统单一的问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无法意识到计算机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机械化地将一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是一味进行填鸭式教学,不利于学生自身学习兴趣的培养,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出现计算机培养缺乏针对性,人才培养不够具体、合理的问题。基于此,笔者将结合自身经验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了一系列探究,以期促进人才培养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和社会革命总问题的一部份,也是当今人们十分关注和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不少国家为它感到困扰。我国是一个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关系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兴衰成败和前途命运。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一贯重视我国的民族问题。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和我国民族的实际相结合,科学地分析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特点,提出并制定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理论和政策,从而成功地解决了我国的民族问题,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使我国各民族共同生活在平等、团结和友好合作的大家庭中,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康庄大道上携手前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并没有专门的论述,但是它的影响却是深远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对人、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和运动做了深入的研究,并抓住了三者的运动规律,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它为我国科学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为民主法制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南,为低碳生活提供了目标方向,为构建"两型"社会提供了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4.
郭杰 《科技信息》2012,(36):I0048-I0049
社会转型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由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由封闭社会转向开放社会,由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由计划经济体制社会向市场经济体制社会加速转型的过程。经济结构转型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并覆盖了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然而,研究中国社会转型期经济理论的发展过程,则是完整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完整把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与实践价值的必经之路。它肩负着构建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鲜明时代特征的当代马克思经济发展思想体系的任务,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的技术关联研究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绝大多数项目采用设计、施工由不同团队完成的方式,但是如何很好的将设计与施工过程衔接起来,还没有很好的系统的方法。如何将各绿色技术更好的应用于绿色建筑过程中去,是我国绿色建筑发展面临的非常迫切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以实践作为其哲学出发点,对社会生活的本质、人的本质、人—环境—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哲学的使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我国现在正处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作为在人类历史发展中闪耀着真理光辉的科学理论,对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邓小平关于我国国情的论述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二者在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邓小平的国情思想是毛泽东国情理论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继承与发展 ,并纠正了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对于中国国情的某些错误观点的分析和认识 ;同时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并深入研究我国新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特点 ,形成了系统完整的国情理论体系 ,极大的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我国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经济文化的行动指南。一、毛泽东、邓小平关于中国…  相似文献   

8.
水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是影响建筑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如何运用好水体的生态效应来改善建筑环境已成为生态技术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该文从我国传统建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关于水的生态低技术理论入手,探讨水在建筑环境中的生态应用手法和原则,以及传统生态低技术在现代建筑中的传承、创新与发展。在实践应用中结合具体情况,将传统低技术与现代技术相融合,营造舒适宜人的建筑环境,促进我国建筑走上绿色节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韩哲 《科技咨询导报》2014,(34):222-223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是工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社会飞速发展的产物,是对当时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的深刻反思。当前我国环境问题的内在根源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没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理论思想,没有借鉴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中所带来的痛苦的教训,过分追求发展速度,因此,我国环境问题的解决办法在于仔细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理论思想,用先进的理论思想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走人类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可持续性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孙可兴 《晋中学院学报》2011,28(6):44-47,87
马克思主义革命导师及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人才问题的论述是科学人才观产生的理论渊源,从逻辑理性、价值理性、实践理性的结合方面论证了科学人才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理论与实践价值,阐明了科学人才观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人才问题上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生长点,是党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略从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深入到解放人、解放人才资源素质潜能层面的理论创新,是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  相似文献   

11.
蓝莎 《科技信息》2008,(5):128-129
十七大中把构建和谐社会定位成是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因此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将是一个关系到我国未来社会的发展的重大问题,本文从企业的视角探讨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关系,以期为和谐社会构建的理论与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绿色发展是在面临社会发展代价的形势下提出的,其首要任务是处理之前累积下来的发展中付出的各种代价,最主要的便是环境代价与资源代价。代价的支付与发展的成本成正比,代价支付的科学与否对绿色发展的顺利展开有着重要作用。在主体需要、自然优化、社会和谐三个要素方面,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代价观与绿色发展存在着理论上的继承关系以及实践上的践行关系,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代价观的视角下将为实践绿色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绿色证券的提出是我国社会环境与证券市场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重要的里程碑。目前正处于绿色证券构建的初始阶段,诸多问题亟待解决,相关基础性理论的研究几近空白,现有的研究也存在诸多争议。通过对"什么是绿色证券"这一最基本的问题进行界定,以期为绿色证券基础理论明晰以及后续法律制度的构建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4.
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过程中,存在着"四化"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化中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马克思主义化。在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一条沿着"马克思主义化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马克思主义化"的逻辑进路,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摹写——建构——运用的过程。其实质是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逻辑发展过程。这条与"实践——理论——实践"道路相悖的道路选择既有符合中国社会实际的方面,但也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郝永富 《科技资讯》2013,(24):76-76
我国煤矿资源丰富,其中在一次能源中煤炭大约占到了79%,因此,煤炭资源将依然会是我国未来数年中主要的能源.然而,我国对煤矿开采的规模不断增加,也对生态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比如:土地沙漠化严重、地下水严重枯竭、农田植被破坏严重等,这既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还将会阻碍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因此,在煤矿的开采过程中,技术人员应该采取科学的、先进的绿色开采技术,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以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废弃”的经营目标,构建绿色煤炭工业体系.本文解释了煤炭绿色开采的基本概念及内涵,并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绿色开采技术,希望能给读者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 ,马克思主义史学建设过程中的一些理论问题 ,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构学术化与宏观化的具体表现 ,也是中国当代史学发展的重要问题。《唯物史观与历史科学》是这种学术化和宏观化的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革命导师及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人才问题的论述是科学人才观产生的理论渊源,从逻辑理性、价值理性、实践理性的结合方面论证了科学人才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理论与实践价值,阐明了科学人才观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人才问题上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生长点,是党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略从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深入到解放人、解放人才资源素质潜能层面的理论创新,是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  相似文献   

18.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表现在理论与实践二个方面,一是继承了列宁、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法.把握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科学探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二是直接继承了列宁、毛泽东开辟出的现实主义发展道路。现实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将融汇到经典社会主义中,以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19.
加强绿色创新是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基于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构建门槛效应模型基础上,结合我国2003—2018年对外直接投资的省级面板数据,探讨了在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等多维制度环境条件下,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与区域绿色创新效率关系的作用机制,并对影响二者关系的制度环境门槛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由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这一和谐发展的政党制度科学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是社会主义中国构建和谐社会所要求的民主政治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