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基于城乡收入比指标,选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空间分类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对辽宁省所辖市、县两个尺度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行时空分异分析.研究表明:(1)从时序变化上看,市域和县域的城乡收入比整体上均呈下降趋势,城乡收入差距逐渐缩小;县域的泰尔指数和变异系数虽然始终高于市域,但两者变化情况类似,均为先快速下降,后趋于稳定.(2)从空间分异格局来看,市域以较低和中等城乡差距区为主,而县域则以低和较低城乡差距区为主,但近年来均是较低城乡差距区逐渐占主导.(3)从空间自相关角度来看,市域尺度的Moran's I指数呈波动下降趋势,近期呈现负相关;县域尺度的Moran's I指数与市域尺度差异较大,整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从关联类型上看,市域和县域都以显著HH区和显著LL区为主,但这两种显著关联区数目逐渐减少,近期,市域尺度上仅北部存在一个显著LH区,而县域尺度上四种显著类型区集中分布于中部以及北部,但集聚性较弱.通过对辽宁省城乡收入差距的时间变化、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各地域单元之间空间联系研究,可为辽宁省及类似区域的城乡收入差距格局的调整与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从城乡经济联系、城乡经济增长、城乡经济差异三个方面构建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对中部地区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时序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中部地区市域、县域的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同时对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借助2016年县域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探索空间特征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2001—2016年中部地区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趋势呈现波动上升,中部六省发展曲线则不尽相同,河南、江西城乡经济协调曲线走势十分相似,呈现波动上升状态;湖南、安徽城乡经济协调曲线发展趋势异同参半,安徽在2010年之后波幅较大;湖北、山西城乡经济协调曲线在2007年之前波动趋势近乎相反;且城乡增长率差异系数是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但性质为负. 2)就空间特征而言,自2000年以来中部地区的城乡经济协调水平总体由核心城市向外围边缘区减弱,且这种规律逐渐显著;空间关联类型则以显著HH区和显著LL区为主,其中市域尺度下的显著HH区在湖南省西部有稳定集中分布区,显著LL区在湖北武汉附近有稳定分布区,且集中分布区呈现扩大趋势.县域尺度下的显著HH区主要分布在湖南西部和山西西部,其中湖南西部的面积逐渐减少,显著LL区主要有两个集中分布区,一个是河南中北部,另一个是湖北西部和长株潭城市群地区形成的连绵区. 3)从空间特征影响因素看,信息化水平、第一产业水平、农业机械化程度、现代服务业水平的提升,以及社会零售品市场的扩大有助于推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工业化进程和教育水平的提升及财政支出的增加对缩小城乡差距方面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以城乡收入比为指标,采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分析2000-2015年黄河经济带县域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探索其作用机理.结果显示:(1)整个经济带的城乡收入差距在整个研究期表现为波动下降状态,近期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2)从空间分布看,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区域在西南部占据主导并形成连绵区,城乡收入差距较小区域在中东、东部地区且在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及经济发达区形成连绵分布区.(3)从空间关联特征看,主要以HH区和LL区为主,表明空间上存在集聚性.显著HH区在青海省南部、甘肃省南部和东部及吕梁山区形成连绵分布区,显著LL区逐渐在山东半岛城市群和河南省中北部区域、内蒙古东西两侧区域等集聚分布.(4)从影响因素看,地形地貌发挥重要的"本底"影响,经济发展水平起基础性支撑作用,乡村振兴层面的"产业兴旺"起重要的支撑作用,"五化"的交织作用明显,电子商务业发挥的作用在不同区域表现不一致,"路径依赖"的效应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县域城乡互动水平的时空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新常态背景,构建县域尺度下城乡互动水平测度的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指标法、主成分分析法、空间分析方法等,对河南省县域城乡互动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河南省城乡互动水平的时间格局变化呈现"先下降后不断上升"的变化趋势,近期互动水平提升的幅度较大.(2)河南省城乡互动水平空间格局演变呈现明显的规律特点,高、较高水平区以郑州市辖区为中心向西北方向不断增多的演变特点,显著HH区不断增加且出现集中分布态势;东部、东南部、南部等区域的低、较低城乡互动区的整体格局变动不大并形成大范围连绵分布之态势,显著LL区的分布与低城乡互动区的分布格局并不一致.总结而言,影响空间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发展的支撑、城镇化的拉动、城乡体系优化、信息化的融入影响、战略政策的导向影响等.  相似文献   

5.
基于126个县域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指标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揭示1980—2012年河南省县域粮食单产空间格局及其变化,并结合全国耕作制度分区测算粮食增产潜力。结果表明:1)县域粮食单产波动性增加,绝对差异扩大,相对差异先增大后缩小,县域粮食单产分布由正偏态转为负偏态,集聚程度先增强后减弱;2)县域粮食单产空间自相关显著,粮食单产"东高西低"的分异格局明显,粮食单产增加量自东向西阶梯性递减,东部平原县域的粮食单产增加显著;3)1980—2012年县域粮食单产变化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局部分异显著,显著高高集聚(HH)类型区集中在黄淮平原东部和冀鲁豫低洼平原东北部,显著低低集聚(LL)类型区主要分布在豫西山地丘陵区和黄海平原区西部;4)将河南省划分为5个一级、11个二级增产类型区,鄂豫皖丘陵山地区、燕山太行山山前平原区的粮食单产增产潜力大;河南省总增产潜力约为1.27×107 t,黄淮平原区>鄂豫皖丘陵山地区>燕山太行山山前平原区>豫西山地丘陵区>冀鲁豫低洼平原区。  相似文献   

6.
以667个县域研究单元(县、县级市、市辖区)的旅游百度检索量、旅游总收入为虚实旅游经济测度指标,采用空间分类法、空间数据探索性分析方法、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对黄河经济带县域旅游经济空间格局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①从空间分布格局看,整体旅游经济的不均衡性明显,呈现"一大三小"四核集聚格局.②从空间关联格局看,无论是实体还是虚拟旅游经济,均以显著HH区和显著LL区为主导且空间集聚效应明显.实体旅游经济显著HH区主要分布在陕西和山东的旅游经济发达区;显著LL区主要在内蒙古中部和东部、山西南部、青海大部分地区以及宁夏北部形成若干组团,在河南、甘肃等地零星分布.虚拟旅游经济显著HH区较实体层面分布范围明显扩大,主要分布在山东、陕西以及内蒙古东部地区;显著LL区数量较实体层面明显增多且分布范围有所变化,主要在青海大部分地区、山西南北两端形成低值集聚区,此外在甘肃地区有零星分布.③从核密度分析看,虚实旅游经济空间结构类似,山东、河南和山西三点沿东北-西南轴带形成高值聚集区且扩展成为核心发展片区.值得说明的是,虚拟旅游经济在陕北地区及内蒙古东北部形成多个副核心,表明该地区虚拟旅游经济等级迅速提升.④根据地理探测器模型结果和虚、实旅游经济与各影响因素的耦合匹配分析可知,实体旅游经济受资源支持力的影响更为显著;虚拟旅游经济受信息化水平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基于构建的科技创新水平效率评价模型,运用SBM超效率模型对中原城市群核心创新区县域科技创新水平进行评价并进行空间差异分析及影响因素解释.结果表明:(1)从评价结果看,高效率区、较低效率区数量均有所增加,表明研究区各县域科技创新发展效率的差距明显;在较高效率区中,卫辉市、封丘县等科技创新发展效率有所下降,而管城区、二七区等科技创新发展效率有所上升;在中等水平区中,洛龙区和中原区的科技创新效率保持稳定发展;低效率区主要分布在外围区且连片分布.(2)从投入-产出视角看,金水区、涧西区、瀍河区、吉利区和凤泉区是中原城市群核心创新区的投入-产出高效率区,而嵩县、卫辉市、汝阳县、封丘县和获嘉县等地区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方面的效益不佳.(3)从全局空间自相关看,两个年份均以LL区为主,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集聚现象;从局部空间自相关看,发展效率的空间关联类型以显著LL区为主,且形成了以巩义市为核心的小范围集聚.但从投入子系统看显著HH区在研究区中部形成高值联动区,体现其在发展建设方面的引领性.(4)从影响因素看,科技创新发展效率主要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创新投入支持与保障、创新设施建设和城市所处创新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的中国经济空间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中国2303个县域单元1998年~2013年的人均GDP和夜间灯光遥感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整体上,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两极分化严重,区域发展空间格局大体保持不变.其中,东部地区的珠三角、福建沿海、长三角、山东半岛、京津唐、辽中南依旧为典型的经济发达区,成为全国性的经济增长极,但是其经济溢出效应不足;西南地区的贵州、四川行政区的边缘及西藏东南部和甘肃南部为典型的经济落后区;中西部的省会城市成为区域经济增长中心,对周边县市产生虹吸作用.2)从时间序列变化趋势来看,不同聚类类型的变化趋势差异显著.HH类型区的空间格局总体上稳定,年际变化小;LL类型区年际起伏变化大;HL类型和LH类型区变化不显著.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HH类型和LL类型区具有集中连片分布的特征,HL类型和LH类型区趋于分散,其中HL类型呈点状分布于中西部省会城市(武汉、西安、兰州、成都、重庆、贵阳、南宁、昆明).  相似文献   

9.
基于县(区)尺度,选取16项指标衡量东北省际边界区经济发展水平,运用均方差决策、变异系数和ESDA-GIS方法分析了2000—2015年东北省际边界区经济差异的时空特征、趋势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东北省际边界区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县域在空间上两极分化并集聚的态势与经济差异时间演化趋势一致,空间极化成为该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主要趋势;(2)HH型县域呈现不断向黑吉交界的东部地区集聚的趋势,而LL型呈现不断向辽西北和内蒙古东南部集聚的趋势,东西部差异成为东北省际边界区经济差异的主要表征;(3)自然区位、经济条件、政府导向、空间作用和边界阻隔是东北省际边界区经济差异变动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10.
基于抖音电商指数,运用空间分类法、位序-规模法则、空间探索性数据分析以及空间回归分析等方法,对中原城市群县域经济空间结构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从空间分布来看,整体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格局,局部的连片分布特征明显.与实体经济对比发现,除北部外围区低值连片分布类似外,其他空间分布特征差异较大.(2)从位序-规模特征来看,无论从总量还是从人均指标,高水平区数量少,但影响作用强,拟合曲线属于接近首位型的类型且"翘尾"现象明显.(3)从空间关联特征来看,整体表现出以显著HH区和显著LL区为主导的局面,且空间关联的集聚效应较为明显,与实体经济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分布特征.(4)从影响因素来看,电商基础环境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县域抖音电商指数发育水平;实体经济的支撑以及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其提升作用不明显.从深层次来看,县域抖音电商指数的提升更多地与创业者的经营意识、专业化运营以及产品质量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