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寻找准晶体     
<正>它是一种非凡的、却又"不应该"存在的矿物质。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种令人不可思议的物质?现在,就来欣赏这个曲折的地质学侦探"大片"。此刻,保罗·斯坦哈特已经确信这个小颗粒正是他要找的东西。但这块岩石颗粒太小了,他不得不把它粘在一根玻璃棒的末端,生怕它丢失。他已经记不得找到这个岩石样本花了他多少时  相似文献   

2.
易家康 《世界科学》2007,(12):35-35
传统的以高温熔化金属并用之锻造用具的历史已有数千年了。眼下,一个化学研究小组发明了一种工艺,可将细小的金属颗粒合成为可以造型和入火铸造的物体,就如陶工将粘土塑造成陶器一样——烧制的温度仅比室温略高——由这种工艺塑造的物体,可以是单一的金属,也可是多种金属的合金,可以适合于多种用途,包括催化和光学方面。  相似文献   

3.
地球温度"计时器"估测年龄:7 000万年 测算方法:19世纪,与牛顿齐名的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曾对地球年龄的推算做过一个大胆的假设:地球是一个被太阳抛出的、由熔融状岩石组成的物体,脱离太阳后,它的温度逐渐冷却,经过千百万年的漫长岁月,它才降到了现在这个适宜生命出现的温度.  相似文献   

4.
导电的奥秘     
<正>我们在科学或物理课上都学过电学的基本知识,也都了解有些物体容易导电,而有些物体却不容易导电。我们把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为导体,如各种金属、铅笔芯、盐水等;把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为绝缘体,如塑料、橡胶、干木等。同为物体,为何有的成为导体,有的就是绝缘体,但导体和绝缘体间又可互相转换?下面就将散落在课本各个章节中的相关知识捋一捋,拓展一下,一同来揭开其中的奥秘吧!  相似文献   

5.
似乎这个问题本身就让人感到奇怪。按日常经验,一个物体在某一时刻运动到某一点,这应该有明确的含意,难道还有什么可疑的吗? 让我们先看一看哲学家们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哲学家考虑问题不同于常人。他们爱追根问底,看个究竟,不把矛盾揭个底朝天,决不罢休,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一切事物的发展规律都遵守一定的哲学原理。换句话说,任何与正确的哲学原理相违的都不成其为科学。  相似文献   

6.
科学的极限     
最低的温度是多少?最小的物体是什么?最短的时间计量单位是什么?这些问题的答案不仅是新奇事物的罗列,而且是通往新知识领域的大门和科学的新边界。超越这个边界,意味着我们将到达新的领域。在那里,目前科学家使用的物理定律将失去效力,任何事物的形态都不像教科书上说的那样。但是今天,任何人都不会为上述问题找到答案。有些界限是不可逾越的,如超越光速。  相似文献   

7.
遗传学的两大学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球上还没有鸡的时候,是先出现鸡呢?还是先出现鸡蛋?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常识问题,而是一个进化论的问题,是一个遗传学的问题。古今中外有不少人讨论过这个问题,提出过不同的看法。遗传学的两个主要学派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是完全相反的。摩尔根学派的观点着重在蛋,在遗传基础,在内因,他们的结论是先有蛋;米丘林学派的观点着重在鸡,在环境对鸡祖先的影响,在外因,他们  相似文献   

8.
为什么     
蜡烛为什么会被吹灭? 大家可能吹灭过蜡烛,也看到过蜡烛被风突然吹灭的情景吧?可是,就是这样一种似乎司空见惯的现象,深究一下也会发现一些令人不可思议的问题。例如,为什么在空气(包括助燃的氧气)充足的情况下,蜡烛反而会熄灭呢? 根据牛顿的冷却定律,热的物体与周围的温差越大,冷得越快。冬天,热茶水凉得快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而且,为了使热茶快点变凉,人们常用嘴吹气,这样就可以把茶水上部的热空气吹走,换成冷空气。根据牛顿的另一个定律,热的物质表面积越大,冷得越快。把茶倒入茶碟里凉得更快,就是因为如此。 这两个定律都适用于蜡烛。就是说,通过吹气可把燃烧着的蜡烛的蒸气冷却到燃点(这个温度以下,蜡烛的蒸气不会燃烧)以下。如果往蜡烛的火焰上吹气,①可把火焰周围的热空气换成冷空气;②可破坏燃烧着  相似文献   

9.
吴权 《科学24小时》2012,(11):50-53
典型案例:在家长们的眼里,我是个聪明伶俐,懂事听话,从小学习努力认真的孩子,但学习成绩总是不稳定。老师上课讲过的内容一般都能记住,可背诵语文或英语课文却很慢,英语单词也不容易记住。我觉得很奇怪。看看我周围的同学,有些同学喜欢观察,却不喜欢动手;有些同学说起话来滔滔不绝,但是让他动笔却比登天还难。这是什么原因?该怎样解决呢?各家分析:班主任袁老师:如果有人问起你的血型、星座,你一定会脱口而出;但如果有人问你的学习类型及特点,你可能会哑口无言。你知道吗?这个问题对你的学习至关重要。就像每个人的身高、体重、相貌各有不同一样,我们每  相似文献   

10.
章公亮 《科学通报》1986,31(11):842-842
在地球轨道附近,日球参数的变化有两种性质不同的太阳周变化。第一类是冕洞周变化,它主要决定着太阳风粒子的质量、动能及热能的输出。在日冕结构寿命最长的年分,太阳风的流密度和动能与内能密度都达到最大值,太阳通过太阳风向日球大量输送质量、动能和热能。第二类是黑子周变化。它主要决定着太阳风的内在特征,尤其是磁场对太阳风的控制作用。在黑子活动极大年,太阳风的磁能与动能密度比、磁压与热压比都增大至极大值,与黑子数成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危险的灰尘     
一个长得像外星生物的物体,竟然是棉花纤维;看似是植物种子的颗粒,居然是铝合金微粒;在显微镜下,人的死皮细胞看上去就像一团团被捏皱的纸……看过这些显微图片的人,无一不因灰尘中的奇怪物体而好奇.和我们同在一个屋檐下的灰尘中,还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相似文献   

12.
地表非同温象元发射率的定义问题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李小文  王锦地 《科学通报》1999,44(15):1612-1617
物体表面(热)发射率的经典定义要求该表面有均一的温度,以与同一表面温度黑体的热辐射相比较。在热红外上表面温度遥感向1K精度前进的时候,能否定义和如何定义地表非 温象地的发射率是研究分离其真实温度与发射率反演方法的前提。  相似文献   

13.
编辑同志: 我妹妹今年上高三了,而她户口簿上的一些基本信息资料和她的身份证上的不一样.她叫王路燕,而户口簿上却是王路芳;生日是7月20日,而身份证上却是11月份.我们去过当地派出所的户籍管理部门,他们答复说这与他们无关,若要更正则需交一定的费用.请问户口簿与身份证不一致应该如何办理?  相似文献   

14.
Г.  ЛК  徐俊培 《世界科学》1989,11(11):5-8
如果把大的金属块不断地分割,很显然,当分割至足够小时,其性质就会与原来的不一样。自然就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为此应该分割至多小呢?乍看起来,颗粒似乎应该小至单独的原子,或至少应该是不大的原子团。但是现在发现,由成千上万个原子组成的、大小为10纳米数量级的金属颗粒,其性质与大的试样即已有很大差别。因之,为了取得具有新性能的材料,不仅可以借制备新的化合物来达到,而且可以借降低现有物质试样的大小来达到,按通常的说法,即借形成高分散剂来达到。  相似文献   

15.
<正>与人类其他机能的发展一样,经营两性情感能力的发展过程,也需要遵循一个规律,这个规律就是青春期异性交往心理发展的规律。每一个进入青春期的孩子,都应该对自己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明白自己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与行为。青春期异性交往心理发展的四个阶段在我们9~10岁的时候出现,持续时间1~2年。这个阶段由于我们的身体开始出现一些青春期早期的生理变化,比如女孩  相似文献   

16.
简单介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卡诺表述,详细分析了克劳修斯为改进卡诺表述所做的相关工作.分析表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克劳修斯表述应该是:"热功转换和热量在不同温度间转换的等价定理",而不是"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后者只是在证明转换等价定理过程中应用到的基本原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克劳修斯表述本身描述的都是可逆过程,从而才能够导出热力循环的克劳修斯等式和描述物体转换含量的熵.把克劳修斯表述理解为"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会导致认为热力学第二定律是描述过程方向性和不可逆性的规律.其后果是,错误地认为最小熵产原理能够用于导热过程输运定律的导出和传热过程的优化.  相似文献   

17.
随着列车运行速度的提高,动能急剧增加,制动时产生的热能也大大增加,巨大的制动热负荷使制动盘产生很大的温度梯度,因此制动盘在表面对流换热系数的大小,直接影响制动盘制动过程中的散热程度.如果制动盘各表面散热不好,则容易发生制动失效和热裂纹等.本文通过萘升华传热传质比拟原理,通过实验得到制动盘表面的平均Nu与Re?之间的关联式:Nu=0.0067Re?0.814,还得到制动盘表面的Nur/Nu比值与r/R之间的关联式:Nur/Nu=0.709(r/R)?0.380,为准确分析制动盘在制动过程中的传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物质究竟是什么组成的Z 在我们这个充满形形色色物体 的宇宙里,有树木、海水、宝石以及人类。尽管它们貌不相同,但却有着相同的特征:他们具有重量,并且占据空间。这是为什么? 在很远古的希腊时代,哲学家们就曾思考过这类问题。他们虽承认物质是由一些相同的物质单位组合而成的,但却是无理论的想象。至于他  相似文献   

19.
杨洋 《科学24小时》2014,(12):38-39
<正>门锁、插座、遥控器……这些不起眼的家用物件,如果跟手机一样,也与"智能"搭上边,我们的家会变得怎么样?随着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智能电视等各类智能产品的出现,我们在生活中已经离不开这些头顶"智能"光环的工具了。如今的"智能"变得非常时髦,似乎任何物品都能与它发生化学反应。你是否想象过家里那些不起眼的小玩意也可以变得智能,甚至家里的温度、湿度、照明、通风等室内环境都可以通过场景设定来实现自由控制?  相似文献   

20.
正人是恒温动物,37℃左右是人体的正常温度,体温过高或过低都会拉响健康警报,但美国匹兹堡大学发表研究称,大脑更喜欢偏冷的环境,"脑温"低些对失眠和脑病治疗都有好处。脑温变化内外参半许多人疑惑"脑温"是什么?其实,临床上并没有独立的"脑温"概念,这只是大脑温度调节功能的一种概称。一般来说,人在健康状态下,大脑温度与体温总体是一致的,最多只有1℃左右的波动。但人处于一个变动环境和活动的自主状态中,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乔立艳说,即便在正常体温范围内,口腔、腋窝、直肠的温度也不一样,只能说,身体各个部位的温度是相对恒定的。总体来讲,靠近内脏、躯干中央体温更高,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