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赵乐静 《世界科学》2010,(11):17-20
在2010年各项诺贝尔奖揭晓前夜,罗宾·麦基(Robin McKie)撰文回顾了恒星元素核合成理论开创者弗雷德·霍伊尔(Fred Hoyle)有争议的一生,并以霍伊尔无缘诺贝尔奖为例,反思这一著名科学奖项所面临的问题与改革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约翰·巴丁     
当约翰·巴丁(John Bardeen)被授予第二个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在同一领域获得两个诺贝尔奖的唯一人物时,他从Leo Kadanoff发出一则电报说:“保持一流工作。赢得三次你就保持了王位。”巴丁的第一个诺贝尔奖被授予1956年,与布拉顿(Walter Brattain)和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共享,是由于他们的半导体研究和晶体管效应的发现。他的第二个诺贝尔奖在1972年获得,与库柏(Leon Co-oper)和施里弗(J.Robert Schrieffer)共享,则是由于超导性微观理论。  相似文献   

3.
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诺贝尔奖金是全世界公认的最高的科学荣誉。获得者会受到全世界同行们的尊敬。诺贝尔奖金从1901年开始颁发,至今已有八十年的历史了。而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即1901年度的奖)的便是发现X射线的德国物理学家伦琴。  相似文献   

4.
科学的限度     
<正>今年第65届林道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学者们与诺奖得主欢聚一堂,在美丽的康斯坦茨湖畔分享大师们的科学思想和研究经验。会议邀请到伊丽莎白·布莱克本、理查德·罗伯茨、布鲁斯·博伊特勒、利根川进和弗朗索瓦·恩格特勒等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本届会议的重要议题为超分辨率显微镜研究,斯特凡·黑尔、埃里克·白兹格与威廉·莫纳尔因此获得了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会上,  相似文献   

5.
<正>诺贝尔奖简介专栏介绍了2019年度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美国宇宙学家皮布尔斯(P.J.E.Peebles)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一半奖金,以奖励他在物理宇宙学中的理论发现;另一半奖金由瑞士天文学家马约尔(Michel Mayor)和奎洛兹(Didier Queloz)分享,以奖励他们发现了环绕类似太阳的恒星的行星。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致力于研究细胞感知及适应氧气机制的三位科学家,美国科学家威廉·凯林(William G.Kaelin,Jr.)、英国  相似文献   

6.
从某种意义上讲 ,一个人一生能获一次诺贝尔奖就可谓功成名就 ,不虚度此生了 ;能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不说绝无仅有 ,也可谓真正意义上的凤毛鳞角。这样的“凤毛麟角”全世界只有数得着的几位 ,居里夫人、美国化学家鲍林和英国生物化学家桑格。与他人相比 ,中国大陆从未出现过诺贝尔奖得主 ,诺贝尔奖自然就成为一种情结。别人能获奖而自己不能获奖 ,原因当然有很多 ,但从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上也许能找到一些原因和源头 ,或许能尽早地化解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最典型的故事也许要数桑格 (见右图 )了。弗雷德里克·桑格 (Frederi…  相似文献   

7.
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分子遗传学家勒鲁瓦·胡德(Leroy Hood)博士,今年9月获得了声望很高的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胡德是三个获奖者之一,它的研究有助于解释免疫系统是怎样产生各种各样保护人体免受异物侵袭的抗体。一般认为,免疫系统对于治愈多种人体疾病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个领域中所授予的诺贝尔奖金的数目便可说明这一事实。两周前,同胡德共获拉斯克奖的麻省理工学院遺传学家舍川因研究抗体而获得了诺贝尔奖。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生物系主任胡德向时报记者吉尔·斯图尔特(Jill Stewart)讲述了他的研究成果和发现经过。  相似文献   

8.
正(1929—2019)默里·盖尔曼是美国物理学家,因提出夸克理论而获得诺贝尔奖。诺贝尔奖得主默里·盖尔曼(Murray Gell-Mann)设计的"八重道"给基本粒子世界带来秩序,他还构想了"夸克"的概念来解释这些粒子的结构。他于2019年5月24日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圣塔菲的家中去世,享年89岁。  相似文献   

9.
正10月1日起,2018年的诺贝尔奖陆续揭晓。其中,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免疫学系教授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和日本京都大学免疫学系教授本庶佑(Tasuku Honjo),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新型癌症免疫疗法。国际免疫学界对于两位一流免疫学家获得诺贝尔奖期盼已久。之所以此次获奖在众多免疫学家意料之  相似文献   

10.
何香涛 《自然杂志》2014,36(3):218-224
1963年,美籍荷兰天文学家施米特(Schmidt)揭开了类星体的面纱。作为宇宙中最神秘的天体,经过50多年的研究,关于类星体仍然有很多疑惑。天文学在1960年代的四大发现中,另外三大发现已获得5项诺贝尔奖,为何唯独类星体从没得到诺贝尔奖的青睐?  相似文献   

11.
潘晏 《世界科学》2006,(2):18-19
当今世界,能够有机会学习物理这门学科的人仅占总人口中很小的一部分,更不用说要获得诺贝尔奖了。但如今,杰拉德·霍夫特(Gerard!tHooft,199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正试图改变这一切。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接受物理学这种知识,它能激发人们投身于一个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所从事的那种科学事业。目前,霍夫特以此为目的建立了一个物理学网站(www.phys.uu.nl/ ̄thooft/theorist.html)。按照他的意图,你所需要的就是上网、开动脑筋和发愤用功了。这个网站是为那些“全心全意想要获得他们自己的诺贝尔奖”的人而开设的。不久前,《新科学家》杂志记者阿曼达·杰夫特(AmandaGefter)采访了霍夫特,以下是访谈内容。  相似文献   

12.
1977年12月10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美国)贝尔实验室的斐列普·W·安德逊获得了1977年诺贝尔奖金物理学奖。安德逊是与哈佛大学的约翰·H·范·符莱克和英国剑桥大学的纳维尔·莫特爵士分获瑞典皇家科学院这项奖金的。安德逊在1949年进贝尔实验室,现任新泽西州墨莱山物理研究室特邀主任。在下列谈话中,他谈到了为荣获诺贝尔奖金所从事的工作,以及基础科学——还有科学家——在电讯工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1958年,美国德州仪器公司工程师杰克·基尔比(Jack Kilby)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块集成电路。至今,集成电路走过了不平凡的60多年,基尔比也因集成电路的发明在2000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对他的评价是:"为现代信息技术奠定了基础。"早期的计算机由真空电子管构  相似文献   

14.
今年诺贝尔奖迎来了其 1 0 0周年。诺贝尔奖的声望是不容置疑的 ,但其评选获奖者的方式是否反映了 2 1世纪的科学研究方式呢 ?为此 ,本文作者、美国科学作家特立沙·古拉 (TrishaGura)从诺贝尔奖设立的初衷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严立 《科学之友》2002,(1):17-18
就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诺贝尔奖百年盛典的2001年12月10日,在中国,100名科学家发表了致公众的公开信,信中说:“……当初杨振宁、李政道是以中国科学家的身份走上诺贝尔奖的领奖台的,结束了中国人无缘诺贝尔科学奖的历史。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至今,还没有在中国本土诞生的科学成果获得诺贝尔奖,这实在是中国科学界的一件憾事。”科学家们呼吁青少年们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尽早结束这一局面。这里,科学家们所说的“至今,还没有在中国本土诞生的科学成果获得诺贝尔奖”,就是所谓中国本土的“零诺贝尔奖”现象;而科学家们向青少年的呼吁所表达的  相似文献   

16.
<正>1964年4月,一些科学家宣布发现了"灵巧的人"(能人),这给古人类进化领域带来的争议一直延续至今。本文中,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古人类学家伯纳德·伍德(Bernard Wood)基于长期的研究,认为我们对于人类的进化或许所知甚少,仍需不断进行探索。半个世纪前,来自英国的肯尼亚古人类学家路易斯·利基(Louis Leakey)等人提出了一个富有争议的观点,即在坦桑尼亚东非大裂谷中发现的一具化  相似文献   

17.
李拙颐 《自然杂志》2006,28(4):199-199
德国林道(在康士坦茨湖),每年因举行诺贝尔奖获得论坛而受人青睐。会议由林道诺贝尔奖获得论坛委员会组织,目前由包括155位诺贝尔奖获得捐助并成立林道诺贝尔奖获得论坛基金会,大会主席足Countess Sonja Bernadotte。论坛的主要目标是给国际上最有希望的年轻学提供与诺贝尔奖获得亲密接触和交流的机会,并讨论各学科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该论坛从1951年开始举办,每年一次,每次论坛邀请20~25位诺贝尔奖获得参加,今年为第56届,主题为化学(去年为物理学),实际与会的诺贝尔奖获得为23位。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聪明不聪明 ?聪明。中国人能干不能干 ?能干。但中国本土科学家为什么至今没有一人获得诺贝尔奖 ?要回答这个问题 ,用几句话是讲不清楚的。我只想从一个方面谈一点想法 ,以引起讨论。大家都还记得去年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一个叫田中耕一 (见图 )的 ,其人在日本只能算无名小卒。他一不是博士 ,二不是教授 ,三不是外籍院士 (日本无科学院院士 )。发表的论文也是寥若晨星 ,少得可怜。他仅仅是一家小企业的小职员、小人物。田中耕一自己做梦也不会想到能获得诺贝尔奖。如果 ,田中耕一生活在中国 ,他能被选为院士吗 ?我不能断定绝无可能 ,但…  相似文献   

19.
<正>从一株株貌不惊人的小草中提取的青蒿素成为人类抗疟首选药,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这是中华传统医学为全人类献上的一份礼物!2011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而获得拉斯克医学奖。因为迄今有接近三分之一的拉斯克奖获得者随后获得了诺贝尔奖,所以拉斯克奖也常被科学界看作是诺贝尔奖的"风向标"。果不其然,因为青蒿素在世界卫生领域内所作出的卓  相似文献   

20.
乍一看好笑,后又引人深思……1991年,美国哈佛大学幽默科学期刊《不可能的研究纪录》设立了搞笑诺贝尔奖。搞笑诺贝尔奖的英文原名非常有意思:"搞笑诺贝尔奖"由Ignoble(不名誉的)和Nobel Prize(诺贝尔奖)这两词拼接而成,颇有幽默戏谑的意味。搞笑诺贝尔奖推崇的是"乍一看好笑,后又引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