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镇化水平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城镇化水平的测量,通常以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但随着城镇社会的快速变化发展,城乡人口流动日益加快,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户籍管理制度已不能真实地反映现在的城镇人口,故单用城镇人口这一单一指标来测量城镇化的水平,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是有失偏僻.因此,本文试图构建一个能比较全面反映城镇社会各方面情况的指标体系,并将其应用于测量广西城镇化发展的真实水平.  相似文献   

2.
受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西藏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城镇化水平较低。文章以林芝地区八一镇为例,探讨旅游业发展对推动城镇化建设的作用,剖析了其中存在的矛盾,并从注重弘扬民族文化,保持城镇民族特色;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推进生态文明城镇建设;逐步完善政策支持,促进人口城镇化等方面提出旅游业与八一镇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对策,为旅游经济大发展环境下的西藏城镇化建设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城镇化发展协调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人口、经济、土地和社会城镇化概念与内涵构建城镇化发展协调度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线性加权模型和离差系数法得到河南省18个市的2011年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得分和协调度,之后对评价结果的地区差异和协调度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以期为城镇发展政策制定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人口城镇化出现局部"低洼",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存在西北向东南倾斜的特征,土地城镇化在东北和中西部偏低;城镇化发展协调度总体较高,相互之间差距大,空间上存在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格局.最后基于18个市所属的协调度类型提出河南省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是龙岩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任务,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特别是"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龙岩市的城镇化发展进程应以政府推动与市场导向型为主,多渠道推动城镇化的发展,使中等城市与小城镇共同发展,走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主的城镇化道路,采取大力发展专业特色城镇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陕西省人口城镇化的发展与预测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回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陕西人口城镇化发展的历程 ,从人口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城镇规模等级、空间分布、职能结构和城镇化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 ,分析了陕西人口城镇化的现状特征及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 ,采用多种定量方法 ,对陕西城镇化人口进行了预测。最后 ,就城镇化发展战略、城镇主导产业发展、城镇建设投资体制改革、户籍制度及社会保障等方面 ,提出了陕西人口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廉顺国 《河南科学》2005,23(3):461-464
城镇化包括农业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两个过程.我国农村城镇化既要尊重世界城镇化的一般规律,又要符合我国国情.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空间转移应以县城吸纳为主,这对城镇的合理发展、农村工业化的顺利进行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人口流动差异角度探究其对中国区域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并利用全国31个省区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人口流动对东部和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对中西部地区起阻碍作用。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东部地区人口流入规模减小,人口流动对城镇化的影响由促进作用变为阻碍作用;中西部地区人口流出持续扩大,但人口流动对城镇化发展的负面影响减弱;民族地区人口流入规模增大,人口流动对城镇化影响由阻碍作用变为促进作用。文章的政策含义是:区域城镇化均衡发展是中国城镇化持续发展的动力,东部地区依靠人口流入推动其城镇化发展的作用减弱,城镇化建设应更多注重本地区农村居民市民化和城镇化的质量上;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减小人口流出规模有利于提升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持续性;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地区开放对于提升民族地区城镇化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高度相关性,但二者是否协调发展在我国仍存在不同的观点,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基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选取云南省16个地州127个样本,采用象限图法和ArcGIS软件辨别2005年以来云南省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发展关系的空间格局差异特征.研究表明:省内各州市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特征,滇西北、滇东南以滞后城镇化为主,滇中地区以城镇化超前水平为主.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不协调占72.44%.从分析得出:部分地区城镇化超前,未来城镇化的重点应从增加城镇数量、扩大规模以及城镇人口的增长等要素增长型向提高城镇化的质量转变;另外,城镇化滞后类型区占有较大比重,这类地区城镇化动力不足,未来应加快非农产业发展或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加快城镇化步伐,并与经济发展协调演进.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具有内在一致性.立足生态文明视角,结合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构建了涵盖经济水平、城镇水平、民生水平和生态水平等指标的新型城镇化评价体系,并采用复合指标法对河南省各地市2014年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程度进行评估,进而从规划城镇发展格局、发展生态生产力、促进城镇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张野 《科技信息》2008,(1):177-177
一、人口城镇化所谓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既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城镇化作为一种历史过程,不仅是一个城镇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黑龙江省的城镇人口比重较高。这些人口主要是解放后伴随着现代化大企业建立,森林,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交通运输业的发达而建立发展起来的。总体来说城镇化水平在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