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赣剧是江西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赣剧舞台语音系统有20个声母、49个韵母、5个单字声调.赣剧的韵辙可以归纳为“十八韵”.赣剧音韵属于因“官话地方化”而形成的以近代汉语共同语为基础的“地方官话”.在赣剧未来发展中,需要做好赣剧音韵的统一规范工作,并在向普通话靠拢的同时,保持其历经数百年发展而形成的能够体现剧种特色的最基本的音韵特点.  相似文献   

2.
兰茂《韵略易通》韵母系统与《中原音韵》具有一致性,充分承继了中原汉语的特点。其韵母系统揭示了汉民族共同语韵母系统继《中原音韵》之后的发展规律,韵部从元代十九部发展到明代的二十部,[y][u]细分是这历史进步的见证。兰书揭示云南方言隶属于北方官话,云南方言韵母系统继《中原音韵》之后,有了自己新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3.
当代汉语音韵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是与方言研究相结合。文章以明代竞陵派代表钟惺、谭元春的韵文为研究对象,运用韵文用韵研究法,以《广韵》音系及明代通语韵系做参照系,联系现代天门方言,分析出明代天门方音的如下特点:“in、δn”与“iη、eη”不分;“i”与“ι、ι有分离趋势;入声韵尾处于数而合一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4.
焦作地区方言因历史上的移民原因而深受山西方言影响。近现代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焦作地区方言已逐渐裂变为“怀庆方言”和“焦作方言”。就目前的语言材料上看,“怀庆方言”仍属“晋语”,而“焦作方言”则日益向河南方言靠拢。  相似文献   

5.
粤北采荼戏是粤北地方戏曲剧种,是粤北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粤北人民的文化艺术创造。粤北采茶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已有两百多年。采茶戏是综合艺术,包括有剧本、音乐、舞蹈、表演等等多种因素。采茶戏的革新,要全方位系统地进行,即所谓“综合治理”。第一是采茶戏音乐要认真保存、大胆创新。第二是注意心理上的“稳态症”。第三是纵向继承与横向借鉴。  相似文献   

6.
粤北采茶戏是粤北地方戏曲剧种。解放前叫“唱花鼓”、“唱花灯”、“大茶”、“采茶”,由于它早期剧目多是“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戏,故人们又称“三脚班”。解放后,民间艺人、业余剧团以及专业剧团大多采用“采茶戏”这一称谓,多年来相沿成习,渐统称为粤北采茶戏。粤北采茶戏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起源于农村山歌、小调,后来发展为民间歌舞,进而又演变为采茶戏,可以说得上源远流长。长期以来,粤北采茶戏流行在粤北客家地区,深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但是,解放前由于反动统治阶级的摧残和旧社会的落后影  相似文献   

7.
一,本文辑录武汉方言同音字并与普通话读音对照排列。操武汉方言的人可以借此学习普通话语音,说普通话或研究方言的人可以借此了解武汉方言。 二,全文选常用同音例字3500个多,按武汉韵序编次,同韵字再按声序编次,同声、韵的字再按声调编次。韵序编号写“一”二”等,声序编号写“1” “2”等,调序编号写①、②,等等。方言声、(?)韵写国际音标,正文中加方〔 〕括以资辨识。音标前选列一个同音代表字,姑名其为韵目、声目,以便于不识音标的人称说、查检。  相似文献   

8.
入声韵的演变是现代汉语形成过程中发生的重大历史音变。通过对明末反映宣城方音的《音韵正讹》七个入声部韵字的研究,可以认为《音韵正讹》的塞音韵尾已经弱化不能分别,取而代之的是喉塞韵尾。《音韵正讹》入声韵发生的归并在依循韵部发展规律的同时也存在着其独立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汉语方言新出现的i>是音系层面的变化,不同于历史上导致支思韵形成而出现的i>语音性变化。汉语方言新出现的i>的变化引起了音韵结构的共时调整,特别是声母的擦化,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类型的声母变化。这种变化既有旧瓶装新酒式的调整,也有音素重新组合式的创新。声母的擦化只是音变的方向,不是音变的必然。  相似文献   

10.
平顶山方言古入声字中的韵母和声调正在向普通话靠拢,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选择的是"音类的类推替换",而非寻找"相似的音值"。不同的声母、韵母变异时间和特点都各不相同,韵母的变异明显先于声调,"调转韵必已转",外来音类和原有的音类在不同的层面构成叠置现象,变异的模式都属于普通话与方言两个不同的语音系统竞争之下的音类的突变。观察其演变的方向和规律对研究中原官话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