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对北极的自然环境、地质地貌、动植物资源充满神往,渴望在那里建立科学考察站,进行长期的监测研究,以揭开北极地区的许多科学之谜。2001~2003年,“中国伊力特·沐林北极科学探险考察队”,在北极斯瓦尔巴德群岛上的朗伊尔宾建立了“中国伊力特·沐林北极科学探险考察站”,开始进行“北极斯瓦尔巴德地区与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系统对比研究”。北极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奇特的自然环境状况,决定了许多学科的研究必须在这个天然实验室内进行。而且,北极地区的一些科学问题具有全球性意义,与人类的前途和命运休戚相关。由于北…  相似文献   

2.
元源 《科技潮》2001,(10):43
北极地区是影响全球(尤其是中国)气候环境变化的关键区和敏感区。研究北极地区与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相互影响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在北极地区建立长期监测的科学站。但是迄今,中国还未建立北极科学站。9月7日下午3点,“中国伊力特·沐林北极科学探险考察”新闻发布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常务副主席、考察队队长高登义研究员发表讲话,他  相似文献   

3.
8月1日深夜,中国亚马孙科学探险考察队19人在夜幕中飞越了巴西亚马孙流域茂密的热带雨林,而后踏上了亚马孙腹地马瑙斯温热湿润的土地,从这里正式开始了中国科学家在亚马孙地区的首次科学考察。中国亚马孙科学探险考察队队长、中国科学院高级工程师陶宝祥说,这是中国科学家的一次远征,是中国科学家到距离中国最远的一个国家的科学考察。  相似文献   

4.
北极的风光无限,然而北极的险恶也是无处不在的。本文作者系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地球物理学家,他1982年去南极,1991年又独闯北极,从此与两极结下不解之缘。1995年,由他任总领队的中国首次远征北极点科学考察队一行25人,历经艰险,于当年5月6日胜利到达北极点。本文即记述了其间的历险片断。  相似文献   

5.
<正>7月20日,我国第八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从上海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起航,前往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这是我国首次环北冰洋考察,也是"雪龙"号首次试航北极西北航道。作为中国首次执行北极业务化观测任务。在本次考察中,中国北极考察队将首次实施环北冰洋考察,同时,"雪龙"号将首次试航北极西北航道。此次极地考察以"雪龙"号为平台,将开展北极航道综合调查、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水文、海洋化学、海洋地质、海洋微塑料和海洋垃圾等污染物调查等考察工作,在白令海、  相似文献   

6.
《科技潮》1999,(10)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于1999年7月1日由上海正式启航,至9月9日在上海新华码头靠岸,历时整整71天。我们3进冰区,2进北极圈,在冰站和利用小艇分别进行了大气、海洋、生物以及海冰等多学科的联合观测,取得了一系列丰富的成果。考察期间,我们看到了北极不落的太阳,也体会到了遇见海象、海豹的兴奋和遭遇北极熊的惊险;我们在隆隆的雪龙船破冰声中前进,也为浓雾中飞行的直升机的安全捏一把汗;我们欣赏了北极海冰的千姿百态,也体验到了冰站的寒冷与艰辛……  相似文献   

7.
就像人类千百年一直渴求飞往宇宙太空,探望美丽的嫦娥,探询寂寞的吴刚一样,人类也在生存的这座星球上探索其任何未知的地域,云中穿梭的北极、一望无际的白色雪原,无不令探险家、科学家神往,他们使用了一切可能的方法和手段,几乎北极圈内所有的岛礁、港湾、峡谷、山峦都留下他们沉重的脚步。凄凉的身影进入风涛中,苦涩的泪珠凝结在茫茫冰海上,他们终于用热血浇融出一条条通往极点之路。冰封探险船北冰洋名副其实,它那连绵不断,四处游荡的浮冰,构成探险  相似文献   

8.
<正>[核心媒体报道频次:22/30]11月10日消息称,中国第8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圆满完成任务,实现多项历史性突破,例如穿越中央航道、试航西北航道、开展环北冰洋考察。自1999年首次开展北极科考以来,中国北极考察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本次科考是中国第一次完成环北冰洋考察,以北极点为中心,顺时针航行"环形"始自上海,穿白令海峡至楚科奇海,经中央  相似文献   

9.
《奇闻怪事》2013,(9):24-26
北极的风光无限,然而北极的险恶也是无处不在的。本文作者系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地球物理学家,他1982年去南极,1991年又独闯北极,从此与两极结下不解之缘。1995年,由他任总领队的中国首次远征北极点科学考察队一行25人,历经艰险,于当年5月6日胜利到达北极点。本文即记述了其间的历险片断。北冰洋上的裂缝千姿百态,蜿蜒曲折。有的直接张着大口,海水裸露,翻滚流淌;有的刚刚结了一层薄冰,陷阱密布,危机四伏;有的刚刚破裂,嘎嘎作响,冰碎水涌;还有的早已固结,宽阔平坦,延伸数里,像是一条笔  相似文献   

10.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 ,自1999年7月1日于上海正式启航起 ,至9月9日靠港为止 ,共历时71天。本次北极科学考察的主要内容是进行“北冰洋的海、气、冰相互作用综合研究”。考察的具体科学目标有3个 :一是探讨北极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和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二是了解北冰洋与北太平洋水团交换对北太平洋环流的变异影响 ;三是了解北冰洋临近海域的生态系统与生物资源对中国渔业发展的影响。共有来自海洋、生物、大气、地质、海冰等近10个学科的124名科学家参加了本次科学考察 ,其中来自大气、海洋、海冰等多学科的科学家在北纬75…  相似文献   

11.
图说直销     
正安利护驾中国第六次北极科考队中国第六次北极科学考察队暨"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从上海起程,奔赴北极。安利12款家庭护理、个人护理产品因符合极其严格的"南极条约",成为"中国南(北)极考察队独家专用产品",伴随考察队员一起飘洋过海前往北极。  相似文献   

12.
陶宝祥 《科技潮》2002,(12):48-49
在挪威的北部北纬74°-81°,东经10°-35°有一块6300平方公里的群岛,叫斯瓦尔巴德群岛。原来是个无人居住的小岛,因岛上煤炭资源丰富,后来被探险家发现,一些国家的人就来这里开采煤矿。为了加强斯瓦尔巴德群岛的管理,1925年中国等33个国家签署了“斯瓦尔巴德条约”,规定斯瓦尔巴德群岛领土归挪威政府管辖,但条约成员国有权在该岛从事科学考察、资源开发和经商贸易。目前世界上已经有8个国家在岛上建立了科学考察站,从事着各个学科的科学考察。中国伊力特·沐林北极科学探险考察站就是根据这一条约精神而建立的。  相似文献   

13.
9月27日,参加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的我院海仪所范秀涛、刘雷两位同志圆满完成任务返回上海。本次极地科学考察,区域南北纵贯4 347海里,东西横跨7 493海里,涵盖白令海、楚科奇海、挪威海、格陵兰海、冰岛周边海域(含大西洋)、北冰洋中心区和加拿大海盆,到达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在北极建立了永久的科考站——黄河站,听听那里的科学家讲讲它们的故事吧!  相似文献   

15.
非常荣幸,我有机会参与“中国伊力特-沐林北极科学考察站”的建站工作。当我到达挪威最北端的斯瓦尔巴得群岛,踏上位于北纬78度13分的朗伊尔宾的土地时,我怎么也不敢相信,这就是我魂牵梦绕的北极! 虽然地上已有积雪,但我感觉并不寒冷。由于北大西洋暖流不断地给这里送来热量和水汽,这里的年平均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15-20℃。而北纬70度附近的挪威本土到处都是松木林立、绿草如茵,只有山顶上的皑皑积雪时时提醒我,这里拥有独特的北极风光! 我是考察队中年龄最小的,又是第一次到北极,对什么事都感到好奇。多看、多听、多问、多走路、多办事,一个半月下来,我还真“积攒”下不少新鲜事!  相似文献   

16.
“北极五国”争北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春阳 《世界知识》2010,(22):44-45
<正>北极到底是谁的?近期以来,关于北极的消息稍有增多,使这个寒冷的地带在世人心目中稍许升温。先是9月15日,俄罗斯和挪威终于签署条约,划定了两国在北极  相似文献   

17.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 自1999年7月1日于上海正式启航起, 至9月9日靠港为止, 共历时71天。本次北极科学考察的主要内容是进行“北冰洋的海、气、冰相互作用综合研究”.考察的具体科学目标有3个: 一是探讨北极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和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二是了解北冰洋与北太平洋水团交换对北太平洋环流的变异影响; 三是了解北冰洋临近海域的生态系统与生物资源对中国渔业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走啊走,走啊走,三人探险小组正步行穿过阿拉斯加北部。它们要去北极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天啦,这里也有油田?  相似文献   

19.
<正>1.北极是海洋,南极是大陆,这是如今众所周知的常识。而在以前,人们并不知道北极几乎没有陆地,挪威著名极地探险家、航海家南森用深入北极的壮举证明了这一点。2.南森是一位律师的儿子,1861年10月10日出生在挪威克里斯蒂安尼亚(1925年起改称奥斯陆)附近,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其祖先曾考察白海,小南森同样志愿探索未知领域。  相似文献   

20.
无论是奇特的自然风景,还是神秘的极地动物,两极给过人们无数的猜测和想像。“科技论坛”上,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我国首次远征北极点科学考察队队长位梦华的精彩讲述,将我们带入了神奇的南北极。这里的一切,无一不透露着科学考察的艰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