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后续水驱阶段是聚合物驱油的重要增油时期,该阶段工作制度及相关技术对策研究尤其重要。胜坨油田经过聚驱开发后,油层开采程度得到了较大提高,但聚驱后油田仍存在较大生产潜力,为了寻求后续水驱阶段剩余油切实可行的有效挖潜方法,利用油藏动态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研究了胜坨油田后续水驱开采阶段行之有效的挖潜措施,应用于现场试验后,取得了较好增油降水效果,为有效指导油田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王绍平  曾明  马振昌  马华  吕雷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13(26):7803-7806,7815
长期注水开发导致国内多数油田已进入高含水期,调驱技术是现阶段改善和提高水驱开发油田采收率的重要技术之一。因此认识调驱技术的见效特征是进一步优化调驱方案以及调驱开发效果评价的基础工作。深入调研了凝胶调驱机理及其应用现状,分析影响不同油藏调驱效果的主控因素。应用核磁共振测量技术和微观可视化技术对调驱体系(包括聚合物凝胶、毫米级微球凝胶和微米级微球凝胶)在不同阻力特性见效特征进行实验研究。研究得出聚合物凝胶堵剂调驱效果优于其他两种微球堵剂,而且合理组合段塞可以有效提高调驱效果,为油田进一步优化调驱方案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裂缝性和大孔道等高渗地层的调堵技术难题,研究了新型的含油污泥调堵剂.通过在含油污泥中加入微细活性矿物AK、增强剂AX和稳定剂BT,使含油污泥中的砂泥组分和油质沥青组分充分乳化分散,增强含油污泥调堵剂的活性,实现含油污泥调堵剂的可固化性能和浆体施工性能的优化.通过试验研究,优选出高浓度和低浓度的含油污泥调堵剂最佳配方.评价试验表明,研究的新型含油污泥调堵剂,具有浆体稳定性好,析水小,抗窜强度高,流动性好和触变性强的特点,能够保证现场的顺利施工,具有一定的现场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针对孤岛油田中一区Ng3层段注聚合物后转后续水驱时对应油井聚合物产出浓度高的问题 ,开发出一套相应的调剖治理技术。综合考虑注聚合物井的渗透率、吸水剖面、注入动态、井口压降曲线及对应油井的聚合物产出浓度等因素 ,利用模糊综合评判原理优选出最佳的调剖井 ,并根据注入动态优化了堵剂类型和堵剂用量。在矿场实施后 ,处理井的视吸水指数下降 ,剖面得到改善 ,对应的油井聚合物浓度降低 ,日产油量增加。 11口调剖井对应的 49口油井中 ,见效 35口 ,受效率达 71 4%。说明这套调剖技术能有效地改善注聚合物后转后续水驱油田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5.
注聚合物后转后续水驱油田整体调剖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针对孤岛油田中一区Ng3层段注聚合物后转后续水驱时对应油井聚合物产出浓度高的问题,开发出一套相应的调剖治理技术。综合考虑注聚合物井的渗透率、吸水剖面、注入动态、井口压降曲线及对应油井的聚合物产出浓度等因素,利用模糊综合评判原理优选出最佳的调剖井,并根据注入动态优化了堵剂类型和堵剂用量。在矿场实施后,处理井的视吸水指数下降,剖面得到改善,对应的油井聚合物浓度降低,日产油量增加。11口调剖井对应的49口油井中,见效35口,受效率达71.4%。说明这套调剖技术能有效地改善注聚合物后转后续水驱油田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6.
根据聚合物驱见效特征,将聚合物驱过程划分为见效初期、见效高峰期和递减期3个阶段.对各阶段所要采用的动态调整技术进行了研究,且在现场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调剖堵水作为常用的稳油控水技术,对于油井稳产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国内油层非均质严重,加上多轮次调剖作业,使得调堵效果变差,有效期缩短;拟将调剖和堵水技术相结合,在优选得到的调剖剂和堵水剂基础上,对高强度凝胶调剖剂微观成胶结构进行了电镜分析,采用室内岩心实验,对注水井调剖结合采油井堵水的方法的可行性进行评价,并对调堵结合用量和顺序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堵剂微观结构密实,具有良好的注入选择性和封堵能力,调堵结合増油效果明显好于单独调剖或堵水,且调堵结合宜采用"先调后堵"的方式,以0.2 PV调剖剂+0.1 PV堵水剂的用量的驱油效果最好。实验研究的结果对于改善调堵效果和方案设计提供了技术思路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针对河南油田聚合物驱技术存在用量高,抗温抗盐性差,调整剖面能力弱,易串流等局限性,提出了使用交联聚合物驱技术。并在下二门油田H2Ⅲ油组Ⅱ2断块实施了大规模的工业化矿场先导性试验。对比交联聚合物驱与聚合物驱的开发效果,认为交联聚合物体系在地层中的注入性良好,压力上升幅度比聚合物驱大且调整剖面的能力比聚合物驱强,产液能力弱,动液面下降幅度大,转后续水驱后,含水仍处在较低水平,产量降幅小,有效地延缓了后续水驱突破。对于指导其他油田的弱凝胶调驱技术的矿场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魏岗四区Ⅴ断块油藏采用一套井网不分层系开发,由于储层的非均质性,致使注入水在平面上沿河道方向选择性舌进和纵向上向高渗透层突进现象较严重,油、水井之间存在注入水的无效循环,注入水的利用效率低,注水波及体积小,存水率呈下降趋势,油藏压力保持水平下降、递减加大、开发效果变差。三元复合调驱是改善该区块注水开发效果、实现区块稳产的有效手段。通过现场应用6口井,取得了明显的增油降水效果,区块开发形势明显好转,同时也解决了三元复合调驱中含油污泥污染环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魏岗四区V断块油藏采用一套井网不分层系开发,由于储层的非均质性,致使注入水在平面上沿河道方向选择性舌进和纵向上向高渗透层突进现象较严重,油、水井之间存在注入水的无效循环,注入水的利用效率低,注水波及体积小,存水率呈下降趋势,油藏压力保持水平下降、递减加大、开发效果变差.三元复合调驱是改善该区块注水开发效果、实现区块稳产的有效手段.通过现场应用6口井,取得了明显的增油降水效果,区块开发形势明显好转,同时也解决了三元复合调驱中含油污泥污染环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柔性微凝胶分散颗粒(微球)可用油田污水配制,具有耐温、耐盐、成本低廉等优点。针对吉格森油田各油组主力油层分布广、厚度大,所占储量比重大,地下原油物性一般,地层温度较高,地层水矿化度高(>90000mg/L)这一情况,开展了柔性微凝胶深部调驱在吉格森油田的适应性及现场应用情况分析。实验所选用的纳米级和微米级微球溶解性和热稳定性都较好,微米级微球更好。4种微球均具有一定的封堵性,其中2号微球颗粒的残余阻力系数较大,为3.09,其次为1号微球,其残余阻力系数为1.44。天然岩心的驱油实验结果表明柔性微凝胶驱具有较好的驱油效果,但是微球尺寸要在孔径的1/8~1/3,才能保证有效封堵。现场实际应用情况表明吉格森油田在各个区块所开展的柔性微凝胶深部调驱增产措施,在一定程度和阶段内取得了较好的控水稳油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中二南注聚初期调剖及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扩大聚合物驱的波及体积,提高聚合物区块整体开发效果。注聚驱调剖时机应在注聚前或注聚初期,调剖可封堵大孔道改善吸聚剖面,有利于后续聚合物驱动作用。在中二南Na^3-4注聚区块的注聚初期,运用RE油藏工程调剖决策技术,实施调剖工艺10井次,平均注入压力上升5.31MPa,和其它区块同期相比见聚井数下降20.6%,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3.
聚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田经过聚驱开发,剩余油分布更加复杂零散,运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地质综合分析技术,研究了下二门油田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并提出了聚驱后配套高效挖潜对策:不均匀井网优化重组技术、平面液流转向技术、含油污泥深度调剖技术等,实现了对不同类型潜力区的挖潜,这些配套技术应用于现场实际中,取得了较好效果,对其他油田改善聚驱后开发效果和进一步挖潜地下剩余资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聚合物驱不同阶段动态调整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聚合物驱见效特征 ,将聚合物驱过程划分为见效初期、见效高峰期和递减期 3个阶段 .对各阶段所要采用的动态调整技术进行了研究 ,且在现场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武垚 《科技资讯》2012,(18):96-97
本文针对含油污泥深度调剖技术,以含油污泥为原料,将其经过化学剂处理变成活性稠化污泥调剖剂并应用于油田的注水井调剖,从而提高注水波及体积,达到改善注水开发效果的目的。现场应用效果表明,含油污泥深度调剖技术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聚合物驱加剧了油藏的非均质性以及剩余油的启动难度,利用复合驱降低界面张力和流度控制协同作用能够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通过复配不同性能的复合体系进行室内驱油实验和转注时机研究。结果表明,复合体系中的流度控制能力和降低界面张力对驱油效果的贡献比为1.2:1.0,利用水驱特征和不同节点后续水驱特征公式的差异,建立了快速判断聚合物驱后复合体系的最佳转注时机,即后续水驱阶段即将失效阶段转注复合体系时效果最佳;实验研究的条件下优化出的复合体系是以流度控制能力为主、降低界面张力范围是10-1~10-2 mN/m;聚合物驱结束后开始后续水驱0.14 PV是复合驱的最佳转注时机,适宜挖掘聚合物驱后的剩余油。  相似文献   

17.
针对聚合物驱后恢复水驱,含水率上升迅速的实际情况,通过填砂管平行流动试验,分高、中、低3种渗透率模拟油藏非均质性条件,采用3种聚合物驱后提高采收率的试验方法,分析研究了压力、相对吸水量、各渗透层采收率、含水率的变化,以评价聚合物驱后的几种提高采收率方法。研究表明:聚合物驱后不论水驱时间长短,只进行深部调剖,对有效封堵高渗透层、控制高渗透孔道的吸水能力和提高后续水驱的波及系数效果都不明显;而聚合物驱后恢复一段水驱,通过絮凝和固定技术,可以高效地调整注水剖面,有效地提高后续水驱的波及系数,采收率也有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18.
以往注聚区块转后续水驱技术政策并没有规范,也没有深入的研究,转后续水驱的时机和方法各不相同;部分区块转后续过早,导致停注聚后含水上升过快,转后续水驱过晚聚合物成本高、经济效益差。该文对以往转后续水驱区块停注聚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转后续水驱的最佳时机,又根据以往转后续水驱积累的经验,总结出了停注聚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外源微生物驱矿场试验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降低微生物采油矿场试验的风险,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对目前国内外源微生物驱的现场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从注入量、注入浓度、注入方式及增油量对驱油效果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发现,目前外源微生物驱矿场应用正处于发展和完善阶段,注入量多在0.002-0.007倍孔隙体积(PV)之间,微生物浓度在1%-3%之间,注入方式主要为周期注入和段塞注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菌种和工艺方面仍存在一些亟待突破的技术。根据国内外源微生物矿场试验的现状,建议通过引进先进的微生物学技术,培养出更多能够以廉价且丰富的营养物为基础生长的菌种。针对具体目标油藏选取调驱结合、吞吐与驱替结合或内源与外源微生物驱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改变注入水的水质及采用生物抑制的方法保持微生物驱油的连续性,进一步改善外源微生物驱油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针对大庆油田主力油层在聚合物驱后仍有43.7%储量残留的问题,开展了聚合物驱后聚表剂“调驱堵压”调整技术研究,采用了室内物理模拟、油藏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动态分析结合的方式,提出并论证了“调驱堵压”技术及其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调”首先是井网调整,通过井网适当加密达到调整渗流方向、挖潜分流线剩余油、提高驱替压力梯度的目的;其次是调整剖面,尽早实施机械分层,采用分步注入方式缓解层间矛盾。注0.3 PV调驱型聚表剂(浓度2 000 mg/L),利用其缔合发挥动态增黏作用缓解层内矛盾。“驱”是转注0.7 PV驱洗型聚表剂(浓度1 000 mg/L),利用梯次降黏提速的注入方式并根据开发动态进行适当调整。“堵”是通过驱洗型聚表剂发挥乳化作用,形成乳化油型封堵。“压”是指适度规模压裂,释放乳化型剩余油及压开厚油层顶部释放侧积夹层遮挡型剩余油,达到引效目的。现场试验表明,该技术聚合物驱后提高采收率9%以上,经济效益良好,有望成为聚合物驱后提高采收率技术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