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德国有着技术哲学研究的深厚历史传统。 2 0 0 2年 8、 9月之交 ,德国著名哲学家、柏林理工大学汉斯·波塞尔 (HansPoser)教授应邀到大连理工大学讲学 ,就技术评估与技术哲学问题做了系列的讲座。德国哲学界称誉波塞尔教授是一位屹立在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之间交叉位置上的学者 ,视野开阔 ,学识渊博 ,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是其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柏林理工大学哲学讲师、留德学者李文潮博士同时应邀讲授了德国哲学若干专题。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科技哲学博导刘则渊教授就技术哲学的逻辑起点、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社会应用、发展趋向与前景等问题 ,与波塞尔教授和李文潮博士展开了讨论。本刊选编其主要内容分三期发表 ,以期让科技界、学术界更多人士了解技术哲学 ,促进我国技术哲学发展  相似文献   

2.
关于技术哲学界与工程技术界的联盟 刘则渊(以下简称刘):我访问柏林时曾向波塞尔教授提出一个问题,在西方和东方各有一个国家都是靠技术起家的,而且都重视技术的哲学反思。一个是德国,是技术哲学的策源地;一个是日本,是技术论的发祥地。战后两国都从一片战争废墟中迅速崛起。两国技术、经济的发展同技术哲学或技术论的学术活跃有什么关  相似文献   

3.
今年金秋时节,美国朗讯科技公司贝尔实验室在上海举办大型信息技术研讨会,为中国通讯业迈向ZI世纪介绍当今最新信息科技。研讨会由贝尔实验室和国家教委科技委联合主办。共有9名科学家作专题演讲。贝尔实验室高级副总栽许坡博士作了《下一世纪通讯科技及服务》的演讲。其他科学家的演讲涉及微电子学最新突破、最新便携式分布系统、互联网的安全、光电子原件与网络发展趋势、无线技术与个人通讯等。本期报道许浚博士演讲前半部分的主要内容。电信业革命的市场驱动力我们正生活在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人类借助于纸张、铅笔和橡皮通信时代大…  相似文献   

4.
山西大学哲学系主任、科技哲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乔瑞金教授和科技哲学硕士生李晚莲合著的这篇论文 ,探讨了英国技术哲学家阿诺德·佩斯 (ArnoldPacey)技术实践价值观的由来及其实践功能和理论意义。本刊选载其中第一、第二部分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施郁 《世界科学》2023,(8):30-33
<正>2018年5月28日,复旦大学举办的上海论坛进行了题为“脑科学与机器学习:下面是什么?”(Brain Science and Machine Learning:What Next?)的高端对话,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力奋主持,演讲嘉宾包括英国皇家学会院士、2017年“大脑奖”得主彼得·达扬(Peter Dayan),伦敦大学学院计算机系教授李兆平,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施郁,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徐英瑾,小i机器人公司CEO朱频频。我的演讲主要讨论了人工智能与物理学的交叉。  相似文献   

6.
早在1877年,德国人凯泼(E.Kapp)写了《技术哲学纲要》一书。1914年,德国的斯基默(Z.Schimmer)又写了《技术哲学》的专著。本世纪二十年代,日本出现了“技术论”这一名称,并且进行了从四十年代延续到今天的有关技术论的论战。近三十年来,技术哲学的研究更为人们关注。在美国召开了技术哲学的讨论会,发表了一批论文和专著。德国的技术哲学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出现  相似文献   

7.
技术是否中性的?技术发展是否有自主性?技术进步应承担什么样的伦理和生态责任?这是当代技术哲学探讨的中心话题。为了推进这方面的探讨,现将挪威卑尔根大学科学与人文研究中心拉格纳·费尔兰德(Ragnar Fjelland)教授来沪时所作的有关技术哲学交流的主要内容选译出来,供关心技术哲学问题的人士参考。费尔兰德教授提供的英文演讲稿原题为《科技进步:新问题与老问题》。文中小标题由编译者所加。  相似文献   

8.
光纤通信的研究成功,是光子技术发展的一个开端,同时也标志着电子技术向光子技术的进化。我国著名学者、学部委员、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张煦的《电子技术向光子技术的进化》一文,详尽地阐述了当今科技发展的一个新动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关于技术哲学的学科性质刘 :下面讨论一下有关技术哲学的学科性质问题。德国著名技术哲学家拉普 (FriedrichRapp)在《分析技术哲学》中谈到技术哲学的性质与地位时指出 :“技术哲学 ( 1 )既不是工程科学的元理论 ;( 2 )也不是社会学或历史学等独立学科的一部分 ;( 3 )更不能归结为某一哲学分支。它与认识论、社会哲学、哲学人类学、历史哲学和形而上学有密切的联系 ,但并不从属于它们。” (中文版《技术哲学导论》 ,第 1 9页 )拉普对技术哲学说了一系列“不”的这个否定性定义和非确定性界说 ,发人深思 ,该怎样理解 ?对一门学…  相似文献   

10.
莱布尼兹(G.W.Leibniz1646~1716)出生于德国莱比锡一个哲学教授家庭。他是一个惊人的神童,一生才华横溢,因此,科技史学家称他是“具有相当成就的最后一位通才”。他是一位自然科学家、数学家、哲学家,像希腊的大哲学家、逻辑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那样博学多才,贡献巨大。1980年,德国发行了一枚面值60芬尼的邮票,以纪念这  相似文献   

11.
统计力学和多体问题的研究体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10月18日,杨振宁先生在南开大学作了一次生动的演讲。本刊特约请闵宁教授将此演讲整理成《统计力学和多体问题的研究体验》一文,且于本期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郑晓松 《世界科学》2007,(10):40-43
克劳德·德布鲁(Claude Debru,下图),1944年生于法国,与米歇尔·福柯同为法国科学哲学家巴赫拉尔和坎古兰的学生,现为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科学史和科学哲学教授,法兰西科学院通讯院士,国际科学史学院通讯院士,德国Leopoldina自然科学研究院院士,在生物医学历史和哲学方面著述甚多。  相似文献   

13.
罗伯特·S·科恩是当代美国的著名科学哲学家,美国波士顿大学哲学教授。由他领衔主编的《波士顿科学哲学研究丛书》从1963年出版第1卷开始,到现在已满70卷。这套书大体上代表了当今世界科学哲学的主要潮流。其中1980年出版的《科学发现:案例研究》和《科学发现、逻辑与合理性》姊妹卷曾被誉为十九世纪惠威尔的《归纳科学历史》和《归纳科学哲学》在二十世纪的再现。科恩教授是美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并尝试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整个科学的学者之一。他坚持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广泛分析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对科学的作用,特别是语言和逻辑思维的作用。由此他高度评价了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在这个方面的贡献,并给予皮尔斯、马赫、赖欣巴赫、杜威、纽拉特等思想家以应有的历史地位,以资推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科恩在1964年国际科技大会所作题为《科学和伦理学》的影响广泛的演说中,曾系统阐述过科学理性同人类自由的内在联系。本文继续了对同一主题的分析,即科学作为人类有目的的、自觉的生活方式,不能不受到政治和哲学的作用,从而也不能不服从于某种超越于科学之上的对人类自由和社会民主的追求。科恩的这些探索,不失为现时代向前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有益的尝试。本文译自《纪念伊姆雷·拉卡托斯论文集》(《波士顿科学哲学丛书》第39卷,1976年)第79~86页。原文是作者在第五届国际“科学和社会”大会(1973)上的演说的浓缩。罗伯特·科恩教授目前正在我国访问讲学,他的观点引起了我国听众的广泛兴趣。仅以此文提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江家驷博士去年10月应上海欧美同学会之邀在上海作了一次有关“咱然资本论”基本概念的报告,现将其中谈及服务经济的内容介绍如下。作者认为自然资本论、服务经济思想的提出是当今最新的环保观念,值得国内环保生态界和经济界重视。 江教授指出,从90年代末开始,世界上环境保护的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集中体现这种变化的是一本新近在美国出版的专著《自然资本论》(The NaturalCapitalism)。该书的四大要点是:把自然看成是一种资本,而且是一种日益稀缺的资本。第一次工业革命…  相似文献   

15.
技术史是一门很年轻的学科,这门学科在美国的历史最多不过廿五年,而与它密切相关的另一门学科技术哲学只有十五年的历史,而技术社会学则尚处于婴儿期。我以前也曾看过李约瑟博士的《中国科技史》,我觉得我们今天的很多技术是应该归功于中国的。  相似文献   

16.
吴晓江 《世界科学》2004,(12):40-41
日本是一个国土狭小、资源贫乏的国家 ,却创造了当代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奇迹。进入21世纪 ,面临全球资源环境问题的严峻挑战 ,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剧的激烈竞争 ,日本企业的发展观念、发展战略将发生什么变化 ?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日本旭化成集团公司总经理永里善彦 ,在今夏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和东北大学科技哲学研究中心举办的国外技术哲学高级研讨班上 ,发表了关于日本企业创新活动的讲演。本文对此演讲内容加以梳理和述评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当代化学的巨人——格奥尔·维蒂希,是197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之一.他于1897年6月出生在德国柏林,是德国海德尔大学的教授,虽然他是有机化学的教授,但他所开辟的许多工作,也包括无机化学家所从事的领域. 他在阴离子有机化学的合成与机理方面,有很多卓越的贡献.如金属醚的重排、铵叶立德的重排机理、膦叶立德的发现及其与羰基化合物的反应、有机锂试剂的制备与  相似文献   

18.
芒福德的技术观:破除机器的神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去年始,本刊曾陆续发表了有关技术哲学内容方面的文章,在这些文章中多次提到美国著名技术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为了让读者了解芒福德技术哲学的主要观点,现将上海社科院哲学所吴晓江副研究员与北大科技哲学博士生韩连庆的对话刊发如下。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研究做历史和哲学的解释。论文首先对科学和技术的关系以及它们在西方社会中的角色作了综观概述,指出在古代和现代其区别在于:古代社会中科学与技术是彼此分离,并且置于政治控制之下,而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是联合的,在社会中有其自主地位。后现代观点的可能性则来源于对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浪漫主义批评。论文最后对美国社会实行的科学、技术和公共政策计划和科学、技术和社会计划进行了评论。  相似文献   

20.
王清晨 《科学通报》2002,47(20):1600-1600
由国际岩石圈计划第Ⅲ-8任务组主持,国际岩石圈计划委员会、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中国国土资源部联合资助的超高压变质作用国际学术讨论会于2002年9月20至21日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举行.国际岩石圈计划第Ⅲ-8任务组主席从柏林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常务副主任柴育成博士、国际岩石圈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秘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