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陶婷  刘媛华 《科技与经济》2017,30(2):96-100
企业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发展中国家提升本国科学技术水平,缩短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以及最终实现技术赶超目标的重要战略途径。以上海市接受过创新政策资助的企业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设计和调查,收集相关指标数据,并构建一个系统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结构方程模型,利用潜在变量的路径分析(PALV),计算得出各个变量的路径系数,进而得到各个评价指标变量的权重。检验结果发现国家创新政策支持对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过程有显著的影响,以此分析实证基础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政策的作用以及如何才能更好的进行实施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活动是一项高风险的活动,可能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技术创新项目的难度与复杂性,以及企业的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等而导致创新活动延期、中止、失败或达不到预期的技术经济指标.形成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风险。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分析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每个过程的主要风险及其成因。并提出目前企业在应对风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人们对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风险有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3.
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为此,《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制定"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政策,力图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技术引进政策显著提升了国家的整体技术能力,促进了产学研合作开展技术创新。本文就我国技术引进政策体系建设落实情况、进展与成效以及领域专家对《纲要》未来实施过程中提出的重要建议进行了综合报道。  相似文献   

4.
一、广东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存在的问题 从广东省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现状来看,广东省技术引进及消化吸收再创新状况发生了诸多变化:技术引进额不断增加、技术引进来源有所增加、引进方式有所改进、高新技术企业的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消化吸收再创新成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式、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化运作、国际合作更为紧密等.但我们通过调研和分析可知,广东省当前的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仍存在严重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自主创新体系中,除了合格的政府主体和企业主体之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国家重大实验室也是非常重要的创新主体。配套政策的出台标志着上海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并与“高新技术成果转化18条”、“知识产权23条”一起形成较完善的配套政策体系。作为创新链上的重要一环,高校将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找准定位,发挥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许妍 《科技资讯》2014,(33):215-216
国防科技水平是衡量高校是否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准,高校在原始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应抓住我国国防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的机遇,参与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我国国防工业现代化的伟大事业贡献力量。该文通过对我国高校国防科技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与研究,对高校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7.
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并最终实现自主创新是我国努力赶超发达国家的必由之路.本文首先概述了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对发展国家经济的重要意义,以刀具涂层设备为例着重论述了我国在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与再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广东第三产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式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广东省提高第三产业技术水平的有效途径.广东第三产业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过程中形成了多种独具特色的模式.  相似文献   

9.
政策导向     
《苏南科技开发》2006,(6):11-12
近百项创新政策实施细则年内出台 科技部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有关负责人不久前透露,针对《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配套政策,今年年内我国将陆续出台99项实施细则,以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环境,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据悉,这些政策涉及科技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人才队伍、教育与科普、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加强统筹协调10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技术引进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最主要、最有效的方法和捷径,但技术引进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技术的引进走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路子。本文结合我国数控机床的技术引进来分析我国技术引进的现状,找出现阶段企业技术引进低创新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为企业更好的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提供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1.
用改进的多层递阶回归算法建立数学模型,并以此来精确预测未来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数值大小,根据对未来进出口贸易总额的预测值,制订相应的政策和采取有效措施来发展进出口贸易。  相似文献   

12.
由消费、投资、进口、出口4个出数及均衡条件导出了国内生产总值所满足的一阶线性非齐次差分方程,并求出了国内生产总值y1随时间t的变化规律,给出了y1稳定性的主分条件及单调条件,指目前宏观经济政策中出台的各项措施正是由y1的规律所制约 。  相似文献   

13.
郭爱萍 《科技信息》2013,(8):185-185
China's opening up has brought about the chances and the risks to the import trade at the same time.The thesis puts the focus on four kinds of risks in the import practice.They are respectively about policy change,customers'operating capacity and credit status,exchange rate fluctuation and contract currency and contract terms.The impacts of those risks on the developing import trade in China are profound and lasting.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人民币汇率面临不断升值的压力.根据弹性分析理论,在符合"马歇尔-勒纳"的条件时,汇率升值会有利于促进进口,抑制出口.本文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对2007年至2012年的中国农产品进出口与人民币汇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中国农产品出口没有造成显著的抑制作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对我国农产品进口有显著影响.最后,在此基础上对实证结果作出了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当前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美元指数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借鉴Johansen协整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利用GARCH模型计算月度波动率,对2001年1月至2010年6月我国进出口总量月度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及其波动以及美元指数及其波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中国的出口影响较大,而对进口影响较小;美元指数的波动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幅度较大.同时,研究表明美元指数是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Granger原因,反之不是.研究证明,自加入WTO以来,中国的贸易失衡状况不仅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水平有关,也和美元本身汇率水平及其波动有关.研究结果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政策和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为郑州航空港的迅速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跨境电商在"一带一路"和航空港战略下必将迎来快速发展。本文分析了航空港发展跨境电商的优势,并从电商平台、物流成本、税收政策、信用平台、人才培养以及构建跨境电商生态圈等六个方面探讨了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进出口贸易市场分形特征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月度数据序列,首次应用R/S分析方法研究我国的进出口贸易,计算得到了Hurst指数.结论表明,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市场存在长期记忆性和分形特征,分数维数分别是1.1792和1.5785,这对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倾销和反倾销蛎国际贸易发展的产物,距今已有200年历史,尤其是近10年,倾销和反倾销大国际贸易中被频繁使用,对世界经济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反倾销被滥用来限制进口及保护国内工业和市场的强硬手段,导致了贸易负面摩擦的加深。文章分析了倾销存在的合理性和反倾销不合理使用的危害性,得到基于自由贸易、比较优势及自由竞争的倾销不应该受到谴责,而利用反倾销以限制它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的贸易保护主义做法应该休矣。最后  相似文献   

19.
口岸是一个国家对外交往的门户,是一个地区发展的核心、动力和窗口。通过分析天保口岸在区位、资源、政策三方面的优势并将其与口岸发展现状进行对比,指出天保口岸在基础设施、进出口结构、口岸功能、通关服务以及产业构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为其进一步发挥对麻栗坡县经济增长贡献力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相关部门作出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