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科五属18种蝗虫的核型似近系数聚类分析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核型似近系数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了班腿蝗科 (Catantopidae)稻蝗属 (Oxya)的小稻蝗 (O .hyiaintricata) ,山稻蝗 (O .agarisa) ,中华稻蝗 (O .chinensis) ,无齿稻蝗 (O .adentata) ,上海稻蝗 (O .shanghaiensis) ,日本稻蝗 (O .japonica)。黄脊蝗属 (Patanga)的日本黄脊蝗 (P .japonica) ,印度黄脊蝗 (P .succincta)。坳蝗属 (Aalacobothrus)的班坳蝗 (A .luteipes) ,无班坳蝗 (A .suen -hedini)和锥头蝗科 (Pyraomorphidae)负蝗属 (Atractomorpha)的短额负蝗 (A .sinensis) ,长额负蝗 (A .lata) ,奇异负蝗 (A .peregrina) ,柳枝负蝗 (A ,psittacina) ,令箭负蝗 (A .sagittaris) ,纺梭负蝗(A .burri) ,云南负蝗 (A .yunnanensis) ,以及蚱科 (Tetrgdae)蚱属 (Tetrix)的日本蚱 (T .japonica)等三科五属 18种蝗虫的亲缘关系。结果显示 ,上海稻蝗同无齿稻蝗的核型似近系数最大 (0 94 0 9) ,亲缘关系最近 ;长额负蝗同小稻蝗的核型似近系数最小 (0 0 815 ) ,亲缘关系最远。核型似近系数聚类结果与传统的形态学分类结果相一致。染色体数目进化的趋势可能有两种  相似文献   

2.
测定了江蓠属Gracilaria和龙须菜属Gracilariopsis 5个物种的23个群体的ITS(含5.8S rDNA)序列,并结合GenBank数据库中现有江蓠科Gracilariaceae的16个物种的ITS序列进行分析,在不同分类阶元中探讨了序列变异和和系统进化关系。江蓠科海藻ITS序列长度在893~1 508 bp之间,种间遗传距离在0.041~0.600之间,种内遗传距离在0.000~0.012之间,其种间遗传距离均大于种内遗传距离;ITS系统发育聚类结果显示江蓠科分为两大分支,分别是江蓠属/Hydropuntia分支、龙须菜属/蓠生藻属Gracilariophila分支;江蓠科海藻5.8S序列种内种间变异很小,但存在稳定的属间区分位点,可用于属以上水平的分类鉴定;中国、美国和俄罗斯三地的真江蓠群体的ITS序列存在9个稳定的变异位点,可以将不同地理群体区分开。  相似文献   

3.
运用支序系统学分析程序Hennig86V1.5对我国分布的稻蝗属(OxyaServ.)的部分种类的染色体性状进行了分析.通过计算不同染色体相对长度的方差和各种染色体异染色质的相对含量,确定各染色体相对长度相等,不含异染色质的种类为假想的最原始种类,从而确定性状的极性和状态.结果表明,在研究的7种蝗虫中,中华稻蝗(Oxyachinensis)最原始,上海稻蝗(Oxyashanghaiensis)和无齿稻蝗(Oxyaadentata)的相似程度最大,黄股稻蝗(O.flavevemura)、双带稻蝗(O.bicin-gula)和小稻蝗(O.intricata)相似,山稻蝗(O.agavisa)最进化,这与形态学的分类结果相似.  相似文献   

4.
六种蝗虫基因组DNA多态性的RAPD标记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随机扩增多态 DNA技术对斑翅蝗科 Oedipodidae中三属六种蝗虫基因组DNA进行了多态性比较 ,共扩增出 2 2条特异性片断 ,分子量大小为 650~ 1 990 bp之间 ,并根据各种间片段共享度构建了 UPG聚类关系图 .研究结果表明 ,大垫尖翅蝗和甘蒙尖翅蝗的片段共享度为 0 .375;红翅皱膝蝗和鼓翅皱膝蝗的片段共享度为 0 .2 86;亚洲小车蝗和黄胫小车蝗的片段共享度也为 0 .2 86  相似文献   

5.
稻蝗属部分种类染色体性状的支序系统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支序系统学分析程序Hennig86V1.5对我国分布的稻蝗属的部分种类的染色体性状进行了分析,通过计算不同染色体相对长度的方差和各杂色体异染色质的相对含量,确定各染色体相对长度相等,不含异染色质的种类为假想的最原始种类从而确定性状的极性和状态,结果表明,在研究的7种蝗虫中,中华稻蝗最原始,上海稻蝗和发蝗的相似程度最大,黄股稻蝗双带稻蝗和小稻蝗相似,山稻蝗最进化,这与形态学的分类结果相似。  相似文献   

6.
姚世鸿 《贵州科学》2005,23(3):22-27
研究了贵州小稻蝗(Oxya hyia-intricata),山稻蝗(O.agarisa),中华稻蝗(O.chinensis)扣上海稻蝗(O.shanghaiensis)等4种稻蝗的核型扣C带。结果显示:4种稻蝗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22+XO=23,全部是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核型公式:2n(♂)=2X=23t;NF=23;都可按相对长度分成L、M、S3组;都具着丝粒C带,但端带和居间带不是每种每条染色体都有;异染色质总量是山稻蝗的(22.01%)最多,上海稻蝗的(20.13%)最少。  相似文献   

7.
该研究应用核型进化距离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了班腿蝗科(Catantopidae)稻蝗属(Oxya)的小稻蝗(O.hyiaintricata),山稻蝗(O.agarisa),中华稻蝗(O.chinensis),无齿稻蝗(O.adentata),上海稻蝗(O.shanghaiensis),日本稻蝗(O.japonica)。黄脊蝗属(Patanga)的日本黄脊蝗(P.japonica),印度黄脊蝗(P.succincta)。坳蝗属(Aala cobothrus)的班坳蝗(A.luteipes),无班坳蝗(A.suen-hedini)和锥头蝗科(Pyraomorphidae)负蝗属(Atractomorpha)的短额负蝗(A.sinensis),长额负蝗(A.lata),奇异负蝗(A.peregrina),柳枝负蝗(A,psittacina),令箭负蝗(A.sagittaris),纺梭负蝗(A.burri),云南负蝗(A.yunnanensis),以及蚱科(Tetrgdae)蚱属(Tetrix)的日本蚱(T.japonica)等三科五属18种蝗虫的亲缘关系。结果显示,上海稻蝗同无齿稻蝗的核型进化距离最小(0.0609)...  相似文献   

8.
对苏北稻田蝗虫群落结构及其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苏北稻田采到4科,7属,9种蝗虫,其中斑腿蝗科5种,斑翅蝗科2种,锥头蝗科和剑角蝗科各1种。苏北稻田蝗虫群落随季节发生变化,其种类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在6-8月最高,短额负蝗和中华稻蝗是早期优势种类,中华稻蝗,小稻蝗,第二代短额负蝗是晚期优势种,它们占整个蝗虫种类数量的62.3%,占总生物量的56.0%。  相似文献   

9.
不同区域日本稻蝗Cyt b基因序列及相互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中国 7个不同地理区域的日本稻蝗共 19个个体的线粒体 DNA细胞色素 b基因中间部分序列进行测定 ,比较其同源性 ,计算碱基组成 ,并用中华稻蝗和景泰突颜蝗为外群构建不同单倍型的 NJ分子系统树。在获得的432 bp的序列中 ,A T约占 70 .5 % ,其中 13个核苷酸位点存在变异 (约占 3.0 % ) ,4个位点引起了氨基酸的变异。就每个氨基酸密码子来看 ,第三位点的 A T含量较高 ,达 87.4%。由系统树显示 ,6个单倍型共形成 3个聚类簇 ,其分枝与地理分布没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雏蝗属(Chorthippus)六种蝗虫基因组DNA的RAPD比较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运用随机扩增多态DNA技术对雏蝗属6种蝗虫基因组DNA进行了多态性比较研究,共扩增出12条特异性片段,分子量大小约为740-1810hp,并根据各种间片段共享度构建了UPG聚类关系图,根据研究结果推测,短翅亚属的小翅雏蝗和北方雏蝗分化较晚,相似性很高它们可能起源于同一祖先;曲隆亚属的4个种之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1.
以核糖体DNA序列中一段基因为目的片段,对内蒙古地区15个地点的75个亚洲小车蝗样本进行了DNA序列的遗传多样性分析,通过与GenBank中已知蝗虫的核糖体DNA序列的对比、剪切得到288bp的目的片段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在目的片段序列中共检测到19个变异位点,其中包括16个置换(11个颠换和5个转换)和3个碱基插入,占碱基总数的6.60%;目的序列显示出一定的GC偏好性.15个种群的FST在0.050 6~0.402 8之间,均值为0.149 5;基因流(Nm)在0.231 2~5.933 6之间,均值为1.988 0,表明15个小车蝗种群间存在遗传分化,基因交流处于中等水平.正镶白旗小车蝗种群的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和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在15个种群中最大,分别为0.028 0和8.000 0,表明正镶白旗种群相对于其他14个地理种群的种内变异度最高.在所测的75条序列中共有8种单倍型,其中正镶白旗和四子王旗小车蝗独享的两个单倍型与其他单倍型差异较大,表明正镶白旗和四子王旗的部分小车蝗个体的遗传变异度较大.Mantel检验表明,15个小车蝗种群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无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小稻蝗种内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我国分布的小稻蝗 Oxya hyla intricata(Stal)不同种群进行了染色体 C带核型研究 ,并对部分种群线粒体 DNA Cyt b基因部分片段进行了分析 ,从而探讨该物种不同种群细胞与分子水平的相互关系 ,结果表明 :作为一个物种 ,小稻蝗在细胞与分子水平上具有一些共同特点 ,例如从染色体核型和 C带带型指标来看 ,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性别决定机制一致 ,染色体分组形式也基本相同 ;从 Cyt b基因序列来看 ,不同种群的个体之间核苷酸变异范围较小 ,其编码的氨基酸没有变异 ,显示了该物种种群之间密切的关系及其同源性。但种群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差异 ,如从染色体 C带核型来看 ,分布于四川和云南的种群染色体 C带带型表现为少端带类型 ,即大部分染色体均缺乏端带 ,而分布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如福建、浙江、江西的种群则有大量的端带存在 ;从线粒体 DNA Cyt b基因部分片段构建的 NJ系统树来看 ,东部沿海地区的种群相对来讲聚为一支 ,而四川种群分布为另一支。由此看来 ,我国小稻蝗应分为两个染色体族 (Chromosomal group) ,即端带类和少端带类 ,其中端带类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 ,而少端带类则只分布于我国西南的部分地区。线粒体 DNA Cytb基因的分析也部分地证明了上述染色体带型观察结果  相似文献   

13.
对蝗总科8科58属103种蝗虫的雌性下生殖板进行了比较形态学研究.结果表明,雌性下生殖板的各部分可以作为种间、属间和科间的分类特征.从雌性下生殖板的形态来看,癞蝗科同其它科的差异比较大,瘤锥蝗科和锥头蝗科的雌性下生殖板同其它科有明显的区别.斑腿蝗科的稻蝗属、伪稻蝗属、拟凹背蝗属、卵翅蝗属的雌性下生殖板相似,剑角蝗科的卡蝗属也和此类似.网翅蝗科、斑翅蝗科和槌角蝗科的雌性下生殖板部分和斑腿蝗科的种类相似,但各有其独立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由于接骨木属植物种间变异小,性状不稳定等原因,其分类一直难以确定.以6种接骨木属植物的总DNA为模板,利用PCR技术扩增8个DNA条形码片段,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接骨木属叶绿体基因来源的条形码rbc L,rpo C1,Mat K,Rpo B,ycf 5序列完全一致,为高度保守序列;psb A-trn H序列虽然进化较快,但其测序结果准确性差,不适于接骨木品种鉴别.6种接骨木核基因来源的ITS条形码进化上也较为保守,根据该条形码可将接骨木区分为2类.核基因来源的ITS2条形码的扩增效率高,种间区分效果好,是较合适的接骨木属植物分子标记之一.应用ITS2条形码可将6种接骨木区分为4类:接骨木;宽叶接骨木;毛接骨木;东北接骨木、钩齿接骨木和朝鲜接骨木.  相似文献   

15.
对从GenBank搜取的12条大果沙枣nrDNA ITS序列变异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大果沙枣的ITS长度在663~666bp之间,12条大果沙枣ITS序列共有23个变异位点,其中ITS1、ITS2变异位点多,分布为10个和11个,5.8S片段最为保守仅有2个突变位点.ITS全长及ITS1、5.8S、ITS2的GC含量都高于AT含量.分别采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和最大简约法(Mini-mum Evolution)构建的ITS全长系统发育树显示,相同地区的大果沙枣并没有完全聚在一起,新疆和甘肃地区的聚类在一起,额济纳和外蒙古的相似性低,宁夏中卫大果沙枣位于系统树的基部,是最先分化的个体.  相似文献   

16.
利用PCR方法扩增灯盏花ITS2基因并克隆,获得ITS2基因序列.用生物软件对ITS2序列进行分析并构建系统进化树和RNA二级结构,得到灯盏花的ITS2核苷酸序列为205 bp,基于ITS序列飞蓬属11种共分为5支,分支与地理分布情况基本一致.ITS2 RNA二级结构在飞蓬属种间表现基本一致,而TS2区结构表现出属间差异.利用r DNA ITS区序列一结构和二级结构相结合达到鉴定药用植物灯盏花分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牛亚科3个主要家养牛种MyoG基因多态性及其遗传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普通牛(鲁西牛、渤海黑牛)、天祝牦牛和中国广西水牛的MyoG基因部分核苷酸序列变异进行了分析,旨在揭示不同牛种群的DNA多态性及其遗传分化.采用PCR和DNA直接测序技术获得4个牛群体的MyoG基因exon 1和5’侧翼部分序列,与GenBanK公布的牛亚科动物同源序列作比对分析.结果显示,在渤海黑牛和牦牛未发现多态位点;鲁西牛存在1个多态位点,定义了2个单倍型;水牛有6个突变位点,但群内只发现1个多态位点.核苷核苷酸多样性(Pi)在0.000 00~0.001 35之间,说明群体内遗传多态性程度较低。核苷酸歧义度(Dxy)以水牛与鲁西牛之间比较最高,为0.013 97,表明水牛遗传分化明显.种系进化树分析表明,牦牛与普通牛亲缘关系很近,二者与水牛关系较远,支持将牦牛归为牛属(Bos)的一个亚属或一个种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由于现有的遗传标记比较单一且变异太少,杨柳科(Salicaceae)属间系统发育关系还存在较大的争议,需要开发在种间变异大且信息量多的标记来准确揭示杨柳科属间系统位置。相比胞质基因组,单拷贝核基因具有双亲遗传、携带大量信息位点和直系同源的特点,可以满足不同系统发育问题及不同分类阶元研究的需要。【方法】根据先前研究中发表的15个杨柳科(杨属、柳属)单拷贝核基因标记以及核糖体DNA的转录间隔区序列(ITS),选取杨柳科4个属的代表物种:箣柊(Scolopia chinensis)、大果刺篱木(Flacourtia ramontchi)、爪哇脚骨脆(Casearia velutina)、天料木(Homalium cochinchinense)进行PCR扩增测序,以测序结果为参考序列,设计合适的引物。利用杨柳科6个不同属的代表物种:山桂花(Bennettiodendron leprosipes)、柞木(Xylosma congesta)、锡兰莓(Dovyalis hebecarpa)、栀子皮(Itoa orientalis)、山桐子(Idesia polycarpa)、山拐枣(Poliothyrsis sinensis)来验证引物的通用性。利用箣柊一个自然居群中的20个个体对新引物进行多态性计算以及中性检验。将单拷贝核基因序列和ITS序列组合成联合片段,分别用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在10个属中成功筛选设计出6对合适的引物,分别为5对单拷贝核基因标记以及ITS遗传标记,各引物扩增出的序列长度为297~716 bp。多态性检测结果表明:单倍型数目(H)为3~9个,平均核苷酸差异数(κ)为0.644~2.278,核苷酸多样性(π)和Watterson核苷酸多样性参数(θ_w)分别为0.001 04~0.004 51和0.001 19~0.004 75,所有位点在箣柊中核苷酸多样性较高。中性检验结果表明所有位点均符合中性进化假设。利用位点联合方法构建的最大简约树和贝叶斯树的拓扑结构基本一致,各分支均有较高的支持率。【结论】筛选出的6对通用性高的引物,丰富了杨柳科的分子标记,可为杨柳科属间系统发育学以及杨柳科植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用蛋白酶K消化法提取并正反链双向测序获得半翅目盲蝽科盲蝽亚科苜蓿盲蝽属(Adelphocoris)6个种以及苜蓿盲蝽Ad.lineaolatus的3个种群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片段的序列,应用Mega计算该8个cytb432bp片段序列的碱基组成、核苷酸的种间变异率和所编码的144个氨基酸的变异率,序列的碱基组成中A+T的平均含量较高且在第三位点最高。平均达到81.6%,表明该基因在密码子的使用上具有偏向性,变异位点和信号位点多发生在三联体密码子的第三位点,第二位点最为保守,不同异型序列间的转换+颠换(ns+nv)值最高的为100,最小的为0;转换/颠换(ns/nv)值最高为9.33,在Ad.fasciaticollis与Ad.sutualis之间,最低为0.88,在Ad.lineaolatus的宁夏和甘肃种群之间。几种颠换类型都能够在本属的异型序列之间看到,苜蓿盲蝽属的不同异型序列间的差别大小各异,差异最大的是苜蓿盲蝽Ad.lineaolatus的甘肃种群(Ad.lineaozatus2)与内蒙古种群(Ad.lineaolatus3)之间,具有100个碱基的差异,宁夏种群与甘肃种群之间的核苷酸变异率为7%,而二者与内蒙古种群的变异率分别为23%和28%,大于或等于与其他种类间的变异,所以该2个种群与内蒙古种群(典型的Ad.lineaolatus)已处在种化过程的末期,已经形成不同的新种,种间差异最小的是Ad.rufescens与Ad.luridus,变异率为0,应为同一个种,所以Ad.rufescens的分类地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20.
采用克隆测序的方法,测定8种蜘蛛抱蛋属植物的核糖体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加上1种从GenBank查得的ITS序列,经对位排列后有218个位点是变化的,其中91个位点对于简约分析是有效的信息位点.序列GC的含量相对较高,GC的含量在66.1%~75.4%之间,使得蜘蛛抱蛋属植物的ITS区序列的测定存在一定困难.对于蜘蛛抱蛋属的分子系统学研究,ITS区是一段很有价值的DNA片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