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所谓预叙,就是把以后的事情提前讲述出来的一种叙事顺序。法国学者热奈特指出:“与它的相对格——追叙相比,预叙明显地较为罕见,至少在西方叙事文化传统中是这样……”中国学者杨义认为,与西方文学传统中预叙相对薄弱的情形相比,在中国叙事传统中,预叙是其强项而非弱项。杨义先生同时还指出:“中国小说擅长于预叙,预叙往往暗示人物和事态在其后的岁月里带命运感,甚至带神秘性的发展和变异,因而它的文字经常采取密码方式。”从中国叙事文学的发展来看,确如杨先生所言,从汉代史传到魏晋小说,再到唐传奇、宋元话本,预叙形式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到了清代,《红楼梦》出现了神话、梦境、酒令、诗歌、曲词等多种形式的预叙,尤以诗词比例居大。诗词语言的含蓄性、多义性,使其成为最适合于预叙的形式,《红楼梦》也借助诗词建构了其完备的预叙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2.
姜鸿飞的《水浒中传》是一部博采众书的《水浒传》续书。它通过陈丽卿、祝永清形象与猿臂寨的更改对《荡寇志》做了全面的颠覆;通过招安、征辽、征方腊情节的改写对《征四寇》做了变更;通过预叙的表现手法对《水浒后传》做了照应。《水浒中传》最成功之处在于对《荡寇志》情节的颠覆,俞万春借《荡寇志》对《水浒传》肆意反击的一套被姜鸿飞利用,这种借续书来对其他续书发泄不满之情的作品,在《水浒传》接受史上是一个奇异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飘香》一文采用的是顺叙加插叙和补叙的叙事方式,并非采用了倒叙。  相似文献   

4.
《歧路灯》是真正的文人独立创作的、以家庭为中心描摹世态的杰出长篇白话小说,是中国长篇白话小说《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这一写实主义传统的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中间环节,它既是《水浒传》《金瓶梅》的继承和发扬光大者,又是与《红楼梦》在几乎相同的历史条件下,由具有不同世界观、艺术观的作家的不同创作实践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典文学首屈一指的杰作是清朝时出现的《红楼梦》。由它形成了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明代也产生过两部杰出的针砭现实、使人警醒的长篇小说,那就是《水浒传》与《金瓶梅》。《水浒传》的作者,有说是施耐庵的,有说是罗贯中的,有说是施、罗合著的。明·高儒《百川书志》中云:“《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在现存最早的明·容与堂刻本所附的《〈水浒传〉一百回文字优劣》中,也说《水浒传》是由“施耐庵、罗贯中借笔墨拈出”的。施耐庵约卒于1370年;后约三十年,即1400年,罗贯中卒。揆之情理,罗贯中“编次”当在施耐庵去世之后。二人虽同生活于元末明初,然书成应是在1370至1400年之间,时为明洪武至建文初年。  相似文献   

6.
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闻名于世的中篇小说《化身博士》运用了独特的叙事手法,采用了包括非聚焦、内聚焦、外聚焦在内的多重聚焦模式,表现了高超的叙事艺术。运用当代叙事理论,通过对《化身博士》的聚焦模式进行分析,揭示这部小说卓越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7.
刘坎龙 《菏泽学院学报》2006,28(3):52-55,142
明清长篇小说中有一个很普遍的奇特现象,这就是往往以神奇怪异的故事开端。纵观此类作品,大体有三种模式。而《水浒传》作为章回小说的发轫之作更具有典型意义,其开篇的神奇怪异故事,功能不再仅仅是“入话”或引子,而是与整部作品融为一体,起着统摄全篇、表现主题、为人物辩护、解释的作用,显示出作者高超的叙事策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红楼梦》的艺术构思。  相似文献   

8.
当前学界对《红楼梦》中诸如开篇预言叙事、诗词预言叙事、用梦境、谜语、谶语、谐音等预言叙事手法的论述,成果颇丰,但同时却忽略了《红楼梦》中的这些预言叙事手法对中国传统叙事手法的继承以及其出现的原因.文章就这两方面来再次探讨一下《红楼梦》中的预言叙事手法.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新闻报》副刊《庄谐丛录》刊载小说《新水浒传》历时两年刊载32回,在《新闻报》上占据一定分量。《新水浒传》基本延续了《水浒传》为“诲盗说”这一观点,采用“旧瓶装新酒”的写作方式,凸显了报刊小说独有的实时性与纪实性特征。该小说的发掘与研究不仅可以完善民国时期《水浒传》的接受面貌,而且蕴含其中的时代风貌与社会境况亦足可供后世研究者审视与思考。  相似文献   

10.
“三复情节”是杜贵晨先生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叙事艺术提出的理论概念 ,“三复情节”在《红楼梦》中有多方面新鲜别致的运用 ,不仅发展了传统“三复情节”的叙事技巧 ,更增强了《红楼梦》的艺术魅力。《红楼梦》“三复情节”的研究进一步说明 ,“三复情节”是“以全民族的眼睛去观察”而得出的关于中国古代小说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当代理论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是一部影响非常广泛深远的小说,自以抄本行世以来,在社会上尤其是在旗人中的影响越来越深刻。这部由清代旗人创作的小说,很早就被认为描写的是旗人社会生活,并一直受到旗人的特别关注,从这一角度进行了阐述。注重这部小说与旗人的关系,对深入研究《红楼梦》和八旗文化,也许会有更多的发现。  相似文献   

12.
甲戌本《石头记》提到《红楼梦》有五个书名。关于《红楼梦》的书名,红学界提出不同看法。通过对《红楼梦》题名的概括性、寓意的深刻性、脂批本的证据和时人的旁证,系统论证以《红楼梦》为书名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魇》是张爱玲情节化操作之外的特例,这部关于《红楼梦》的考据和评点专论,是她穷毕十年精力的后期作品。张爱玲对《红楼梦》及研究的“疯狂”,是其这部学术专论的表征;而她与《红楼梦》及其作者之间的文化传承关系,是这部专论的非学术隐义。张爱玲与曹雪芹文人品格的共性,源于他们共同的末世之感;张爱玲继承了《红楼梦》对悲剧本原的演绎方式,将《红楼梦魇》作为自己的间接诉情文本。  相似文献   

14.
畸笏叟在“脂批”中注明自己是《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是他用“辛酸之泪哭成此书”。畸笏叟就是曹頫。曹雪芹去世后,是他的父亲曹頫写了《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与曹頫同时代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明确指出,曹寅之子作了《红楼梦》。  相似文献   

15.
《刘心武续红楼梦》以还原作者原意为续书写作的目的,在续写过程中走进了索隐作者原意的误区,以致取貌遗神,不但没有实现"复原"的本意,而且压抑了作家的创作个性。在当代,续作者应该正视时间距离的存在,大胆地从当下诠释学处境出发,从而使《红楼梦》在当下"在"起来,形成原作丰富的表现群体。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有三个模糊不清:故事的年代模糊不清,人物的年龄模糊不清,故事的地点模糊不清。本报告是对《红楼梦》故事的年代进行的专项审计,文章的独特之处是:揭开这些模糊不清的秘密,不是依靠复杂繁琐的史实考证和史料考证,而主要从《红楼梦》的文字叙述来寻找依据,进行逻辑推理和演绎推算;文章的基本内容是:红楼纪年的命名和时间,各个红楼年代的文章结构、审定证据和重要事件。  相似文献   

17.
吴夜 《长春大学学报》2014,(11):1560-1564
虽然以往的红学研究不乏真知灼见,但它们大都专注一个或数个具体问题。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白盾就小说主题、作者研究、版本比较提出一系列有违传统的新观点,最大程度地接近了曹雪芹和《红楼梦》的本真。这正是他新时期红学理论的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对“谈话蕴含”现象的研究实际上就是要搞清楚人们究竟运用了哪些规则和手段来解释自己违背谈话原则的合理性。此文以内外辨析的方式对《红楼梦》中宝玉和黛玉,黛玉和宝钗等几组人物的对话进行分析,主要从说话人和听话人对话语的不同理解,以及当话语中含有“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时来阐释《红楼梦》中的“谈话蕴含”现象。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英译一直得到学界的关注,特别是杨宪益、霍克斯的译本多年来成为评论的焦点。分析杨、霍译本《红楼梦》第三回英译,应当说,与原文相比,两种译本在章回题目、人物塑造、文化转换等方面,仍然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红学史上有三个曹雪芹,分别是敦诚兄弟的朋友,兴廉即张宜泉的朋友,以及《红楼梦》文本上的那个"批阅""增删"者。文章将论证三者是否一体,他们中究竟谁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