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蜚蠊尾须毛形振动感受器的上行冲动直通或横过腹神经索第Ⅴ至第Ⅰ腹神经节。此外冲动沿第Ⅰ至第Ⅵ腹节的返回神经回到尾须。根据电生理学研究,假定上述直通、横过和返回三种通路在蜚蠊腹神经索第Ⅰ至第Ⅴ腹神经节巨大神经纤维间构成无化学突触的神经网络系统。  相似文献   

2.
蜚蠊尾须毛形振动感受器的反应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蜚蠊尾须表面上细长的感觉毛是激发快速逃避反应的感受器。组织学观察表明该毛杆空腔、底部盘形与感觉神经原相联接,毛杆由弹性膜固定于几丁质体壳。 单个毛形振动感受器发放冲动的振幅为25—150微伏,该感受器具有与刺激随动的特性,对低频振动敏感性较高。 本文分析了不同振动(短音、纯音、空气流)对尾须神经诱发电位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南方鲇头面部的皮肤受外界机械和化学物质刺激时采用电生理技术记录其面神经主要感觉支(上下颌须神经)的诱发放电。结果表明:由须的基部到顶端上下颌须神经对机械刺激的反应频率和幅度逐渐增强;上颌须神经相对下颌须神经有更高的味觉敏感性,其反应的幅度和频率更大,且阈值较低变化率大。两者都有脱敏和适应性现象;上下颌须神经含有3种类型单纤维,这3类单纤维及其联系的味蕾感受器可能构成3种基本的味觉单元。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感受细胞对刺激信号的初步处理,得到广义的刺激强度与感受器电位的对数关系,实现了神经冲动脉冲的模拟,并给出刺激强度与冲动频率的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5.
极化电流可以双相改变音诱发的蜚蠊尾须毛形振动感受器传入电反应。当极性改变时,效应可反转。很可能,改变膜电位可实现人为地控制毛形振动感受器效应。  相似文献   

6.
尾须是昆虫重要的感觉器官,它与昆虫触角类似,表面分布着许多不同类型的感觉毛,这些感觉毛特化成各种类型的感受器,具有感觉外界环境变化的功能,在昆虫的繁殖、身体平衡等生命活动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尾须感受器形态大小及特征的分类研究,其感受器主要可分为丝毛形感受器、钟形感受器、矛形感受器、毛形感受器、刺形感受器、棒状感受...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一种多局部放电(PD)脉冲信号识别方法,它在时频域内应用Laplace小波的匹配追踪原理研究PD脉冲特性。将采集到的混有噪声的PD信号与Laplace小波库中的所有基函数相比较,通过计算相似度系数来确定其是否为局放信号。在多种局放源同时存在的情况下,该算法不仅能够抑制干扰,而且还可以提取出更多有用的局放特征信息,例如PD信号的发生时刻、频率成分和衰减系数等,利用这些信息可以找出放电源与放电脉冲的对应关系,从而实现缺陷模式识别。  相似文献   

8.
针对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褥疮及疼痛,分析了临床上常用的治疗参数,设计了多模式电刺激治疗系统。该系统通过触摸屏与主芯片STM32L152RCT6进行通信,控制升压和极性转换电路产生幅值、频率及脉宽均可连续调节的双极性电刺激脉冲,验证了系统的稳定性和镇痛的效果。通过试验验证了系统能稳定工作,且电脉冲幅值与电阻值的变化无关,且能提高受试者的疼痛阈值。能产生临床使用的电刺激疗法的各类参数,有利于临床实验和相关科研的开展。电刺激技术能够缓解人体疼痛,提高疼痛阈值。  相似文献   

9.
 重建假肢手的感知反馈功能是当前神经康复工程的重大挑战之一。从触觉感知的神经基础、重建技术分类及其应用等方面,综述了神经假肢手人机交互技术的进展。功能性电刺激是常用的神经调控技术,可用于刺激大脑皮层、外周神经及皮肤感受器等,达到重建感知功能的目的,并已取得一些重大技术突破和临床应用。基于诱发指感的表面电刺激技术可形成一种非侵入神经接口,结合神经移植再造感知功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关键词神经假肢手;感知反馈技术;电刺激  相似文献   

10.
低频脉冲对人体有多种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尤其在减轻肌肉酸痛和缓解精神压力方面.目前,利用电刺激疗法的治疗仪器已得到临床广泛应用,并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文中提出了一种人机交互界面友好、便携式生物电脉冲治疗仪,基于ATmega16微处理器内部PWM功能及滤波、功放、升压电路,产生1~90 V幅值可调,频率在0.1~200 Hz可控,脉宽范围为0.1~5 ms的脉冲波,可较逼真地模拟中医针灸、按摩等不同的刺激效果.  相似文献   

11.
雷电冲击电压下油纸绝缘气隙模型的局部放电测量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冲击电压下油纸绝缘气隙局部放电的机理与过程,构建了油纸绝缘气隙模型,设计了冲击电压下油纸绝缘气隙局部放电的测量系统,采用ORIGIN数值分析软件进行局部放电脉冲的分析与处理,并分析了冲击电压下局部放电主脉冲及波尾多次脉冲的波形特征,探讨了雷电冲击电压下油纸绝缘气隙模型的局部放电起始电压和平均放电重复率等参数性质.试验结果表明:油纸绝缘气隙模型在雷电冲击电压下的局部放电脉冲分为波头时间的主放电脉冲和波尾时间的多次低幅值脉冲,冲击电压的等效频率很高,在测量信号中存在一个幅值很高的由容性电流引起的电压信号叠加在局部放电信号之上,要进行滤波处理;冲击电压波形的随机性与局部放电信号的随机性导致冲击电压下的局部放电信号分散性很大,需要采用统计的方法进行分析.这些试验结论为油纸绝缘类电力设备绝缘状态评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基于Fluent软件,运用动网格技术及用户自定义接口编程,建立串联立管流固耦合模型,在考虑尾流干涉效应的前提下,分析减振器对串联立管涡激振动的抑制规律,并通过设计实验验证研究结果准确性。结果表明:减振器的存在改变了立管漩涡泄放频率,减振器尾角越小,漩涡泄放频率越小;当减振器尾角小于60°时,减振器对上下游立管的横向受力均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当尾角大于60°时,减振器的涡激振动抑制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在电生理学中,神经冲动及其传导的电学表现,叫做动作电位.单根神经纤维所产生的动作电位,反映出“全或无”定律,即动作电位不论以何种刺激方式产生,但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阈值方能出现;阈下刺激不能引起任何反应——“无”;而阈上刺激则不论强度如何,一律引起同样的最大反应——“全”.神经纤维的这种“全或无”特性,对于传递信息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生命机体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大量感受器来获取外环境和内环境的各种信息,从而使机体和环境之间有可能达到高度的统一。对于各种感受器形态上以及功能上的定性描述,前人已经作了许多细致的工作。但是感受器作为机体的信息接收和信息转换的装置,尚有许多工作要做。从刺激-反应的关系上去定量的研究感受器的动力学特性,给出它的同态模型,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自从1926年Adrain用电子学仪器从神经纤维上记录感受器对外界刺激的应答所发放的冲动以后,许多人用这种方法对各种感受器进行了很多生理学方面的工作,本文所用的方法也大体上属于此范畴,只是为了便于分析其动力学性质起见,采用了特殊形式的刺激。本文试图用黑箱理论来研究蟾蜍肌梭的动态特性,寻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相似文献   

15.
低频低强度电刺激家兔腓浅神经(SPN)能明显抑制电刺激主动脉神经(AN)诱发的心动过缓,对诱发的降压反应也表现轻度的抑制作用。静脉注射阿托品和两侧颈迷走神经切断后,可基本消除电刺激AN诱发的心率减慢,静脉注射心得安几乎不影响这种诱发的心率减慢,提示电刺激SPN对电刺激AN诱发的心率减慢的抑制作用与对心迷走神经系统的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16.
基于STM32微处理器设计并实现了可实时调整刺激强度的功能性电刺激仪.通过上位机设定刺激参数值;通过数字电位器或DAC转换器控制恒压源的电压实现设定的恒流输出;通过改变H桥开关管的导通时间控制脉冲的频率和脉宽实现设定的频率和脉宽,分别进行电阻和人体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功能性电刺激器的电流幅度、频率和脉冲宽度分别在0~50 mA, 0~100 Hz和0~1 000μs范围内连续可调.该电刺激仪可以实时调整刺激参数,为闭环FES的应用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7.
采用电刺激的方法,对鸣禽黄喉(Emberizaelegans)的上纹状体腹侧尾核(HV_C)的发声控制及其它生理功能进行了初步地研究,结果如下:1)长串或短串电脉冲刺激HV_C的不同区域,部引起鸣叫反应.2)长串电脉冲刺激HV_C引起呼吸易化效应:表现为增频增幅的呼吸.3)短串电脉冲刺激HV_C引起呼吸位相转换效应及呼气时程延长效应,如刺激落位于吸气相时,可迅速转换到呼气相;刺激落位于呼气相时,可使呼气时程延长,以配合鸣叫.4)电刺激HV_C引起明显降心率效应.5)电刺激HV_C引起明显的竖毛、瞳孔缩小及躯体运动等反应.结果表明,HV_C除控制发声外,尚参与呼吸易化和降心率的调节.HV_C对发声及呼吸的特异性调节作用,可能在鸣叫与呼吸的协调机制中起重要的作用.此外,HV_C亦参与植物性及情绪性反应的调节.  相似文献   

18.
电刺激蓝斑对马桑内酯诱发大鼠大脑皮层痫样放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皮层应用马桑内酯的方法致痫大鼠 ,观察电刺激蓝斑对皮层脑电图痫样波频率、振幅和大脑皮层诱发电位的影响。结果表明 ,电刺激蓝斑明显抑制马桑内酯诱发的痫样放电活动 ,侧脑室注射α受体阻断药酚妥拉明可明显抑制电刺激蓝斑的效应 ,注射 β受体阻断药心得安对电刺激蓝斑的效应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用13个猪心观察了经低温处理(24—72小时)后,在诱发节律活动过程中及出现节律活动后,心室肌细胞对不同频率电刺激的反应。当心室肌细胞的电刺激只能发生局部反应时,在一定范围内,较慢频率(2秒1次)的电刺激比较快的频率(1秒1次)能更快地引起可传播的动作电位,而更高频率的刺激则使局部反应明显抑制。在每秒1次的驱动刺激下,可传播的动作电位逐渐产生超极化和后去极化。对每秒2次或更快的刺激心室肌能发生反应,但超极化及后去极化并不加强。在节律活动产生以后,无论低膜电位或高膜电位节律活动,对高频率电刺激均能发生超动阻抑。抑制的程度与节律活动的频率有关,也与刺激频率及持续时间有关。当刺激频率固定时,节律活动越快,即与刺激频率相差越小时,抑制越弱,反之则越强。刺激持续时间越长则抑制作用也越大。以上结果表明,低温处理后由电刺激诱发的心室肌细胞节律活动近似起搏细胞正常活动的特点,而与以振荡电位为基础的触发性节律活动不同。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现阶段的神经脉冲沿神经纤维传导时产生的动作势的数学模型,用粒子在势场中运动的比拟去论证神经波不是一种孤立子;否则,以往关于神经波的数学模型就需要进一步修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