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东昆仑地区早二叠世生物礁带的发现及其重要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东昆仑早二叠世生物礁分布在青藏高原北缘,东昆仑山南坡,生物礁的礁核相带沿托索湖-花石峡一线分布。在礁核相带的地坡发现有大量的礁角砾灰岩,而在礁核相带以北地区是分布有礁后相的灰岩。钙质海绵,水螅,苔藓虫,Tabulozoa,Tubiphytes和红藻为主要的造架生物。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二叠纪海绵生物礁的主要造礁生物钙质海绵和钙藻的生物学特征,埋藏及保存特点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二叠纪海绵生物礁的成礁过程,认为它与地质历史时期其它生物礁的成礁过程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小小舞台大大风采 倘若把浅海中的珊瑚礁比喻成一座舞台,那在这座舞台上演出的成员,都是不可或缺的. 演员闪亮登台 浅海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主角便是珊瑚了.珊瑚是构造非常简单的动物.在分类上,绝大多数珊瑚属于腔肠动物门珊瑚虫纲的六放珊瑚亚纲,少数属于水螅虫纲,既有造礁珊瑚也有非造礁珊瑚.  相似文献   

4.
湘南晚二叠世生物礁造礁生物主要是钙质海绵.通过野外礁组合露头观察、实测剖面及室内对钙质海绵的系统研究,在讨论造礁海绵的形态、生长发育与藻类的关系后认为:钙质海绵底栖固着生活,适宜在盐度正常,中等动荡循环水流,光照充足,温暖的较远岸的浅水海洋环境.藻类对海绵造礁有重要作用,一方面,从群落生态看。藻类和海绵是互利的,藻类附着在活着的大型海绵上,增强海绵的抗浪性;另一方面,覆盖在死亡、倒伏的海绵上。加固了礁基底,为新一代海绵幼虫提供硬基底,完成海绵原地世代更替,形成独特的藻—海绵造礁机制.  相似文献   

5.
中国奥陶纪生物礁的类型和造礁生物群的演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坡  邓小杰  王冠  李越 《科学通报》2012,(11):924-932
低纬度的华南、塔里木、华北三大陆表海的大部分区域在奥陶纪长期维持海水覆盖状态,在远岸区形成了大规模碳酸盐岩台地和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各类生物礁.古生代动物群辐射演化背景下,重要造礁生物门类的起源和在特定海区繁盛的时差是决定礁群落基本生态结构的历史因素,早奥陶世早期的藻礁、早奥陶世晚期至中奥陶世早期的Calathium-硬海绵-藻礁、苔藓虫礁、晚奥陶世早期的珊瑚-层孔虫-藻礁可诠释为幕式群落演替,这或许是古生代演化动物群起源及早期演化并逐渐取代寒武纪演化动物群的几个阶段,特别是后者(珊瑚-层孔虫-藻礁)代表了古生代演化动物群中典型格架礁群落,奠定了之后近100Ma动物格架礁最常见的生态组合方式,呈现出礁群落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的宏演化脉络.中国的实例基本吻合于全球奥陶纪生物礁宏演化趋势,特殊之处表现为:(1)湘西张家界特马豆克早期南津关组和塔里木巴楚达瑞威尔期一间房组的Calathium-藻礁分别定位成此类生物礁的先驱和孑遗;(2)中扬子区特马豆克晚期分乡组苔藓虫礁为当时独有的类型;(3)早期的珊瑚-层孔虫-藻礁分布特别局限;(4)奥陶纪末冈瓦纳冰川初期扬子区西缘的藻礁是极端环境造礁的实例.  相似文献   

6.
华北东部石炭纪巨型珊瑚灰岩带的展布规律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巩恩普 《科学通报》1995,40(9):826-826
华北地台东部石炭系本溪组上部海相地层中产有丰富的Arachnastraea,Chaetetes和Multithecopora等珊瑚化石,在一些露头点上数量之多,密度之大可称为珊瑚灰岩,它们在平面上具有带状分布的趋势,局部地段形成珊瑚礁.该岩带的存在为我们认识华北东部地区石炭纪中晚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信息.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王宝瑜 《科学通报》1993,38(21):1974-1974
1987—1990年笔者相继鉴定了采自若羌、且末等地中晚奥陶世床板珊瑚、日射珊瑚、四射珊瑚、层孔虫、苔藓虫及海绵动物化石。它们除少数产自中奥陶统环形山组外,绝大多数产自上奥陶统孔其布拉克组。该区中奥陶统环形山组,分布在若羌环形山地区,含床板珊瑚Billingsaria lepida Sokolov, Amsassia xinjiangensis Wang, sp. nov.(图1-3—4)Reuschia? yaolesayiensis Wang,sp.  相似文献   

8.
南海雷州半岛造礁珊瑚的质谱铀系年代及全新世高海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赵建新  余克服 《科学通报》2001,46(20):1734-1738
报道了发育在南海雷州半岛灯楼角滨珊瑚Poriteslutea的热电离质谱(TIMS)铀系年龄,结果表明,该珊瑚礁坪共有7个年龄组,分别为(7125±96),(6764±29),(5826±37),(5006±54),(2543±24),(1915±15)和(1513±22)日历年.50%的珊瑚年龄落在7200~6600日历年之间,表明此阶段为珊瑚礁发育的鼎盛期,也是海平面的相对稳定期和气候的最适期.考虑到(1)灯楼角礁顶面高出潮高基准面1.6~2.5m;(2)南海现代滨珊瑚生长于潮高基准面至少1.0m以下;(3)珊瑚礁顶部20~30cm礁体已剥蚀;(4)该地区自中全新世以来地壳沉降幅度可忽略不计,我们推断上述7个珊瑚生长年龄组反映了至少两期高海面(7200~5000和2500~1500日历年),并且高出现代海面至少2.9~3.8m.  相似文献   

9.
武兆发 《科学通报》1957,2(Z1):87-87
<正> 在不久以前发表的一篇报告中,我对勒柏辛斯卡娅的水螅活质演发为细胞的工作提出严重的质疑,并指出:(1)所谓水螅活质既不属于水螅又非活质,而是被水螅吃下的水蚤或剑水蚤的脂肪球;(2)这些脂肪球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氧化与水解而产生空泡,表面上有时好像是形成着细胞,突际上并不是真的细胞的基本结构;(3)这些脂肪球在能杀死生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大自然探索》2009,(5):5-5
近日,科学家完成了对塔斯马断裂带为期4星期的考察。塔斯马断裂带是地壳中一个深达2000米~4000米的大裂缝。在这次考察中,科学家运用遥控潜水器,在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南部附近的深海里发现了大量新物种,包括珊瑚、海绵等。其中,生活在4006米深海底、身长50厘米的一种海鞘,被科学家称为“怪中怪”。  相似文献   

11.
作为各种浅海生物的疗伤胜地和天然避难所,开曼群岛的深海珊瑚群落正日益成为科学界的热门话题." 最原始的生态区" 开曼群岛,坐落于古巴和牙买加之间的加勒比海中部海域,由于受北回归线深海上升洋流和加勒比海洋流的相互作用,这里既有浅海的环礁和堡礁,也有由海绵和海藻共同组成的深海珊瑚礁群.  相似文献   

12.
珊瑚礁探秘     
正研究认为,距今约1亿年前,珊瑚曾拯救地球生命于灭绝边缘。那么,在今天,如果地球变暖加剧,珊瑚能再次拯救地球生命吗?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的海面闪烁着一片翡翠绿,宛如镶嵌在大海中的一块绿宝石,这就是人们期盼看到的珊瑚礁。海面上的一切是那么宁静,但是,如果潜到水下,就会发现那里可是热闹非凡。  相似文献   

13.
水体浑浊度对不同造礁石珊瑚种类共生虫黄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多孔鹿角珊瑚(Acropora millepora)、鼻形鹿角珊瑚(Acropora nasuta)、鹿角杯形珊瑚(Pocillopora damicornis)、丛生盔形珊瑚(Galaxea fascicularis)和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为材料,用不同浓度的灭活大肠杆菌液模拟不同梯度的水体浑浊度,研究了造礁石珊瑚共生虫黄藻对水体浑浊度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水体浑浊度对造礁石珊瑚共生虫黄藻光合效率和密度均有不同程度影响,且抑制作用随浑浊度的增加而加强;不同种类的造礁石珊瑚共生虫黄藻对水体浑浊度的耐受能力不同,块状的丛生盔形珊瑚和澄黄滨珊瑚的耐受能力较强,枝状的多孔鹿角珊瑚、鼻形鹿角珊瑚和鹿角杯形珊瑚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4.
封面说明     
20世纪全球地表温度增暖是全球变化的重要标志.封面显示了生长在海南岛外海的南海热带海洋珊瑚.珊瑚信息是一种很好的气候记录的代用指标,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系统变化影响的研究中.过去的珊瑚古  相似文献   

15.
珊瑚的厄运     
珊瑚的绚丽多姿令人赞不绝口,其多元化的生态结构更是令科学家们为之人迷。可是科学家发出警告:全球10%左右的珊瑚礁已被破坏,在未来的40年内还可能有70%左右的珊瑚从地球上消失。那么是什么导致了珊瑚的悲惨命运呢?  相似文献   

16.
皖南早寒武世荷塘组海绵动物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哲  胡杰  周传明  肖书海  袁训来 《科学通报》2004,49(14):1399-1402
皖南早寒武世荷塘组黑色页岩中完好地保存了数量众多和分异度较高的海绵化石, 它们代表了早寒武世一个独特的、以底栖固着和滤食性方式生活的动物群, 命名为“西递海绵动物群”. 该动物群生活于浪基面之下含氧的静水环境中. 浮游藻类的繁盛和快速沉积形成了荷塘组黑色岩系, 充足的食物供给、缺少底栖自由取食动物的竞争、早寒武世广泛分布的空白生境以及海水中氧含量垂向分层形成的选择压可能是导致海绵动物发生形态分异和个体大型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温度、缺氧、氨氮和硝氮对3种珊瑚白化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朱葆华  王广策  黄勃  曾呈奎 《科学通报》2004,49(17):1743-1748
珊瑚白化是指珊瑚失去共生藻或它们的色素或同时失去共生藻和色素而变白的现象. 关于海水养殖能否引起珊瑚白化, 特别是什么成分对珊瑚影响最大, 以及缺氧对珊瑚的影响, 至今很少有人研 究. 通过形态观察和显微镜计数研究了温度、缺氧、氨氮和硝氮对鹿角、钮扣、茉莉石3种珊瑚白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 随着温度的升高和溶氧的降低, 3种珊瑚释放的共生藻数目均逐渐增多, 白化程度加重. 另外, 只要0.001 mmol/L的氨态氮或硝态氮就能使3种珊瑚共生藻的释放明显增多, 随着其浓度的进一步增大, 除鹿角珊瑚外, 其他2种珊瑚共生藻的释放并没有显著增加. 而且, 不同宿主对珊瑚白化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大自然探索》2014,(6):12-12
正长期以来,海绵都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原始的生物。但最新研究认为,海绵作为最早生命祖先的角色或被一种被称为"栉水母"的凝胶状海洋生物取代。海绵拥有原始神经系统,栉水母则不仅拥有复杂的原始神经系统,还拥有能构成神经和肌肉细胞的复杂原始细胞。由美国科学家约瑟夫·瑞安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  相似文献   

19.
在气候变暖、ENSO加剧等导致全球珊瑚礁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的背景下, 相对高纬度海域的石珊瑚群落被认为是石珊瑚物种延续的最后保留地, 但相对高纬度海域周期性的冬季低温是妨碍其发育的最重要因子之一. 南海北部相对高纬度的大亚湾海区(22°31′~22°50′N)近40年来持续变暖, 珊瑚群落发育但未成礁. 2008年初经历了近50年来罕见的极端低温事件, 持续32 d, 大亚湾海区2008年2月平均SST低于14℃, 连续多天最低SST为12.3℃左右, 低于传统认为的使珊瑚“致命”的温度(13℃), 日最低气温则低达6.6℃. 该海域的石珊瑚群落生态调查显示: (1) 近25年来大亚湾石珊瑚覆盖度从76.6%下降到15.3%, 退化达80%; (2) 石珊瑚群落优势种由霜鹿角珊瑚变成秘密角蜂巢珊瑚; (3) 2008年低温事件对本区石珊瑚群落没有造成明显影响, 活珊瑚覆盖度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总体结果显示, 相对高纬度的大亚湾海区的珊瑚种类已经总体上适应了极端低温的环境, 具有进一步发育的潜力, 可望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成为石珊瑚物种的避难所.  相似文献   

20.
《大自然探索》2010,(1):6-6
<正>一项新研究发现,受伤的珊瑚会生发出五彩缤纷的"疤"来帮助自己痊愈。当珊瑚断裂或受伤后,会释放一些被称为"自由基"的强力分子来闭合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