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李保平  谢庆豪 《甘肃科技》2014,(11):36-37,81
三个包铜矿位于内蒙古大兴安岭褶皱系、天山褶皱系等几大构造体系交汇处的中朝准地台一侧阿拉善台隆西端。通过对矿区地质特征分析,得出三个包铜矿属断裂破碎带控制的中温热液蚀变型铜矿床。该矿床受控于特定的地质背景,产于特定的岩性层位和断裂构造,并与岩浆活动,热液蚀变及脉体活动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祁连山阴凹槽塞浦路斯型铜矿物探找矿标志,在该地区通过开展高精度磁测和激电剖面测量工作,对该地区火山岩、变质岩和沉积岩的磁性特征及矿化蚀变带中的电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阴凹槽地区塞浦路斯型铜矿磁异常特征呈现为弱负磁异常,激电异常特征呈现为"低阻高极化"异常。根据磁异常、激电异常结合蚀变带特征,在阴凹槽地区圈定了两处塞浦路斯型铜矿成矿有利区。  相似文献   

3.
河北涞源支家庄铁矿的蚀变矿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详细野外调查和室内鉴定分析,研究了支家庄铁矿的蚀变矿化特征,推测了热液性质及其演化。该矽卡岩型铁矿与黑云母花岗岩和高于庄白云岩有关。外矽卡岩带规模较大,内矽卡岩带规模较小。接触变质之后,蚀变矿化经过了透辉石-石榴石、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碳酸盐四个阶段。磁铁矿主要在金属氧化物阶段大量沉淀于外矽卡岩带中,稍后有弱硼镁铁矿化。矽卡岩和矿化从岩体到围岩总体上有分带现象。热液主要为岩浆来源,随时间演化和远离岩体,天水混入程度增加。根据流体包裹体测温数据和化学成分推测了热液温度、压力、盐度、氧逸度、pH值等物理化学条件。  相似文献   

4.
樊新祥 《甘肃科技》2010,26(16):63-67
窑洞早铜矿地处塔里木板块,北山古生代褶皱带,公婆泉加里东褶皱带。铜矿化赋存于敦煌岩群中发育的北东向断裂及其形成的断层蚀变带中,铜矿体形态呈透镜状、脉状,为中高温热液型铜矿床。该铜矿的发现对于甘肃北山地区铜矿的找矿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钟婷  王苏 《科技信息》2013,(9):436-437
斑岩型铜矿有其独特的蚀变和分带,由于蚀变围岩常比矿体大,并较易寻找和圈定,且斑岩铜矿的一定蚀变组合与矿化类型有密切的关系,故围岩蚀变长期以来都是一种直接的找矿标志。通过云南中甸地区2个斑岩铜矿围岩蚀变特征的对比分析,本文总结出斑岩铜矿床的围岩蚀变特征及其在找矿中的指示作用。研究表明,绢英岩化或钾硅化为高温蚀变带,是直接找矿标志,青磐岩化为低温蚀变带,是间接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6.
山西省中条山区是我国重要铜矿区之一,矿床类型多,成因复杂。但与变基性岩有关的铜矿床,是在中条山西南段发现的一种铜矿类型,其是在原始基性岩浆侵入或喷发作用形成的矿源基底和矿化体基础上,经过区域变质和后期岩浆热液等综合作用下改造加富形成。其成因属于与变基性岩有关的变质—热液矿床。探讨了中条山西南段与变基性岩有关的铜矿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内蒙古东珺铅锌银矿床围岩蚀变类型与蚀变分带地球化学特征,将近矿、远矿蚀变围岩与紫红色安山岩进行对比,以Al_2O_3为惰性组分,利用标准化Isocon图解法对围岩蚀变过程中物质组分带入、带出进行质量平衡计算;分析微量元素的迁移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蚀变的空间位置关系自内向外可以划分为3个蚀变带即钾硅化-绢云母化带、绢英岩化带、青磐岩化带,其中与矿床成矿关系最为密切的是绢英岩化带;岩浆热液沿裂隙侵位交代围岩,近矿蚀变围岩中各组分质量变化都非常明显,Mg O,P2O5,TFe2O3,Ca O和Na2O组分都在蚀变时随热液大量迁出,而SiO_2和K2O则在热液对围岩进行交代过程中保留下来;近矿蚀变围岩多发生硅化、钾化、绢云母化、黑云母化蚀变;近矿蚀变围岩中明显减少的组分TFe2O3,Mg O和P2O5在远矿蚀变围岩中都略有增加,Ca O质量分数显著上升,SiO_2质量分数减少;远矿蚀变多发生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近矿蚀变围岩轻重稀土分馏最强,远矿蚀变围岩轻重稀土分馏减弱;近矿蚀变围岩主要富集U和Th等高场强元素,多强烈亏损Ba和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其中La,Ce,Sr,Nd,Zr,Sm和Y元素从近矿围岩中组分流失而在远矿围岩处相对富集,具备火山—次火山热液矿床地球化学与围岩蚀变特征。  相似文献   

8.
长江中下游中三迭统层状—层控型铁矿床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中下游中三迭统层状—层控型铁矿床,曾被传统地视为典型的接触交代型矿床。笔者研究结果表明,此类铁矿床应是中三迭统富铁沉积物经热液改造迭加的产物,并按其赋矿层位和铁的沉积相,可划分为若干亚类。中三迭统地层对本类型铁矿的形成起着以下主要作用周冲村组和黄马青组一段地层同生沉积的富铁碳酸盐及铁的氧化物,为矿床提供了重要数量的铁质,同时起着矿胚层和矿源层的作用;矿胚层可以成为晶茅层,因而最容易接受热液迭加;上述地层中的石灰岩和白云岩为铁质的活化转移提供了交代沉淀的有利岩性;周冲村组膏盐层的塑性形变作用既控制了闪长岩类的顺层侵位或底辟侵位,并为后期热液提供了促使铣质活化转移的Na、Cl、Co等矿化剂。本类型矿床的矿体附近均发育有热液迭加造成的强烈碳酸盐化蚀变带,它是较钠长石化更为近矿的一种找矿标志。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闪长岩中铁是在含有相当数量的CO的富钠溶液作用下活化转移的,并在碳酸盐化过程中沉淀;钠长石化与铁的萃取有关,而碳酸盐化则与铁的沉淀有关。铁在热液中可能呈羰基络合物Na_2Fe(CO)_4等形式迁移。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青海省泽库县夺确壳金矿床地质特征。矿区共发现独立矿床(点)6个,构造破碎蚀变带9条,圈定大小金矿体(脉)50多条。成矿期为印支期。矿床成因类型为中低温热液型,工业类型属构造蚀变岩型矿床。主要找矿方向为夺确壳4Au2异常区和外围8Au3异常区及深部。  相似文献   

10.
高地银多金属矿位于突泉-林西华力西、燕山期铁(锡)、铜、铅、锌、银、铌(钽)成矿带内。矿区圈定了1∶5万水系沉积物综合异常2处和地面磁测异常1处。经异常查证,化探异常重现性较好,视极化率异常与化探异常吻合。异常区已发现10条矿化蚀变带,均受断裂构造控制;并具有较好的银矿化显示。矿区具备良好的成矿物质来源和活化、迁移、富集条件,岩浆热液型银多金属矿的找矿前景较好,应重点关注与近南北向断裂及岩浆热液有关的银多金属矿床的找矿工作。  相似文献   

11.
通过几年的野外勘查工作,大水沟矿区在找矿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矿区内圈定了2处水系沉积物综合异常,通过异常查证,目前发现了3条矿化蚀变带,圈出金矿体5条、铜矿体1条、钼矿化体1条、铅锌银矿化脉1条。其中金矿体主要赋存于蚀变的碎裂岩中,对发现的矿体沿走向进行了槽探揭露、钻探深部验证控制,矿体沿走向、倾向具一定延伸,深部品位变富,与邻近五龙沟金矿田具有相似的成矿地质背景及成矿规律,说明该矿区具有较大的找矿空间。  相似文献   

12.
张凤巍 《甘肃科技》2021,37(20):45-48
八卦庙金矿床位于西秦岭凤太矿田内,是一特大型低品位热液变质矿床,金矿体受北西向F13大断裂下盘的韧性剪切带控制,剪切带内次级小断裂、节理、揉皱构造密集发育,热液活动强烈,赋矿岩层为上泥盆统星红铺组,矿体赋存在斑点状铁白云质粉砂质千枚岩、硅化千枚岩中,形成构造蚀变岩型、破碎石英脉型两种类型的工业金矿石,矿石品位与石英脉带、次级断裂、节理的发育程度关系密切,与共生金属硫化物含量成正比,与围岩蚀变程度正相关,在八卦庙矿床深部,含矿热液流体、容矿构造等成矿条件不如上部,但石英脉破碎蚀变带型金矿体依然存在,具有一定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波洛尕熊地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成矿规律及矿化蚀变等地质特征,采用1∶1万地质草测、岩石剖面、地化综合手段等有效方法手段对区内水系沉积物异常、矿化有利地段进行查证,寻找矿化有利地段。对地表已发现矿体及矿化有利地段利用物探剖面及槽探工程进行追索控制,了解矿体的规模、产状及品位变化等情况。结果表明:通过岩石剖面在构造蚀变岩中圈定金矿(化)体3条。新发现的3条的金矿体及2条铜矿体均产于岩体内的构造破碎蚀变带中。矿床成因初步认为是构造蚀变岩型。花岗闪长岩中的硅化带和硅铁蚀变带、地表强氧化带、构造的交切及开启和产状变化部位、金的高异常区是该区找矿的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查干热各沟铜矿矿区的矿床成因,预测找矿前景,通过对矿区成矿地质背景、地球化学特征及铜矿体的矿体特征、矿石特征、赋矿层位、空间展布等方面的研究,认为该区铜矿体主要沿华力西期中酸性侵入岩的内外接触带分布,赋存于超基性岩体、火山岩及断层破碎带内的后期硅质脉体中,受超基性岩体、火山岩及断层破碎带控制,超基性岩体中主要形成岩浆熔离贯入型铜矿,细碧岩及附近断层破碎带内主要形成火山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铜矿,其成因类型有岩浆熔离贯入型和火山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根据矿床的控矿因素、找矿标志的分析,该矿区具一定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5.
甘肃竹林坡铜矿位于秦岭褶皱系礼县-柞水冒地槽褶皱带中段东部,秦岭东西向构造带与天水-武都隐伏基底深断裂的交汇复合部位,矿体受北西向冲断层的次级张性断裂或裂隙的控制,赋矿岩石为碎裂石英脉。矿化蚀变主要为黄铁矿化、黄铜矿化、硅化、孔雀石化、褐铁矿化、碎裂岩化等。地球化学具Cu-Ag-Pb元素组合异常特征,对铜矿勘查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通过对区域地质构造和矿区铜矿化特征研究认为,矿化成因为构造控制的中低温热液石英脉型铜矿,构造碎带和石英脉的广泛发育,说明了竹林坡铜矿具有一定的找矿潜力,提出了本地区该类型铜矿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6.
清泉沟铜多金属矿区内矿化带发育,铜矿体均赋存与矿化带中并受其控制,矿化蚀变带、矿(化)体分布在中元古代小庙组地层与二叠纪花岗闪长岩接触部位,受断裂构造和岩体控制,矿化类型为热液型,分矽卡岩型和构造热液沿裂隙充填型两种。由此可见,该矿床的形成从区域成矿条件及控矿地质因素等方面与构造条件、岩浆岩条件及围岩地层中有利岩性组合条件密切相关,并控制着矿床形成的矿化作用。同时指出了地层岩性、断裂构造、地球物理特征等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7.
准噶尔北缘典型金矿床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准噶尔北缘存在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韧性剪切带蚀变糜棱岩型金矿床及浅成岩-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等主要矿化类型.通过分析比较这些主要矿化类型金矿的REE资料,建立了各典型金矿床的REE配分模式,探讨了各矿化类型金矿床之间的REE地球化学行为差异及其与成矿的关系.结果表明,就成矿作用而言,浅成岩-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比较简单,韧性剪切带蚀变糜棱岩型金矿床较复杂,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最复杂.  相似文献   

18.
对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控矿因素、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异常特征、找矿模式进行了归纳总结。研究区金矿床受控于微板块缝合带陆坡海沟沉积环境下的石炭纪大哈拉军山组的一套火山岩建造,矿体呈透镜状,倾向均呈舒缓波状,矿石结构主要为碎裂结构。矿化体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成矿岩以构造蚀变岩为主,认为矿床工业类型为构造蚀变岩型,成因类型为中低温热液型。  相似文献   

19.
东昆仑华力西-印支期中酸性岩浆岩相关的斑岩型铜矿研究取得许多重大突破,注斯楞地区发育印支期斑状-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且斑岩型矿化蚀变发育。该区中高温元素异常组合发育且与物探异常、构造和蚀变矿化岩体套合好,Cu、Sn和W元素丰度值高,具有典型的中高温热液作用下的斑岩成矿地质特征。区内矿化蚀变等特征与区域卡而却卡铜(钼)矿和乌兰乌珠尔铜(锡)矿地质特征相似;且岩体蚀变带及韧性剪切带内有数个铜、钨矿化点的发现。综合分析认为,注斯楞地区具斑岩型铜(钨)矿找矿的巨大前景。  相似文献   

20.
弓长岭铁矿二矿区是鞍本地区目前最大的富铁矿床。对于该矿前人做过许多工作,但对其成因一直争论很大,一种观点认为是原生沉积变质富矿;另一种观点认为是磁鉄石英岩经过后期热液再造而富集的。而热液再造观点中又有混合岩化热液和变质水热液之争。前人工作多为矿床地质工作。本文试从微显元素地球化学角度研究该类型富矿特点并探讨其成因,其指导思想是首先考察未经蚀变和富化的各原始变质岩类的微量元素特征,搞清“背景,”然后对蚀变了的或富化的岩类及矿石进对比,对其中的差异进行分析和研究。并结合地质观察给以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