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唯科学.反科学.伪科学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唯)科学主义(scientism)、反科学(anti-science)和伪科学(pseudoscience)是三个彼此相关的词语,常用做他称,多含贬义,用法宽泛,语意含混。本对此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归纳和梳理。认为:(唯)科学主义是经典科学范式的其它思想化领域和社会实践层面的泛化;反科学思想是对唯科学主义的反思,对于人类的未来有重要意义;反科学行动则是以思想为敌人的政治行为;伪科学包括科学向度的伪科学理论,经济、政治和宗教向度的伪科学活动。  相似文献   

2.
在我们这片神秘的国土上弘扬理性是一项极为神圣而又异常艰难的事业。之所以说它神圣 ,是因为它要唤醒始终埋藏在我们中华民族心灵深处、切实能够引导人们获得伟大知识的人类真正的智慧 ;说它艰难 ,则是由于它一方面要承受中国传统神秘主义文化的疯狂反扑 ,另一方面还要遭受世界范围内非理性主义思潮的不断侵扰 ,腹背受敌 ,步履维艰 !我们同科学领域中形形色色伪科学的斗争尚未结束 ,又不得不继续应对来自人文领域中各种反科学的威胁。自然辩证法本应成为以科学为基础、以理性作为特征的中国现代新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肩负起中国思想启蒙的…  相似文献   

3.
最新统计数字表明,上海高学历群体的科学素养达标率仅为13.4%,比美国1990年同类群体达标率低11.5个百分点.而北京公务员总体科学素养得分刚刚及格,近40%的公务员不知道DNA这个热遍全球的名词最早出自生物领域,近一半人从未上过网,多数人不会操作电脑.与此同时,一些迷信、愚昧活动却日益泛滥,反科学、伪科学活动频频发生,令人触目惊心.  相似文献   

4.
《科学大观园》2009,(15):25-25
看手相、看面相,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敛财活动。因为它们连科学的外衣也没有,所以通常大家也不说它们是“伪科学”,直接斥为“迷信”了事。但是有那么一群科学家,却专门在“手相”、“面相”上面做文章,搞研究,这难道是科学吗?英国广播公司推出了三集系列片《两性的奥秘》,给我们展示了这项研究不为人知的一面。  相似文献   

5.
一、科学主义和反科学主义 "科学和技术:天使抑或魔鬼?"是一个文学化的命题,它切中的是包括科技价值论在内的科技社会学基本内涵,存在于科学与反科学观点两极对立的语境中.我们在命题时把"科学"和"技术"分开来,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就反科学主义思潮所指责而言,技术之罪甚于科学.但我们现在是在研究二者是天使还是魔鬼的问题,"科学"和"技术"内部的五十步与百步之差显得很不重要.这样,我们讨论的问题就是:"科技"--"科学和技术"--而不是"科学"和"技术"--的社会评价问题,亦即科技价值论.  相似文献   

6.
"后真理"是一种"个人信念比科学事实更具说服力"的怪象,"后真理"与SSK的对称性原则联手,就会在"认知平等与民主化科学"的幌子下,让伪科学与政治派别或利益集团之间形成强大的反科学同盟,从内容与体制上诋毁科学。这种诋毁不可能产生真正的认知平等,因为科学的本质是以事实为依据,这是认知平等的先决条件。"后真理"现象反映出在哲学上重审划界问题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相似文献   

7.
论伪科学泛滥的社会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伪科学与中影随形,屡败屡战,有时甚至泛滥成灾这一现象入手,分析了伪科学生产的四种社会基础:即人类对科学的过高期望是伪泛滥的社会需要基础;从众心理是伪科学深处滥的社会心理基础;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是伪科学泛滥的社会制度基础;社会整体科学水平低下是佃科学深处滥的社会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8.
特殊的困难与特殊的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中国,由于社会转型造成的脱序效应,非理性主义的倾向颇有市场。用一种迷信的或实用主义的态度崇拜科学者有之,宣称科学与人文精神对立而非议甚至否定科学亦可成为时髦。在整个20世纪,除了少数例外,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不可谓不重视科学。但在科学之路上之所以差强人意,一是与科学精神相违背,太随心所欲地把科学当作自己的工具了,追求的甚至是反科学的目标;二是没有始终如一地在体制化上下功夫,致力于建立现代化的教育体系、现代化的科研体制、现代化的开发体制,急功近利,南辕北辙,结果无功而返。当有人拿科学当挡剑牌,…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诞生了不少杰出的哲人科学家,像马赫、迪昂、爱因斯坦等等.他们遍历于自然科学的很多领域,研究那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在他们的世界里,科学和哲学得以统一,世界因为他们的思索深入而明朗.他们高举理性之剑,在重重迷雾之中为人类认识的进步开辟了方向.在通往人类理性高峰的路途中,他们是孤独的探索者,在突破传统束缚的战斗中,他们是自由的倡导者.今天我们所享受到的物质和精神的丰富,有很大一部分得益于他们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恩格斯的著作<自然辩证法>是一部非常有历史意义的文献,它使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门类和专业.自然辩证法现在我国的国民教育系列中,是高等院校本科生的选修课,是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必修课.同时我们党还强调,领导干部也应当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把自然辩证法列为广大党政干部尤其是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认真研修的一门重要课程,不仅有助于更加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科学体系,有助于深入理解和自觉贯彻执行党的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而且有助于学会科学思维,掌握科学方法,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管理的现代化,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助于弘扬科学精神,有效地抵制和清除各种反科学和伪科学的东西,净化社会环境,繁荣科学文化,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王信领副教授撰写的<自然辩证法(干部读本)>一书,为广大党政领导干部学习自然辩证法理论,提供了一本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又不乏新意和深刻的好教材.  相似文献   

11.
科学哲学在与反科学的论战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反科学",不同于发生在美国60到70年代的"反科学运动",是以反科学主义面目出现的整体性反科学。这种倾向明显妨碍了我国科学事业的正常发展。科学哲学应该承担起一种科学责任和社会责任,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在当前,科学哲学家可以做三件事:(1)利用科学语言的可定义性进行语词分析;(2)正确阐述实践标准,纠正实践标准的滥用;(3)正确认识和区别与科学对立的存在物。  相似文献   

12.
人类生态学——环境科学研究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科学是人类与环境在长期的斗争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性科学。它不仅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地学等自然科学体系,而且还包含有经济管理、道德风尚与法律等社会因素。从人类影响而改变自然生态过程的意义上说,环境问题与人类的出现几乎是同时存在的.随着环境问题的发生与发展,这种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也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与关注,环境以其固有的成分及其物质流与能量流来  相似文献   

13.
科学既是一种实践活动,也是一支文化力量。反科学传统的不同变种很少反对第一种意义上的科学,他们的矛头主要指向作为文化的科学。理性主义科学哲学实质上采取了一种“科学家的视角”,它不自称为科学实际上却是科学在文化上的同盟。科学知识社会学则采取了一种“旁观者的视角”来审视科学,它自称为科学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实质上属于文化上的反科学阵营。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图论证拉卡托斯对波普尔科学划界的理解是有偏差的,以及他的进步性标准并不能成功地解决科学与伪科学的划界问题。波普尔试图区分的是科学与伪科学。尽管拉卡托斯声称自己也试图解决这一科学划界问题,但是他的论证以及他提出的进步性标准都将历史上那些曾经构成科学的理论(可称为"不再使用的科学"或"过时的科学")与伪科学置于同等地位,这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相似文献   

15.
简岩 《科学大观园》2005,(10):13-14
日前,澳大利亚天体生物学家戴维斯(PaulDavies)在最新一期《新科学家》(NewScientist)杂志上发表了一个惊人观点:外星文明也许早将他们的信息写进了人类的细胞DNA中。这一消息在一些中文报纸与网站刊出,无异于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网民如梦方醒,意识到一些社会现象的原因;也有科学的“忠实卫士”,一概斥之为“典型的伪科学”。科学与其还未能探知的物质世界的较量又在人们的争论中拚搏了一个回合,冲向高潮。  相似文献   

16.
"科学论战"为哪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颇有影响的"索卡尔事件"直接引发的公开"科学论战"(science war)[1],是以科学家为代表的科学阵营和以哲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以及女权主义者和文化理论家为代表的"科学论"(science studies)阵营之间的一场较量,其本质是科学与反科学、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之间的一场大战.  相似文献   

17.
作为区别于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人类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但是在一定的现实阶段,这种能力总是有限的。在我们的认识能力暂时不能及的地方,这无限广阔且极其丰富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过去和未来又是什么样子?于是,在人类的精神世界中,就产生了幻想。在古代,这种幻想表现为神话。现代意义上的科学诞生后,便有了科学幻想和科幻小说。  相似文献   

18.
"科学蕴涵价值"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些极端的科学文化社会研究(CSSS)和后现代主义掀起的反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科学蕴涵价值"的观点,往往容易给支持科学的人们带来这样的忧虑:把科学与价值联系起来,这难道不迎合了反科学主义者将科学妖魔化的目的吗?这难道不意味着科学蜕化为给意识形态和某些特定社会群体服务的工具了吗?这难道不会给公众理解科学的本性带来负面影响吗?面对这些困惑,笔者认为,需要全面而深入地分析科学蕴涵的价值,以求澄清来自反科学主义的各种误解,并揭示科学的价值对人类文明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科学和反科学通常被认为是两种对立的思想。本文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从思想史角度出发考察科学与反科学在科学价值、社会进步和自然秩序三个方面的认知分歧,发现科学与反科学并非简单地对立和排斥,而是在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融背景下的合理制衡。  相似文献   

20.
潜科学是我国学者于1980年代初开创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的诞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潜科学是探索科学认识演进规律的一个崭新的视角,其具体研究价值主要表现在:它是研究科学思想史的一条新路子、开展科学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认识科学发展规律的一个有效途径、指导科学管理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