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隐遁和隐逸:陶渊明归隐的两个阶段石先进归隐是古代文人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但过去的正史野史只记“隐途传”“逸士传”,忽视了归隐有隐通和隐逸之分,似乎把问题简单化了。这既掩盖了事物的真相,又不利于研究的深入。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就以从隐遁...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均以隐逸诗人的身形出现在大家面前,如对其人生经历、写作动机、人格本质等方面作较为深入地考查,我们发现在其隐逸身形的背后,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本文从儒道两派人生观的消涨融合,来探讨"陶渊明们"矛盾心理世界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潍坊学院学报》2017,(5):77-82
在源远流长的隐逸文化中,陶渊明的诗作久享盛誉,陶诗意境之深厚真率,引来无数后代文人追随唱和。这种对陶渊明诗歌追和的现象并不仅限于中国文学,甚至远在海东一隅,我们也可以嗅到浓厚的"和陶"气息。韩国和陶创作始于高丽中后期,至朝鲜朝时期,和陶文学全面盛行开来。对他们而言,陶渊明是一种承载着强烈身份认同感的特殊的文化符号,儒家与道家两种隐逸意识在陶诗中交融汇合,同样也在海东文人吟和的武陵世界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很大一部分诗作都流露出了隐逸思想。这种思想的表达主要借助于两种模式,一是叙述模式,即通过直接的叙述来表达隐逸的思想。二是意象模式,即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意象,融人自己的感情,抒发对隐逸的向往与归隐后的欣喜。二者往往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难以割裂。  相似文献   

5.
崇陶现象是中国古代文学和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它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后世文人对陶渊明不慕名利的高贵人格和归隐田园的隐逸行为的推崇;其次,是对陶渊明平淡自然的田园诗中表现出的归隐之乐和宁静心态的向往和崇敬。崇陶现象的产生及流变,不仅表明了道家隐逸文化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影响之深,而且也是儒道思想互补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是中国文人的集体隐逸精神乌托邦,引发无数文人墨客遐思。从虚构与想象理论诠释《桃花源记》并诗引起的想象混乱,阐明其政治影射和隐逸精神乌托邦建构的用意,对全新理解《桃花源记》并诗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钟嵘《诗品》称陶渊明为“隐逸诗人之宗”。后世文人,在欣赏陶诗平淡诗风的同时,也非常称道陶渊明对山水、田园、躬耕生活的描写。不过,应该看到,陶渊明诗中,有相当部分是通过对平常景物的咏吟,来隐约表达他对晋宋之际政治历史的种种意见,亦有不少诗,直接涉及到当时的政治事变,透露出诗人对晋宋禅代曲折复杂的心态与情感。  相似文献   

8.
在马致远的隐逸散曲中,很大一部分作品是以村居为背景的,其主题大都体现为对隐逸生活的描摹和歌颂,这与陶渊明田园诗在题材内容和思想主旨上具有一致性,可以说是陶诗在马致远笔下的另一种表现。而且,马致远自号“东篱”,并将此号反复写入其曲文,充分表现了他对陶渊明的推崇,以及他效法陶诗,向往“采菊东篱”回归田园的审美追求。但是否马致远的散曲仅是陶诗的散曲化,在审美趣味上并未出现新的内容呢?将陶诗和马致远的田园散曲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他们虽然同是经历了从对现实社会、特别是政治官场的厌弃和疏离,到倾心于自然田园的…  相似文献   

9.
从人类文化思想史的角度看,陶渊明更贴近欧洲浪漫主义本初的精神实质,在同属"自然浪漫主义"这一基础之上,陶渊明与西方世界的许多作家、诗人、学者也就具备了比较研究的可能。本文尝试为陶渊明在世界各地寻求的"盟友"有伊壁鸠鲁、卢梭、爱默生、梭罗、惠特曼、华兹华斯、高更、荣格等。而"结盟"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已经漏洞太多的现代人的价值观念,改善现代人难以为续的生存方式;为了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为了人类社会在地球上的健全发展。  相似文献   

10.
张中在《南京师院学报》一九八二年第三期中发表文章,介绍陶渊明对外国文学的影响和在国外受到的评价。 在朝鲜,陶渊明作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对朝鲜文学产生过深刻影响。朝鲜金罗南道南端的智异山青鹤洞,被朝鲜文士比做中国武陵桃花源。陶渊明的诗文典故广被引用。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被钟嵘尊奉为“一代隐逸诗人之宗”,在其田园诗文中,淋漓尽致的表现出了他对自然美的追求。陶渊明田园诗文中对自然美的追求表现为外在自然、内在自然与内外相合三个层面。外在自然美的追求即其挂冠归隐,寄情田园之乐;内在自然美的追求则是返归真我追求任真之趣、既而物我相忘,达到天人合一的真淳境界。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之前的中国古典文学中,"菊花"仅仅是一个一般的文学意象。到了陶渊明这里,"菊"成了一个特立的审美意象。之后,"菊花"逐步形成了习用的文学意象。在中国古典文学之"菊花"意象的建构过程中,陶渊明至少在如下几个方面起了重大作用:一是"菊"的南方诗学意象建构;二是"菊"的田园旨趣美学建构;三是"菊"的隐逸象征系统建构;四是"菊"的重阳话语建构。陶渊明与菊意象形成了一种符号化和被符号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晋宋时代的陶渊明(365—427年)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自陶老诗人受到诗坛重视起,许多评论家评其诗歌,尤其是对他出仕与归隐的评价,便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钟嵘甚至以此把陶渊明目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这实在是一个极复杂的问题。评价古人,必须实事求是,客观而论,才有公允可言。陶渊明的三出三隐究竟说明了什  相似文献   

14.
1925年陈延杰撰成《诗品注》一书,为钟嵘《诗品》的研究拉开了序幕,迄今为止对于《诗品》的研究已有九十余年的历史。在这九十余年的研究历程中,《诗品》对于陶渊明的品第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钟嵘在《诗品》中以"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将陶渊明置于中品,唐以后,特别是宋、明、清以来的一大批学者为陶渊明叫屈并纷纷著文以批判钟嵘品第之失。在文学研究当中对于陶渊明所持有不同的批评态度,是批评家个人的主见,还是受其背后某种共同的思想观念、审美趣味的左右?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曾燠前后担任两淮盐运使14年,具有较大的政治、经济及文化影响力,但他却"不以奔竞趋走为事",被时人称为"热官冷做"。这种行为与其仕宦心态息息相关,一方面,"热官冷做"促使他不断萌发隐逸之志,在其诗文中屡次体现了对陶渊明的接受。他居仕望隐,仕与隐的矛盾折射了曾燠仕宦过程中内心的某种焦虑;另一方面,曾燠"热官冷做"具有深刻的内涵,他对隐逸的追慕,不仅是士大夫普遍化的一种心理诉求,还包含了他对于官场的深刻认知。他以隐逸诉求来消解官场的喧嚣和浮躁,"冷做"的同时,他建立了个人与官场的一种别样关系。  相似文献   

16.
简论陶渊明田园诗的审美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丰文 《科技信息》2009,(27):I0227-I0227
作为“中国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文风影响深远。揣摩、体会其诗文,给人以无尽的美的享受。其诗文的突出审美特点是“不饰之美”,在此略述之。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隐逸文化的旅游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逸文化沉淀着大量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成为一种具有很高旅游价值的文化旅游资源。充分认识隐逸文化的内涵,发展隐逸文化旅游,有助于进一步开拓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内容、提升旅游品位。发展隐逸文化旅游应突出个性原则、主题原则、文化原则。提出了若干发展隐逸文化旅游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并不是一位传统意义上的隐逸诗人、田园诗人。由于老庄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他既有热切用世之心,又追求人格的独立,这就决定了作为个体的他必然与封建社会当权群体之间产生不可调和的冲突,同时也决定了社会不可能为他提供实现理想、体现自我价值的现实条件。因此,他的归隐,既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同时也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东晋诗人陶渊明历来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以其高洁不阿、任真自得的人格气质与其平淡醇美的诗歌而流芳千古。然而,世人大都只是注重他归隐避世的一面,却往往忽略他在平凡的人世生活中倾注的一腔深情。他热爱现实生活,无论是对自己的朋友、家人还是邻里乡亲,他都是充满温情的,甚至对于大自然,他都在诗中表现出了自己的温柔。本文试图通过渊明的具体诗作来靠近他那颗柔软而活泼的心,展现出在他的静穆超然之外那一份脉脉温情,以期对陶渊明有更加全面更加立体的了解。  相似文献   

20.
《瓦尔登湖》是美国著名作家梭罗的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这部文学作品中非常详细地记录了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居住、生活、思考的整个过程。通过对这部作品的解读,我们对梭罗对世界、自然、生命等多个方面的理解有了一定的了解。本文从批判精神的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深刻剖析,全面展现梭罗的精神世界,对梭罗这部作品的理解向更深的层次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