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中国银行信贷对货币政策的脉冲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大量研究表明银行信贷渠道是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途径,但大多数研究考虑的仅是金融机构贷款这一总量指标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表现,更进一步的研究尚未出现.将中国的贷款总额这一指标根据还款期限分为短期贷款与中长期贷款,分析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冲击下如何进行信贷政策调整,以及这种调整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从而对中国货币政策传导中银行信用渠道的纵深研究进行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2.
杨茗 《科技信息》2007,(22):50-52
本文对近十年的中国资本市场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用国债市场成交额、股市流通股总市值、银行中长期贷款来度量资本市场的规模,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分析资本市场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银行中长期贷款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最大,股市流通股总市值次之,而国债市场的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3.
根据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探讨金融中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然后利用金融和经济发展的相关统计数据,采用线性回归计量分析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金融中介发展对经济增长之间并无明显影响,银行的贷款总额对省域经济增长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向非国有部门的贷款对经济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但总量较小,外国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作用显著。实证结论和理论分析的差异表明我国金融体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描述了我国信贷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通过回归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信贷市场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我国信贷市场规模的扩张和信贷市场深化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存在因果关系;但是全国金融机构贷存比却对经济增长起了消极作用,其中制度的束缚起了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利用2010~2017年中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从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两方面建立空间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信贷供给、科技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中国各省域实体经济增长存在空间相关性和地区异质性;信贷供给和科技创新对本省及周围省份实体经济增长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两者的融合项对实体经济增长没有显著影响;信贷供给和技术创新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因此,应扩大信贷投放规模、加强区域间的信贷自由流动、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和探索信贷供给与企业科技创新的融合方式,从而促进实体经济增长,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利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建立农业信贷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1978—2007年中部六省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农业信贷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大部分省份,农业信贷的投入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但农业信贷的弹性系数普遍偏低,且河南省的弹性系数为负值。这表明中部六省作为农业大省,其农业信贷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不是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7.
利用1990—2010年中部8省(市)的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了我国中部地区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运用极大似然估计方法对我国中部地区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部地区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路径系数均为正值,说明我国中部地区的消费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又以民生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大,因此,要促进经济的发展,就要想办法增加民生消费.同时,作者给出了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一种新尝试.  相似文献   

8.
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将物价稳定在可控水平.通过运用马尔科夫区制转换向量自同归模型对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国货币政策信贷渠道对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信贷渠道对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的影响具有时变效应,并且,该效应与货币政策转向和信贷结构的变化息息相关.当我国货币...  相似文献   

9.
消费信贷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工具之一。但在我国,消费信贷尤其是个人消费信贷与经济增长间的相互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本文以辽宁省2005年至2013年各季度个人消费信贷余额增长额、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额、商品房销售增长额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VAR模型,对辽宁省个人消费信贷与经济增长间相互作用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相应结论。  相似文献   

10.
科技开发贷款是国家信贷计划中用以支持国家科技计划实施,并按商业银行要求管理的专项贷款。是专门用于支持科技成果开发、转化和推广的中长期专项贷款。一、为什么要开办科技开发贷款业务在党中央“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