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錢学森 《科学通报》1959,4(3):86-86
从现在火箭技术的发展进度来看,解决太阳系行星间的星际航行將不是太远的事。有些苏联的科学家認为10年內人就可以到其他行星上去了。但是宇宙太大了,光是能到其他行星上去,并不等于說我們就解决了宇宙航行的問題。从地球到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最近的一顆恆星——“半人馬”座的α星,就有約40万亿公里。如果我们用原子反应堆的原子火箭,每秒噴气速度可以达到8公里,再加上多級火箭設計原理,最大速度就有可能达到每秒40公里。但即使这样,用每秒40公里的速度到离我們最近的一颗恆星去也得一万亿秒,也就是31,700年!自然,一旦到了那颗恆星上去,我們就可以真地看一看宇宙的奇观:半人馬座α星实际上是紧密靠近的三顆恆星,其中一顆比我們的太阳还要大些,其他兩顆是光度較小的黄色以及发紅的星。在天空中有三个不同颜色的太阳,岂非奇  相似文献   

2.
杨克时  秦波 《自然杂志》1997,19(4):238-240
我们在此提出一项行星际的宇宙飞船航行方案,在本方案中宇宙飞船将飞临太阳系九大行星中的最内行星——水星以及最大的小行星——谷神星,用以勘测土星轨道以内至今尚未被勘测过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固态行星表面。我们相信这样的宇宙航行将在我国的技术范围之内,而且它将给我国带来巨大的利益,这种利益将远远超出经济方面的开支。本项宇宙航行方案的优越性在于:所有待勘测目标所需要的仅仅是重量上相对较轻、技术上要求较低的宇宙飞船,飞船上的主要装置只是两架数字式照相机。本项航行的主要科学目标将是:(1)勘测目前为止未被勘测过的大部分的水星表面。(2)勘测太阳系中最大的小行星——谷神星的表面,而至今从未有过针对谷神星的任何航行计划。本项航行的国家目标是:(1)确保我国不失去很可能是人类探索太阳系历史上的最后机遇。(2)确保在太阳系的行星地貌中有大量的国际上认可的我国的(及其他非西方的)名字。(3)使我国跃居从事过行星际航行的国家之列。(4)宇宙飞船所获得的珍贵照片必将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引起各国公众的广泛兴趣,并将大大增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穿越太阳系,飞向星云和星系,寻找恒星诞生的摇篮,观赏恒星死亡时的最后辉煌,造访宇宙黑洞"怪兽",展望宇宙未来命运……"哈勃"所拍摄的绚丽而具动感的画面带领我们探索宇宙深处的秘密.  相似文献   

4.
火箭轨道控制的辉煌成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元九 《科学通报》1960,5(3):69-69
1960年一月二十日及一月三十一日,苏联先后成功地向太平洋发射了两枚强大的多级弹道火箭。火箭最末一极的模型,最高速度是每秒七点二公里,飞到离地面一千二百多公里的高空,而后以高速度穿过大气层,在偏离预定降落点不到两公里的地方安全降落。这一个伟大的成就,它说明了苏联在火箭轨道控制方面,达到了更高的精确度,标志着人类有计划征服宇宙的工作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俄国的伟大学者、苏联首批社会科学院院士康·艾·齐奥尔柯夫斯基是世界公认的垦际航空的首创者,因为他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宇宙航行的运动必须利用喷气的原理,并以图绘示出字宙飞船的形状及其喷气推进力产生的构想;也是他第一次提出了人造地球卫星的问题,并计算出把人造卫星送上宇宙空间必须以每秒8公里的速度,才能抵消地球引力突破大气层。这些构想都是100多年前,即1883年他26岁时在他写的一篇题为《自由空间》(即没有重力的空间)的论文中提出的。在这篇论文中,他根据物理和天体力学的定理,详尽地分析了在没有重力的宇宙空间中所发生的各种现象。这些现象是只有当人到达那里时才有可能观察到的。  相似文献   

6.
估计和展望     
林鸿荪 《科学通报》1960,5(3):71-71
苏联在1960年1月20日和31日两次按照预定的计划,成功地发射了强大多级弹道火箭。这是苏联科学的又一光辉胜利。根据公报,这两次的发射是属于科学试验性质的,目的是为发射重型人造地球卫星和实现太阳系星际航行作好准备。这两次试验的巨大科学成就可以从三方面来加以估计:(一)大型火箭发动机的正常工作;(二)控制系  相似文献   

7.
如果某些或所有的迫使我们考虑平行世界的数学被证明与现实有关,那么,爱因斯坦的著名疑问:"宇宙之所以如此,是否因为不可能存在另一个宇宙"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吗?19世纪晚期,当詹姆斯·C·麦克斯韦(James C.Maxwell)意识到光是一种电磁波时,他的方程显示光的速度应该是大约每秒30万公里。这个值与实  相似文献   

8.
膨胀的宇宙     
远去的星系 如果说太阳系的年龄是50亿岁,那么整个宇宙的年龄又该是多大呢? 从1912年开始的一系列研究工作为回答这一问题打下了基础。那一年,美国天文学家斯莱弗发现,仙女座大星云的光谱线稍稍移向红端。这表明它正在向我们奔来。及至1917年,斯莱弗共研究了15个星系的光谱线,结果发现有13个星系都在离开我们,而且它们退行的速度很快;平均每秒600多千米。  相似文献   

9.
<正>宇宙中存在一种强有力的隐形力量——磁场,它在塑造宇宙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悄无声息地将天体维系在一起;它每时每刻都影响着我们,是地球生命的重要保障。神秘力量:磁场我们已经知道,磁场在地球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地球磁场最大的贡献是形成一道屏障,保护臭氧层免受宇宙中高能粒子的破坏,让我们的地球不会暴露在有害的紫外线之下。除此之外,地球磁场还把宇宙射线集中到地球的南北两个磁极。高速太阳风会以每秒数百千米的速度飞向地球,不断冲击着地球外围环境,当高能粒子流  相似文献   

10.
宇宙气象     
在我们这个时代,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和地球物理火箭,已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获取天气预报所需的气象资料,是人造地球卫星众多任务中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但是,今天实际所需的不只是大气最低层的气象资料,而且还需要大气高层的宇宙气象状况。掌握地球大气层和宇宙气象变化的特点,对于宇航和无线电通讯非常重要。为此,苏联国家水文气象  相似文献   

11.
最近一次哈雷彗星的回归(1986年),对于地球上的观察者来说,并不显得十分壮观.但用另一种方法,即当五只不同的宇宙飞船飞向彗星进行就近的考察时,就显得很有意义了.这五只飞船中,日本空间和宇宙航行科学研究所发射了两枚探测器,即舒塞和萨基加克;苏联空间研究所也发射了两只飞船,即维加1号和维加2号;欧洲空间局发射  相似文献   

12.
木星新卫星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一位学生在工作中发现了木星的又一颗卫星.这是已确认的木星第14颗卫星,它是在“旅行者”2号于1979年7月8日所拍摄的木星环的照片上被发现的,当时该飞行器离木星约为128万公里. 这颗木星新卫星绕木星运行的轨道正好处在木星环的外缘,离木星云层顶约57800公里,轨道面和木星环面重合,绕木星运行的周期为7小时8分钟,轨道运行的线速度达每秒30公里,为太阳系中已知卫星速度之冠. 初步估计它的直径约为20~40公里.由于它的反照率只有大约0.05,故它的表面不可能由冰构成.  相似文献   

13.
在历史上无論任何时候科学都沒有象它在我們的时代,在这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时代起着如此巨大的作用。伟大的列宁早在苏維埃政权的最初年代里就强調指出,只有在最高限度地利用、进一步发展和加深入类所获得和积累起来的一切知識的条件下,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建成。共产党和苏联政府为全面而迅速地发展科学,为实現和实际利用重要的理論研究和新的巨大科学发現做了一切必需做的事情。苏联科学家已經洞察原子和热核反应的秘密,創造了洲际火箭、人造地球卫星和太阳系人造行星。他們以自己的科学成就和发現保証了原子发电站、“列宁”原子破冰船和許許多多共产主义工程的順利建设。  相似文献   

14.
抛锚卫星     
在晴朗的夜晚,当您登上阳台,看看天空,您就可能会看到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犹如一盏小信号灯在纹丝不动的星幕上穿过苍穹。这每一颗闪闪发光的圆柱体可能有数千公斤的质量(包括多翼形的太阳能电池、发送“天线”和天线板)。这些东西全部放置在数百吨重的火箭发射系统上,火箭发射系统发出火柱,在雷鸣声中将卫星送向轨道,直到通过大气层时它们才几乎完全失重。要把卫星发射到轨道上去,必须做大量的工作。然而,人们感到尤为不满的则是:难以达到宇宙中的最理想点。这些最理想点中最有意义的是所谓的地球轨道。它的高度约为三万六千公里,地球轨道面与地球赤道面一致。卫星在这条轨道上绕地球  相似文献   

15.
波江座A是波江星座中的一个小星系团。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安德鲁·古尔德研究了这个星系团,认为它含有大量的暗物质。巨椭圆星系NGC1407是该星系团中最亮的星系,与我们银河系的亮度不相上下。该星系由于宇宙膨胀而引起的离开太阳的退行速度为每秒1766千米。而位于其附近的NGC1400星系的退行速度只有每秒549千米,是前者的1/3。过去认为NGC1400是NGC1407的一个前景星系,但用麻省理工学院约翰·汤里的方法(较近星系看上去  相似文献   

16.
正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有这样一个疑问:我们是茫茫宇宙中仅有的智慧生物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当然首先要知道在宇宙中除了我们的地球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像地球一样适合生物存在(即宜居)的星球。近年来,随着各种探测太阳系外行星的望远镜的升空以及探测技术的进步,对外星行星的探索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本刊特组织了"太阳系外行星探测"专题,分别对寻找太阳系外宜居行星的方法、行星系统形成、研究现状以及未来探测计划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7.
魏鼎文 《科学通报》1977,22(7):291-291
由间接观测和直接的宇宙火箭的探测已经证实,太阳时刻不停地向四周空间喷射出等离子体粒子流,形成太阳风;它在空间有一定的密度分布与速度分布,在地球轨道附近太阳风速度达到每秒500公里的量级,密度大约为10个/厘米~3左右。这个现象,迄今在理论上仍然没有得到圆满的解释。现在比较公认的理论要算Parker的理论,但是他的理论存在根本性的问题。根据太阳风的观测事实,我们应该考虑:这些带电粒子(主要是质子和电子)受着什么力的作用因而能克服巨大的太阳引力而飞向星际空间?把这些粒子加速到每秒几百公里的巨大速度的物理机制是什么?供给粒子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等等,一句话太阳风是怎样形成的?  相似文献   

18.
我们当然可以确信银河系中存在着生命,那就是我们自己。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致力于更多地了解我们最初是如何出现在这颗星球之上,以及我们的生存需要满足哪些条件,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在宇宙的其他角落,这样的条件是否可以复制?我们在宇宙之中是孤独的存在吗?实践显示,当进行这样的探寻时,应将目光放眼整个星系,而非仅仅局限于某些可能适合生命存在的行星,或者只盯着我们自身所在太阳系中的宜居带不放。  相似文献   

19.
1977年美国先后发射了两艘“旅行者”(Voyager)宇宙飞船,它们的任务是对太阳系的主要外行星进行前所来有的最详细的考察。“旅行者”1号于1979年3月与木星系相遇,离开木星表面的最近距离约为280,000公里。在相遇过  相似文献   

20.
漫游太阳系的火箭送回的情报给科学家提供了关于地球早期历史的可靠线索。由于能离开地球,我们在地球研究方面就变得更聪明了。宇航员漫游月球并且带回了岩石,不载人宇宙飞行器在火星登陆,探测器进入金星的稠密大气层,以及对于从峻峭多岩的水星到光环围绕的土星这一颗颗行星进行科学研究和摄影,所有这一切都揭示出迷惑人的甚至希奇古怪的世界,它们犹如科幻小说中的描写一样充满着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