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湖平面变化对扇三角洲发育影响的模拟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水槽试验模拟扇三角洲的形成过程,考察湖平面变化对扇三角洲发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湖平面上升期扇面以片流沉积为主,分流河道不明显;湖平面稳定期扇面分流河道侧向侵蚀作用较强,改道频繁,底砾层在剖面上呈倾斜的月牙状杂乱分布;湖平面下降期扇面分流河道数量少且发育稳定,下切作用明显,剖面上底砾层为平行下凹的月牙形;随着湖平面由上升至稳定再至下降,扇三角洲垂向加积程度减弱、侧向进积程度增强,扇体厚度减薄、范围扩大,扇缘由圆滑弧形变为不规则弧形,扇面粒度分布差异性亦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2.
“水十条”指出要维持河湖基本生态用水需求,重点保障枯水期生态基流. 为了掌握辽河流域片枯水期河流水资源状况,本文利用亚米级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获取了辽河流域片2018年枯水期河流干涸断流位置、干涸长度和干涸比等信息,并从空间分布、河流级别、国考断面、干涸原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辽河流域片枯水期河流干涸断流情况较严重,区域上呈现自东向西逐渐加重的分布特点,中小河流干涸断流问题比较突出,部分国考断面处河流干涸断流;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导致河流干涸断流问题严重. 建议加强水资源调度管理,利用卫星遥感等先进科技手段开展监测监管,保障河流生态流量,维护水生态环境健康.   相似文献   

3.
曲流河废弃河道的废弃类型及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海拉尔河牙克石段的沉积演化特征,从沉积机制上对曲流河废弃河道进行了详细地解剖.河流截弯取直后,主流河道内不同水位与取直坝高度两者间的相互关系决定了废弃河道与主流河道的连通状态、废弃河道接收沉积物质的粒度变化.废弃河道沉积与周围点坝砂体间的岩性、物性差异使其在平面上形成连续封闭的围墙式的遮挡条带,分隔曲流带砂体形成点坝为单元的砂体组合.废弃河道的平面展布发育有2大类4小类型:串沟型、颈切型、决口改道型、串流改道型.在沉积认识的指导下,完成密井网条件下对地下废弃河道的测井、地震识别,并实例刻画了废弃河道的形态,分析了其遮挡效应.  相似文献   

4.
我国境内丝绸之路生态环境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典籍、文献,研究了中国境内丝绸之路沿线生态环境的变迁。认为丝路开通前,各地山地多为茂密森林所覆盖;草原除渭北及陇东黄土高原外,其余地区少有开发;荒漠地区受人类活动影响不大。丝路开通后,山地森林逐渐从东向西减少,到清代末年减少的数量最大,使甘肃中部地区大多变为光山秃岭,相应河西走廊的森林也受到较大破坏,而新疆山地的森林受影响相对要小;陕西和甘肃的草原地带大多垦为农田,水土流失加剧;荒漠由于屯田,使一些绿洲得到发展,可又因为战争和利用水资源不当,造成河流改道或干涸。  相似文献   

5.
历史时期乌兰布和沙漠环境变迁的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应用历史地理学方法,结合现代水文、河流、地貌、沉积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对历史时期乌兰布和沙漠北部环境变迁问题提出以下观点:1)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在先奏为古屠申泽,其湖面远大于西汉至北魏时的屠中泽;2)西汉至北魏时屠中泽向北萎缩,湖面减为原来的44%,西汉所置窳浑,临戎、三封3县即位于河湖之滨的绿洲之上;3)黄河干流中滩~协成段受科里奥利力作用的影响,右岸冲刷较多,是该区黄河多次改道东移的惟一原因.黄河迳流是古屠申泽得以存在的惟一水源,故黄河改道是该湖不断萎缩终于干涸的根本原因;4)屠中泽干涸后湖盆受西北强烈干燥气流及沙漠流沙的侵袭,迅速沙漠化.小片绿洲亦因弃耕、缺乏植物覆盖而沙化、消亡;5)沙漠中湖泊对改善滨湖生态环境的作用显著,但其蒸发渗漏损失水量也十分巨大,对于极为缺水的黄河流域而言,维持湖泊的存在并不一定合算.  相似文献   

6.
太湖流域主要入湖河道污染物通量研究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利用经率定验证的太湖流域平原河网地区河道水量、水质计算模型以及太湖流域废水负荷模型,根据1995年(丰水年)、1988年(平水年)、1971年(枯水年)的水文资料,以及1995年太湖流域各主要河道纳污量资料,计算了各典型年不同季节入太湖河道的入湖水量和水质浓度,由此计算出太湖流域河网区各主要入湖河道污染物入湖量,并结合河网中水的流向,得出入湖河道污染物通量的综合影响结果:直湖港最大,主要输送无锡地区的污染物.  相似文献   

7.
四川洛带气田遂宁组储层有利的沉积微相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由于水下分流河道频繁改道、迁移和废弃,其储层横向变化快,对比难度大,制约了对沉积相带、储层分布等问题的认识。弄清砂体连通性对指导进一步开发有着重要作用。利用地震剖面资料识别的精细砂层组,结合井的测井曲线特征解释,根据井震一致原则,分析描述遂宁组Jsn12组的砂体连通性及展布情况。洛带气田遂宁组Jsn12组有两条明显的水下分流河道,东部为浅湖亚相,其中有席状砂、远砂坝微相,西部为水下分流河道,为河口砂坝、远砂坝微相。  相似文献   

8.
《大自然》1991,(2)
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湾和莱州湾之间,是黄河挟沙(在河流和渤海潮流相互作用下)淤积而成的包括陆上和水下的整个沉积体.这个沉积体的发育成长受特定的沉积机制控制,认识和掌握其发育的条件和特点,对三角洲的定向控制和三角洲地区全面开发和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黄河三角洲的范围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曾多次发生泛滥、决口和改道,其中大规模的游移改道有九次,每次改道都曾在河口地区冲积成规模不等的三角洲.现在的  相似文献   

9.
白洋淀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对雄安新区及周边区域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掌握白洋淀流域地表河流水资源状况,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人工目视解译,分别获取了白洋淀流域河流2018年春季(枯水期)、2018年夏季(丰水期)干涸断流河段的空间位置、干涸长度以及干涸比等信息,并从干涸断流河流的空间分布、季度变化、干涸断流原因等方面进行了...  相似文献   

10.
青土湖湿地在民勤生态体系中占居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对实现县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青土湖湿地生态系统现状的实地调查和现有资料的认真分析,针对河流干涸,生态环境恶化,湿地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下降,湿地整体价值受损的现状,从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出发,提出了青土湖湿地在保护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修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07—2014年环太湖主要入湖河流水量、水质监测资料以及湖区水质监测资料,以CODMn、NH3-N、TP、TN为主要污染指标,阐述入太湖各湖区污染负荷量的时空分配,评估环太湖主要河流入湖污染负荷量对湖区水质时空变化的影响。通过环太湖入湖河流水量分析,考虑污染负荷量的历史长序列变化规律,定量了环太湖入湖河流水量、水质等相关因素对太湖水体污染负荷量贡献率,分析环太湖河流入湖污染负荷量对太湖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近年来对太湖入湖河流的治理成效,说明对入湖河流污染物的控制是缓解和治理太湖污染负荷输入的重要途径,为制定和实施环太湖河流入湖污染负荷限排总量意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岩心的沉积学标志为基础,结合测井相、地震相划分了头台—茂兴地区扶余油层(泉四段)的沉积徽相。主要有三种相类型:湖泊相(包括滨浅亚湖、湖泛平原亚相和浅湖砂坝微相)、三角洲相(主要是三角洲前缘亚相中的河口砂坝、远砂坝和分支河道微相)、河流相(实为三角洲水上平原的分支河流)。该区油层主要富集于浅湖砂坝、河口砂坝和边滩微相的砂岩中。  相似文献   

13.
以位于祁连山西段疏勒河上游流域内不同地点的钻孔及地温测量数据为基础、借助于地温曲线图分析了各钻孔点不同深度处的地温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海拔高度、坡向、坡度是影响疏勒河上游流域多年冻土地温的中观尺度因素,植被、砂层等地表覆盖条件和季节性河流等局地因素对多年冻土地温影响复杂,使得局地尺度上的多年冻土地温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一、太湖流域的自然特点太湖流域是长江水系最下游的一个支流区,流域面积36500平方公里,西部为山丘,北、东、南三边为长江、东海和杭州湾。流域内5/6的面积是平原,湖泊棋布、河道成网,是最典型的网状河流区。流域内水面积达6174平方公里,其中湖泊55个,面积3159平方公里;河道总长度约1.2万公里,面积3015平方公里,河网密度达3~4公里/平方公里。湖泊中以太湖为最大,水面积2338平方公里。面积超过50平方公里的大中型湖泊,还有滆湖、阳澄湖、洮湖和淀山湖。主要河流有:发源于天国山的苕溪、发源于芧山的南溪、河网的主要汇水河道黄浦江,以及连接长江和太湖的江南运河。江南运河长312公里。  相似文献   

15.
知识快餐店     
正热,热,热……又是一个酷暑难耐的夏天。由于长时间的烈日烘烤,加上几乎没有降雨,经常使一些地方遭遇干旱。2008年,美国遭受了罕见的干旱天气。许多河流湖泊水位大跌,比如美国最大的人工湖——米德湖。由于米德湖水位下降,人们发现了埋在湖下的鬼城——圣托马斯镇。2016年,巴拉圭北部经历了近2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数千条饥渴的鳄鱼被迫蜷缩在湖泊和水井中,有的被困在河道里,有的则不幸被晒成"鳄鱼干"。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中下游河道生态需水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黄河流域生态需水的特点,将研究重点放在中下游河道,选择黄河中下游及部分支流的主要控制断面研究黄河流域河道内生态需水。以河流水体存在(不断流或干涸)、水生生物完整性以及河流系统的水沙平衡为保护目标,分别计算河道最小生态流量、适宜生态流量和洪水期生态流量,将不同生态流量耦合时间特征计算了全过程生态需水。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中下游河道适宜生态流量、洪水期生态流量和最小生态流量的相对值分别为18%~29%、156%~187%、9%~15%,对应于汛前期(4-6月)、汛期(7-8月)和汛后枯水期(9-3月)的河道生态需水,据此算得黄河中下游流域年生态需水总量占多年平均径流量的35%~43%。从河流生态需水时间特征出发提出的全过程生态需水计算成果,将为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合理调度和管理,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水是生命之源,水资源是发展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分析研究河流水文特性,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提工作。以我省河西内陆河流域疏勒河水文监测站,1961~2015年共55年实测降水、径流量系列资料,分析研究疏勒河区域水资源变化趋势。疏勒河水资源要素降水、流量呈增加趋势,中下游径流量也呈增加趋势,对疏勒河流域地下水资源补给、水资源开发利用等均较有利。  相似文献   

18.
河道糙率是反映河床表面粗糙程度的重要水力参数,在水利工程中多有应用。河道糙率影响因素复杂,主要受河道河床组成、床面特征、平面形态、水流特征及岸壁特征等河段特征要素控制。本文以山溪性河流祖厉河流域河流为例,通过实测资料分析研究流域河道糙率特性,得出流域内河段糙率与平均水深关系较好。天然河道糙率也有其规律性,流域内不同河流具有不同的河道糙率,即使同一河流的上、中、下游各河段,乃至同一河段的各级水深的糙率也不尽相同。本次分析成果合理,在山溪性河流相应河段糙率的应用中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徐国东  刘桂巍  周震 《科技信息》2011,(33):I0380-I0380,I0378
随着国家对环境越来越重视,对河道治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中实施生态措施逐渐成为水利工程的工作重点。根据泰安市生态河道治理的特点,提出了生态河流治理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以保证生态河流治理工作发挥更大的效益。  相似文献   

20.
河流上修建水库后,由于水库对水流和泥沙的调节作用,使得进入下游的水沙过程发生变化.如洪峰流量减小,流量过程调平,水流含沙量急剧减小等,结果引起河道一系列新的调整变化,对河流的生态环境造成一些影响.以美国格伦峡水库为例,分别从下游水沙变化、下游河道冲刷及河道平面变化等几个方面对建坝给下游河道河流健康的影响进行初步分析.并结合国内外河流健康评价模型,根据格伦峡的实际情况对其对科罗拉多河河流健康的影响进行量化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