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之一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堪称古典命运悲剧的典范。悲剧表现了古希腊人对命运的看法:命运的不可抗拒、命运的不公正,即对命运的无奈与反抗。艺术上也达到相当完美的程度。  相似文献   

2.
文章就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之一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剧中主人公俄狄浦斯命运的独特性与典型性,剧中的特殊矛盾冲突以及该剧带给中国观众的文化震撼等方面,分析了该剧代表的古希腊悲剧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之一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堪称古典命运悲剧的典范,悲剧表现了古希腊人对命运的看法,命运的不可抗拒,命运的不公正,即对命运的无奈与反抗,艺术上也达到相当完善的程度。  相似文献   

4.
《俄狄浦斯王》集中了古希腊神话传说的三大模式:弃婴模式,国王与替罪羊模式,神谕模式,它特殊的谜语式结构与俄狄浦斯坚持查事实真相的精神刚好一致,而俄狄浦斯最后的悲剧却也正是古代希腊命运观中隐含的陷阱及英雄的特殊定位所致,从这个意义讲,俄狄浦斯的悲剧恰恰喻示了所有英雄神话在悲剧时代的破灭。  相似文献   

5.
"命运悲剧"产生于西方奴隶社会并一直浸润于西方文学观念之中。集古希腊文学之大成的荷马史诗取材于希腊神话,其中的《伊利亚特》讲述了历时近十年的特洛伊战争,描绘了形形色色的诸多人物形象。作为这场战争中最主要的英雄人物,阿喀琉斯的复杂性格引人关注。在明知生存与荣誉不可兼得之时,阿喀琉斯毅然赴死。因此,阿喀琉斯的悲剧不仅仅是命运悲剧,更蕴含着性格悲剧的因素,体现出一种凸显人性的新的审美范式,激励着一代代人与命运不断抗争。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通过对比中西方戏剧悲剧《窦娥冤》和《俄狄浦斯王》来透视这两部伟大作品的异同.结果表明,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孕育在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圈里,在这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差异性是显而易见的但也确实存在着相似性,是异中有同,同中存异的这样一个多生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7.
经典悲剧《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著名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整部悲剧振人心魄、发 人深省。它向人们揭示出生命本体的深层内涵:人的悲剧精神是悲剧的灵魂和生命,它是人在追求本质 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中的生生不已的内在意志激情的体现,尽而展开对人性的追问和反思。  相似文献   

8.
从《俄狄浦斯王》看悲剧精神的本质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典悲剧《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著名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整部悲剧振人心魄、发人深省。它向人们揭示出生命本体的深层内涵:人的悲剧精神是悲剧的灵魂和生命,它是人在追求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中的生生不已的内在意志激情的体现,尽而展开对人性的追问和反思。  相似文献   

9.
托马斯.哈代是十九世纪的英国文学巨匠,他的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早已深入人心。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他的代表作《诗学》是西方美学史上第一部最为系统的美学和艺术理论著作。亚氏提出的悲剧理论也一直被用作分析悲剧的理论基础。用该理论分析《苔丝》中女主人公的悲惨命运,以期帮助读者有效地理解苔丝悲剧人生的成因。  相似文献   

10.
中西方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迥异的文化,《赵氏孤儿》和《奥瑞斯提亚》分别是中西方具有代表性的描写血亲复仇的悲剧故事。比较这两个悲剧故事,可以看到它们在情节的表现、人物的刻画以及在丈中所宣扬的精神这三个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导致这些差异性的主要原因是两部作品分别生长在中国伦理型社会和西方宗法型社会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土壤中。通过对这两种社会形态的分析,阐释产生差异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和中国现代悲剧《雷雨》在故事情节的设置、母题的选择等方面都有不少相似之处。本着重于两部作品在主题内容、人物形象方面的比较研究,借以阐述两在审美意识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悲剧的超越     
马恩悲剧观主要体现在对拉萨尔的两封信中,但这并非是瞬间的灵感或顿悟,而是他们长期对历史和文艺思考的硕果。在马恩的早期悲剧观中,曾经徘徊着亚里斯多德和黑格尔的影子,但马恩走出了曾一度笼罩其身的思想阴影,不存偏见地保留了西方悲剧理论的核心特征——冲突的必然性,却赋予了它以全新的意蕴,是对西方传统悲剧理论的全方位超越。  相似文献   

13.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是从悲剧人物自身寻找悲剧产生的原因,这开创了西方悲剧观的一个源头,也和中国悲剧观区分开来。我们清理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不但可以梳理出西方悲剧理论发展的线索和源头,而且可以比较中西悲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英国著名小说家哈代的成熟作品中往往笼罩着一种沉郁的悲剧命运氛围.神秘悲凉的环境渲染有力地衬托了哈代的悲剧故事;他小说中屡见不鲜的巧合事件更写尽了命运对人的播弄.哈代小说极富于戏剧性.在西方悲剧发展史上,他将古希腊“命运悲剧”和莎士比亚式“性格悲剧”精神注入了“威塞克斯小说”之中,别具一格地表现了英国工业革命后,现代文明侵蚀古老淳朴的宗法制乡村的社会悲剧.因此,哈代小说既有对现代文明阴暗面的抨击和莎士比亚式的对人性的深层挖掘,又有一种类同于古希腊悲剧的恢宏博大的宇宙意识,涵括着对人类不幸命运的哲理剖析和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5.
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展现了在极端的情况下,无所不知的"时间"对人的碾压。其悲剧的内涵是展现人们所共享的朴素的伦理正义观。本文不仅揭示了这种正义观来源于俄狄浦斯家族触犯了人类社会文明时期逐渐发展出来的家庭(oikos)伦理禁忌;同时还试图表明悲剧通过对人与神的"时间"彼此对立的智慧性的截取,更加深层地凸显了这一道德隐喻。这是诗人特有的技艺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屈原和司马迁分别是战国末期楚国和西汉武帝时期的文学家。他们身上都弥漫着深沉的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集中体现在他们的悲剧命运和他们对待悲剧命运的态度这两个方面。屈原的悲剧是乱世之悲。司马迁的悲剧是盛世之悲。两人的悲剧实质上都是源于个人人格与黑暗势力的冲突。面对悲剧命运,屈原选择了自沉汨罗,以死“殉道”;司马迁则选择了忍辱著书,用生“矢志”。他们都在“发愤”中发泄了自己的情感,并最终寻求到了各自的解脱。  相似文献   

17.
古希腊文明是整个欧洲文明的源头 ,它歌颂的是个性的解放和张扬 ,它崇拜英雄 ,提倡民主。而中国这个古老的文明大国自古以来就宣扬着“温良恭俭让”的礼教思想。这两种不同的传统思想成为中西方人们的行为准则。在这两种不同文明的熏陶下 ,中西方女性的命运又如何呢 ?她们与不幸的命运的抗争方式又有哪些不同呢 ?笔者通过对《美狄亚》与《窦娥冤》两剧作一比较赏析 ,以期得到一些启示 :女性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  相似文献   

18.
《天龙八部》中的主人公段誉、虚竹以及慕容复、阿朱等都带有程度不同的悲剧性,但他们的故事体现出的还是通俗小说的趣味性、娱乐性,只有萧峰的悲剧是个例外,远远超出其他人物。通过论述萧峰的悲剧既是命运悲剧,又是英雄悲剧和历史悲剧,探讨萧峰悲剧的认识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一悲剧总是有一个悲剧主人公遭难、失败甚至死亡的悲剧性结局。其悲剧性结局的根源何在?这是一个与悲剧美的奥秘紧密相联的问题,因此,在人们不断地探索悲剧美之奥秘的同时,总是避不开这一问题。而由于美学观的差异,答案也不尽相同。古希腊的“命运观”认为,有一种不可理喻的、神秘的命运在支配着芸芸众生的生命运动,甚至就是神也不得不按照  相似文献   

20.
欧元春 《科技信息》2011,(23):204-205
《人性的污点》作为菲利普.罗思的后美国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讲述了一个为追求其美国梦而将自己的黑人身份逾越为白种犹太人,最后却为社会所流放,陷入了身份悖论中的悲剧故事。在小说中,罗思充分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采用多个意象,甚至模仿了古希腊悲剧的结构,表现了身份逾越的悲剧。而隐藏于全文中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以圣经为原型的流放模式,罗思将流放贯穿到主人公科尔曼的族裔身份、社会身份以及心灵深处,突出而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对美国社会的身份观:身份逾越不可能带来美国梦的实现,注定是个悲剧。本文笔者从流放传统入手,结合罗思的创作特点与其历史语境,分析文本,看罗思贯穿在文本中的身份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