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英旺油田长8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岩心分析、压汞试验等方法研究了英旺油田延长组长8储层的非均质特征,认为本区长8储层的层内、层间和平面非均质性及微观非均质性均比较强,其变化规律主要受沉积相带的控制,层内非均质性主要受沉积韵律和层内夹层影响,层间非均质性取决于层间隔层展布和储层性质变化,平面非均质性与砂体形态及接触关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测井分析等对研究区沉积相类型和特征进行分析,采用裘奕楠的储层非均质性划分方案,从层内、层间以及平面3个角度对区内储层非均质性特征进行研究,并探讨沉积相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横山地区长6_1油层亚组沉积相类型以三角洲平原沉积亚相为主,包括分流河道和河道间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总体较强,层内非均质性和平面非均质性长6_1~2小层最强,层间非均质性长6_1~3小层最强。研究认为,研究区储层层内非均质性随单期河道宽度的变化范围的增大而增强,层间非均质性随河道的改道频次增加而增强,而平面非均质性主要随分流河道的叠加宽度的增加和相对厚砂体的连通性变差而增强。该研究结果对区内长6油层组后期的有效开发及石油的稳产增长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濮城油田东区沙二下储层的沉积相、沉积微相和储层物性解释模型为基础 ,从微观、层内、层间、平面非均质四方面建立了储层分布与储层非均质性三维地质模型 ,并对开发生产调整措施的有效实施提出了建议。由于以上四方面的非均质性总体中等偏强 ,沉积微相的垂向分布、平面展布大小及砂体储油物性的平面变化对非均质性的控制极为明显 ,所以对于不同的沉积微相所对应剩余油量情况采用不同开采方式。对于层间非均质性大的层系 ,可采用有效封堵技术 ,或调整注采压力系统。对平面非均质性大的层系 ,在采用周期性注水或转向注水时对砂体的连续性考虑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
针对尕斯油田N21油藏南区储层非均质性严重的特点,从层间、层内及平面非均质性3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层间非均质性相对较弱,层间隔层分布较为稳定,各油组砂层发育情况差别不大.层内非均质性较强,并且与沉积微相密切相关.单砂层垂向上渗透率的变化以正韵律和复合韵律模式为主,局部发育反韵律模式.按照非均质性的强弱,沉积微相依次为: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分流间湾、远砂坝.统计了平面上不同微相砂体的几何形状,并且采用流动单元法综合评价储层的平面展布特征.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直罗油田长8油层组岩心、测井及测试资料统计分析,讨论了研究区长8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本区长8储层的层内、层间、平面非均质性较强,其变化规律主要受沉积相带的控制。层内非均质性主要受沉积韵律,夹层的影响;层间非均质性主要受储层性质和隔层的控制;平面非均质性与砂体的形态和连通性、砂体的接触关系联系紧密。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北部长6段沉积微相环境多变且储层非均质性强,加之两者之间关系复杂,导致储层有利区预测困难的问题,采用岩心观察及薄片鉴定、粒度分析、测井分析等方法对长6段的沉积微相特征进行研究,并利用统计学方法对储层的非均质性特征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从河道期次、单期河道砂体厚度、河道的叠加宽度以及砂体连通性等角度分析了沉积微相与储层非均质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湖泊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为研究区长6段的主要沉积体系类型,沉积微相类型较多,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分流间湾和河口坝;单期河道的砂厚变化范围影响储层层内非均质性的强弱,河道期次与层间非均质性关系密切,而分流河道的叠加宽度以及砂体的连通性主要控制储层平面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7.
储层非均质性是造成储层砂体内部渗透率垂向及平面变化的主要因素。通过对砂岩储层中碎屑颗粒、填隙物含量等演示学特征及成岩作用的分析,利用非均质性计算指标分析吴起地区延长组储层非均质性特征。研究表明吴起地区延长组以发育长石砂岩为主,具有分成熟度高、分选好的特征,成岩作用主要表现为压实和压溶、胶结作用、交代作用和溶蚀作用,从层内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和平面非均质性等非均质性指标分析认为,单砂体粒度特征以正韵律、正韵律叠加和复合韵律较为发育,层理构造的垂向变化引起渗透率的垂向变化,泥质夹层、钙质夹层对油藏进行了分割,储层砂体渗透率值非均质性强的特征明显。储层非均质性差异导致吴起地区延长组砂体在平面上使得渗透率值呈北东-南西向展布,是由于不同沉积环境水动力条件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综合运用岩心分析、测井、生产测试等静态和动态资料,从多层次、多角度逐级揭示了平方王油田沙四中滩坝沉积特点。从层内非均质、层间非均质、平面非均质这三类储层的宏观非均质性入手,探讨了滩坝相低渗透油藏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的地质特征及其对水驱油开发和剩余油形成、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层间非均质和层内非均质主要控制了油层的水淹层厚度及垂向的剩余油分布;平面非均质和层内非均质主要控制了油层的水淹面积和平面剩余油分布。  相似文献   

9.
对临二断块馆三段储层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平面上该河道砂体厚度横向变化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分布相对均质,其分布受沉积微相控制;垂向上,孔隙度高且变化较小,变异系数也较小,渗透率略呈正韵律,渗透率单层突进系数、变异系数、渗透率级差相对较小。心滩坝与河道充填储层非均质性属中等,是油田开发最有利的油层;河道边缘储层非均质性较强,是油田开发中较差的油层。河流相相变快是造成平面非均质性的重要因素;不同沉积方式决定了不同微相的层内非均质性;不同时期发育的河道砂体在较短距离内相互叠置,是造成层间非均质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岩芯、薄片及沉积微相等资料的分析,结合压汞测试结果,重点分析了辽河盆地荣37块气田下第三系沙河街组和东营组砂岩储层的孔隙类型、孔隙结构及其非均质性特征,指出粒间孔及粒间溶蚀扩大孔为主要储集空间;提出9种孔隙结构类型,其中东营组曲流河点坝微相砂体孔隙结构类型良好。对储层进行了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研究,指出天然气储层平面及层内非均质性强,而层间非均质性相对较弱。依据研究结果对今后开发该气田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