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有界"和"无界"的概念在人类的认知中普遍存在,具体表现为"界"与名词和动词均具有跨范畴的对应关系:可数名词和完成性动词都是"有界"的,不可数名词和非完成性动词都是"无界"的。同样,"界"也是形容词的一个基本特征,与可分级性有关。"象似性理论"、"原型范畴理论"和"完型心理学"等有关理论对"界"理论的形成具有基石性的作用。本文主要探讨了"界"理论对词类的分类等语言学问题的解释力,并讨论了"界"理论对二语习得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武振玉 《长春大学学报》2009,19(7):34-36,57
两周金文中的"休"有形容词、动词、名词三种词性。用为形容词时有充当修饰语、单独成句和充当谓语三种句法功能;用为动词时主要表示"赐予"义,可出现于多种句式中;用为名词时表示"恩惠""美德"一类抽象义,是形容词"休"的词性转变。三种用法中,形容词是基本用法,名词和动词为其引申用法。  相似文献   

3.
两周金文中的"休"有形容词、动词、名词三种词性.用为形容词时有充当修饰语、单独成句和充当谓语三种句法功能;用为动词时主要表示"赐予"义,可出现于多种句式中;用为名词时表示"恩惠""美德"一类抽象义,是形容词"体"的词性转变.三种用法中,形容词是基本用法,名词和动词为其引中用法.  相似文献   

4.
《诗经》中的"以"字出现频率很高,有299次。这些"以"字的用法很丰富,就虚实来说,虚词用法居多,实词较少。就其词性来说,有动词、名词、介词、连词、副词、助词等,各种词类内部按语法功能和结构形式的不同又分很多小类。虚词用法中还存在介词向连词过渡的状态。  相似文献   

5.
在详细调查《史记》列传的基础上,对其中的程度补语作了细致分析。"(主语)+动词+程度补语"格式出现频率最高,未出现"动词+程度补语+宾语"格式。充当程度补语的有副词"甚"、"笃"、"极"、"愈",动词"酣",形容词"困",其中,"甚"和"酣"出现频率较高;未出现后代常用的"死"、"透"等词语。现代汉语程度补语格式"动词+得+程度补语"在《史记》列传中未有用例。  相似文献   

6.
英语中动词“be”的用途很广,变化较多,出现频率很高,可以说没有它几乎不能成文。因其活跃程度非其他任何动词所能比拟,故把它称为特殊动词(the peculiar)。除一般常见用法外,本文仅就其部份特殊用法作一简略探讨。 1 作半助动词(Semi-auxiliary)。在“主语+be+to V…”结构中它有情态动词意义,与不定式动词构成谓语,有以  相似文献   

7.
关于动词“do”在疑问句和否定句中的用法,大家都很熟悉。主要是用作助动词以助于另一个实义动词(used as a helping verb with another verb)。如:  相似文献   

8.
对近年来"秀"产生的新用法进行了调查。就"秀"在作动词、名词以及形容词的时候,新产生的用例分别作了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在考察用作动词的"秀"时,运用了配价语法理论。"秀"新产生的用法主要出现在本世纪初,在互联网及现代传媒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可以灵活地出现在多种语言环境中。  相似文献   

9.
传统语法认为,"被"字是汉语中被动构式的主要标志之一,并且只能引领及物动词形成"被+及物动词"结构,这种结构被认为是被动构式的原型范畴的典型成员。但是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的表示被动意义的结构:"被+不及物动词",并且这种结构大有发展迅猛之势.本文主要从句法特征,语义结构以及功能用法三方面对这种新型被动构式进行了认知视野下的分析,并综合说明该结构的出现其实正是人们不断在基于用法的认知基础上对语言的使用做出的不断互动。  相似文献   

10.
《醒世姻缘传》中的介词"从"、"打"、"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穷举的方法考察了《醒世姻缘传》中的介词"从"和"打"以及较为特殊的山东方言介词"齐"。发现三者在用法上有很大程度的相似之处,如都有表示处所的起点的用法;都只用于动词之前等。同时三者又有一些不同,如在使用频率上呈现出较大的差异;"从"的用法比"打"、"齐"要复杂,但跟现代汉语相比尚有一些用法未出现;"打"相对于现代汉语不表示"时间的起点",却有较为特殊的表示"时间终到点"的用法;"齐"没有表示"经由"的用法等。这些都勾画出了这三个介词语法化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目前,汉语动词重叠的有界性和无界性是学者们运用认知语言学研究汉语问题时,存在的众多争论之一。本文首先区分了有界、无界和其他易混淆的概念,其次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动词重叠表达的语法意义着手提出自己的意见,指出并且详细分析了动词重叠属于无界范畴的动因。  相似文献   

12.
韩翠霞 《科技信息》2010,(15):212-212,276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非谓语动词的用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英语学习中的重点、难点。但是,有些介词看上去貌似动词,这使得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将动词及非谓语动词和这些介词混淆,  相似文献   

13.
隐现句是现代汉语中一类很有特点的句子,它以特定的语序"时地词语+动词+实体词"表达某时/某地出现或消失了某物的意义。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运用"参照物先于目的物原则"、"末尾焦点原则"和"动态交际原则"对这一特定的语序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4.
在甲骨卜辞中像"有从雨"之类的表达很多,但人们对这类句子及其语法结构的理解和语法现象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从雨"这类语句的语法结构很容易被认为是"动词作定语",但在这里我们应当给"动词作定语"一个明确的界定:"只有那种动词和它所修饰的名词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那么这一动词和名词所组合的‘V+N’式,其动词才有可能作定语来修饰其中心语。"基于这一界定,我们认为类似"有从雨"的语法结构是:动宾结构或称为述宾结构,宾语是动作的施事。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里"动词+补语‘见’"与"动词+补语‘到’"在语义表达、语体特点等方面有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应该追溯到它们不同的来源和发展过程。从来源看,连动式"动词+到+名词词语"和"动词+见+名词词语"在内部语义关系的差异影响到它们各自的语法化进程。从发展来看,中古时期"运行义动词+到+时间或地点名词"中"到"语法化为介词,但这种结构中的"到"与补语"见"无关。近代汉语时期,在"感觉动词+到+名词(客观上不可到达的物体)"结构中,由于语义关系的改变,"到"意义虚化,逐渐依附于前面的动词,"动词+到"与"动词+见"开始混同,并且进一步扩展到感觉动词之外的其它动词。  相似文献   

16.
以实例说明英语中动词尤其是非谓语动词使用不带"to"的动词不定式的用法,对这种复杂多变的动词的用法进行归纳分析,并对这种语言现象的最新发展趋势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7.
<正> 俄语副动词在句法结构方面的特殊用法,是许多学生在使用时容易出现错误的语法项目之一。常看到学生出现类似这样的语法病句:究其错误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学生对俄语副动词在句法结构方面的特殊用法了解掌握不够全面系统、准确。  相似文献   

18.
罗美君 《长春大学学报》2014,(11):1527-1530
"够呛"作为从方言发展而来的词汇,在语言使用的各种场合都有大量用例。"够呛"由"够"和"呛"的认知语义通过概念整合机制创新发展而来,具有[+否定]、[+超出承受范围]和[+难度大]之义。"够呛"在句中可作形容词、准副词和程度副词。"把(被)+主语+动词+得+够呛"结构的源构式是"动词+得+宾语+补语(够呛)"。"够呛"语义的虚化导致其语法功能变化,"够呛"演化成能凸显事物性状程度深的程度副词。  相似文献   

19.
在山东省潍坊地区的方言中,“着”的用法跟普通话有相同之处,但不同之处更多。特殊用法表现在,“着”可以用在动词后边,表示动作的可能;也可以附加在重叠的单音节动词、形容词、名词后边表示状态等。潍坊方言中“着”的分布很广泛,使用频率也相当高。本文以“着”的句法分布为线索,探讨“着”所出现的语义环境,继而概括“着”的语法意义,并讨论相关现象。  相似文献   

20.
日语授受关系的动词用法很复杂。授受关系动词可以分为用于给与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动词、用于给与第一人称的动词和表示领有、获取的动词三类。在表示给与的对象和物体领有的来源时,尽管用同一动词,但由于人称上的差别,所表达出的意思也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