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福清市区为研究区,对2007年市区商业样点进行筛选、剔除和修正后,采用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市区商业地价空间格局及其成因.结果表明:(1)福清市区商业地价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和分布规律;(2)根据空间自相关系数可将福清市区划分为核心区、过渡区和外围区;核心区内商业地价空间自相关系数介于0.2-0.6,空间相关性较强,该区商业地价普遍较高;过渡区的商业地价空间自相关系数在-0.2~0之间,空间相关性差;外围区商业地价空间自相关系数在0-0.2之间,空间相关性较差,商业地价普遍在1 000元/m2以下;(3)商业地价由核心区向外围区递减,在局部地区发生方向逆转,从核心区到过渡区地价梯度较大,衰减速度较快,从过渡区到外围区地价梯度较小,衰减速度较慢.经济区位、基础设施、交通情况、心理因素和宗地条件等方面的差异是造成商业地价空间不平衡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探讨城镇土地分等的影响因素和技术思路,以成都市一二圈层11个区县为研究样本,以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借助SPSS16.0软件划分等级,并用基准地价、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行验证,最终把11个区县分为2个等别。通过对分等因素的探讨,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城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时空分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哈尔滨市七个监测点全年PM10 浓度数据做了时间、空间上的对比分析,并对春、冬季影响PM10 浓度变化的因素进行了多元线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哈尔滨市PM10 浓度全年超标率达50%,PM10 主要贡献因素是人为活动,采暖期燃煤污染是哈尔滨市PM10 浓度超标的主要原因,交通尘是日变化的主要原因,同时得到了春冬季回归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4.
针对高校公共体育课足球专选班教学中普遍出现的问题,通过对比分析研究,对分组教学法进行了实证分析和较为全面的优缺点分析,提出了足球分组教学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5.
以福清市区为研究区,应用SOM网络建立城镇基准地价评估模型,输入层为店长、店宽、标准进深、层高修正系数、建筑物成新度和年租金等6个指标,选取有代表性的65个商业样点进行网络训练,并将训练结果与租金剥离法的分类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65个商业样点可分为6类,SOM网络分类预期效果很好,其与租金剥离法的吻合率达98.5%,得出应用SOM网络模型划分城镇基准地价级别具有较高实用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郑州某城际铁路工程项目为例,通过对明挖隧道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围护结构水平及沉降变形的分析对比,研究了其主要影响因素变化与围护结构变形的关系,深入探讨了明挖隧道结构施工时基坑围护结构变形特点,对类似明挖法施工的区间及隧道结构变形控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回归方程等数学研究方法,对兰州市2000—2011年的地价与房价进行研究,以证明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正常的房地产市场,短期内房价决定地价,长期内二者相互影响,同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证明兰州市地价仅占到房价的30%以内.  相似文献   

8.
概述了早期现代主义产品形态变化的主要特点,对产品形态从物质基础与审美观念两个层面加以观照,并进行详尽地对比分析。通过这一时期产品形态的对比,试图从社会变革、艺术观念、技术与生产以及理念形态与功能实现的结合点等方面,来阐释早期现代主义这一特定时期产品形态变化的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9.
利用结构分析软件ANSYS,从影响水化热温度应力场的多种因素入手,结合实际测定值进行对比,分析了导热系数、水化影响系数、弹性模量及徐变、地基约束等对水化温升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多因素综合分析,可以更好地掌握水化温升的分布场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对于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的理论研究及温控措施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结合实际工程,就单跨桥梁钢管拱C55膨胀混凝土配合比,利用卵碎石作为粗骨料的优点,通过多因素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了胶凝材料用量变化、砂率、不同外加剂等因素对钢管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其限制膨胀率等各项性能,用图表法形象地对比了主要指标与混凝土相关性能的关系,从而确定了C55钢管微膨胀混凝土的配合比.为进一步完善此类实验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了小城镇土地分等指标体系,提出了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小城镇土地分等方法。在此基础上,以湘乡市13个建制镇为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将湘乡市各建制镇划分为4个等级并确定了等别地价。  相似文献   

12.
资源型城镇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分析--以大庆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方面进行分析,利用了历年大庆市的土地利用数据,结合了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几种模型:(1)土地资源数量变化模型(2)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模型(3)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模型,对大庆市土地动态变化状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县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以福建省长乐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变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它在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以福建省的县级市长乐市为研究对象,探讨县域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和土地利用程度,对1997-2006年长乐市各乡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进行统计、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长乐市近几年耕地面积锐减,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则有大幅度地增加,这说明长乐市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土地利用也存在着不合理利用的问题,就这些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2005年SPOT5遥感影像和1992年1∶10000海伦市土地利用矢量数据为基础,将RS与GIS技术相结合分析了13年来海伦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3年来海伦市的耕地、草地、建设用地和水域都呈增加趋势,分别增加了12763.5 hm2、1517.2 hm2、883.9 hm2、607.7 hm2;而林地和未利用地分别减少了1678.8 hm2、14093.5hm2.本研究通过对海伦市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分析,为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济南耕地变化分析及驱动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济南市各县的统计数据,分析了济南20世纪50年代以来耕地面积的总体变化趋势,并进一步分析了1995—2003年间耕地的变化速度、区域差异和驱动因子、变化速度、区域差异和驱动因子.分析表明:济南的耕地面积呈现波动减少的态势,但人均耕地面积经历了几乎逐年沿直线下降的变化过程;耕地空间变化区域差异较明显;用主成分分析法将影响济南耕地变化的9个因子可归纳为社会压力驱动、经济发展驱动、城市建设驱动3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以河池市金城江区1991,1999,2006年三期TM/E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分析了城镇用地的遥感信息机理,提取了研究区三期土地利用现状图,并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城镇用地扩张的时空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城镇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增长速度不均匀,城镇用地变化区域差异较大,城镇用地在中心城镇高度集聚.旱地、荒草地、独立工矿用地和坑塘水面是城镇用地扩张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空间分析与数理统计方法、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生态贡献率方法对2005—2010年闽清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动态特征和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2005—2010年,闽清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主要表现为林地、水域的减少,耕地、草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增加的趋势.(2)2005—2010年闽清县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0.718 8下降至0.715 7,局部呈现出一种下降的趋势.(3)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呈负向发展,其中林地锐减对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产生的影响最为深刻.  相似文献   

18.
以位于中国东北农牧交错带的吉林省镇赉县作为典型研究区,利用遥感数据,相关专题地图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在GIS的支持下,运用马尔柯夫模型对镇赉县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空间统计分析,探讨了东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生态环境演化的机制,并从景观生态格局、土地荒漠化和水环境等三方面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9.
选取海口市建设用地作为研究对象,基于2010年海口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采用ENVI作为技术手段,运用渐变尺度研究法VCM,然后通过GIS空间分析与SPSS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叠加运算,获取研究区土地变化等级图.结果表明:1)在建成区周围1.5-9km以内的缓冲区,建设用地面积一直在呈下降趋势,在9-12km范围内,出现一个小峰值.可见,海口市建成区周围建设用地空间格局与距离建成区远近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建设用地发展模式呈跳跃式发展.2)在以高速公路中心线为基线的缓冲区范围内,随着高速公路缓冲距离的增加,建设用地面积呈缓慢下降的趋势,可见,高速公路周围建设用地总面积与距离高速公路远近的空间关联性不是很强,并且在4.5km以外,建设用地面积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针对X农场作物效益分析与农地规划问题展开研究,首先将数据按照年份分类,对各个年份的单位面积土地作物毛利和作物产量进行定量分析,通过排行分析模型,运用Matlab矩阵运算与Arcgis栅格运算功能得出各个年份中作物毛利、作物产量比重较大的土地;其次,通过数据透视表和Matlab回归分析,得出作物毛利较大的土地的作物毛利随作物销售单价呈正态分布变化,以确定上述作物毛利、作物产量比重较大的土地的参数变化符合客观规律;最后,运用多目标综合评价模型对每种农作物购买商的销售指标进行分类,同时制定综合评价体系,通过作物效益与土地利用规划方向双向分析,给出基于作物效益的农地利用效度与规划方法,为农场的农地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