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玉堂春》与《春香传》产生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度,但由于中朝两国一脉相承的文化渊源和共同的社会历史状况,使两部小说具有共同的题材模式和基本主题。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既有惊人的相似又有细微的差异,从而体现出共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历史因素对作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赛珍珠的抗战小说《中国天空》被改编成电影时,雷电华电影公司重塑了小说主要人物形象,使他们成功地符合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然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赛珍珠反思战争、渴望和平的初衷。  相似文献   

3.
对于皖籍现代未名社作家台静农早期的两本小说集《地之子》和《建塔者》的研究,以往的研究往往强调二者在题材与风格上的差异性。但事实上《地之子》与《建塔者》共同表现了人间的不幸和凄惨,在人物形象塑造和空间意象的表现上具有相同的凝重悲哀的美学风貌。因此,台静农20世纪20年代的小说创作在诸多差异中也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这使得其小说创作呈现出驳杂丰富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4.
电影《一九四二》对小说《温故一九四二》的改编主要表现在主题阐释更多元化、情节更强调故事感、人物形象更有层次等三个方面。电影与小说相比,风格基调更为丰富厚重,接受性更强,影响更深远;电影通过对小说的改编而挖掘、发挥了文学文本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电影《边走边唱》改编自小说《命若琴弦》,小说和影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但情感却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彰显了各自的不同内涵:小说表现了人类对生存之路的追寻和永远在路上的生存状态,而电影则突出了对极端的理性精神、愚昧的家族制度和盲目的个人崇拜的批判,最终却失去了观众。  相似文献   

6.
笔者所选的是1995年黛米·摩尔主演的影片《红字》,这部影片改编自霍桑的同名小说。小说主要描写严酷的清教政权统治下的北美洲殖民地居民海丝特·白兰与神职人员亚瑟·丁梅斯代尔的爱情悲剧。而电影《红字》中人物的形象和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有很多不同。本文主要探讨反讽手法在电影《红字》中主要人物身上的体现。电影通过对人物反讽式命运的刻画展现了19世纪美国政教合一体制下的社会面貌和人们的生存境遇。  相似文献   

7.
自1992年推出《梦境与杂种》以来,莫言又陆续创作了《丰乳肥臀》(1995年)、《等待摩西》(2018年)两部关涉宗教文化的小说。这三部小说虽依然聚焦于高密东北乡的人事,却因宗教的介入而展现出新的特质。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三部小说受《圣经》影响颇深。读者很容易从莫洛亚先生、马洛亚牧师的异国传教经历,柳摩西的出走和改名换姓,以及上官鲁氏与马秀美的身上看到《圣经》中人物的影子。故事的叙述也遵循着从“神的抛弃”到“人间苦难”再到“基督再临”的U形结构,在对苦难和救赎的描写中传递出别样的人生况味。不过,在这些人身上我们再难看到虔诚的信仰和因信得救的神迹。小说在叙述中表现出莫言对民族身份的思索及对现代人精神状况的隐忧——在滚滚而来的历史大潮中,人们的信仰早已失落,在市场经济和消费主义浪潮的裹挟下,整个社会已然成为东方与西方“杂交”的产物,正如树叶与上官金童无法摆脱的“杂种”身份。  相似文献   

8.
《集结号》的成功上演,对处于困境之中的当代中国电影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的人文关怀与人道主义.对战争状态下人性的思考,对入的生命价值的尊重,在电影主流文化价值与国家意识形态、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以及国际电影主流文化价值与民族本土文化价值的契合,使冯小刚的电影展现了一个全新视景,也是冯小刚对中国电影国际化进程的一次成功探索与尝试,预示了中国电影新的文化诉求,给处于困境中的中国电影的突围之路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通过解读哈萨克族女作家哈依霞的中篇小说《魂在大地》,认为作者借此小说完成了一次文化寻根———寻找哈萨克民族文化旺盛生命力之根,同时具有民族特质之美和悲剧之美的人物形象,为民族文化注入了鲜活的内质。  相似文献   

10.
小说是惜形象反映生活的。艺术对比是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注重艺术对比技法的探索和研究,无论对创作或者是鉴赏艺术美,都是大有裨益的。本文仅浅淡《水浒》的对比技法与艺术美。在探索人物形象塑造时,人们常常引用恩格斯给拉萨尔信中的这句话:“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引文往往就此停住,其实,这句话并没有  相似文献   

11.
端木蕻良的创作参与了凝练民族风格的文学现代化进程。从科尔沁草原的文化养成、个性人物与地方特色以及对待草原的复杂情感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认为端木蕻良的文学创作使草原这一承载着独特地域与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学对象正式进入中国现代文学的关注视野,以一种乡土文学的缩影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率先发声。  相似文献   

12.
核心理念关系着草原文化的内涵与时代价值,是草原文化研究的重心。理清一些基本问题,如“核心理念”的使用、核心理念与基本精神、核心理念的精准内涵、核心理念及其价值研究等,对于深化草原文化的研究,发掘其时代精神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构成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文化区的要素可以概括为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自然地理学上的区域差异是历史文化区域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经济类型和经济成果是构成文化区域特色的各种人文条件的基础。北方草原地区在历史上的经济类型及经济成果,大体可以概括为以游牧为主要经营模式的盲牧业为主。兼有农耕、采集、渔猎等类型的复合性经济类型。多次发生在历史时空中的民族大迁徙和政治统治权力的扩张与更替。推动了北方草原地区地缘政治结构的整合。区域文化的差异性的形成过程是文化区域形成的最显著、最生动的标识。  相似文献   

14.
《啊!拓荒者!》被称作是维拉·凯瑟第一部描写内布拉斯加大草原风貌和拓荒者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的小说.作家通过对拓荒者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的讲述,诠释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刻关系,深入分析作品中对于自然场景和人物形象的细致描写,可以深刻领会到作品中所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智慧.  相似文献   

15.
推进草原文化发展战略研究,是深入发展草原文化的战略选择。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从基础研究做起,防止文化"大跃进";二是解决好草原文化的民族性与蒙古族的关系,防止民族自大倾向;三是文化与经济效益相结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四要继续深化核心理念的探索;五是要借鉴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和方法,来推进草原文化思想研究。  相似文献   

16.
“人类”和“自然”是薇拉.凯瑟内布拉斯加系列拓荒小说的两大重要主题。在内布拉斯加大草原上,凯瑟以深情的笔触营造了一个个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互蕴共荣的生态世界,充分折射出其崇尚自然、关爱人类的现代生态意识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美好情怀。凯瑟的生态思想主要表现在:对自然内在价值的肯定,对人物共融境界的追求,以及对人与人关系谐和的期盼。  相似文献   

17.
张承志走上文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内蒙古大草原。是草原培育了他文学的神韵和个性,他创作的以草原为题材的小说和散文足以证明他是一名出色的草原歌手。其中的散文创作,更是表现出在喧嚣的商业时代张承志对理想、对清洁精神的执着追求和执拗歌唱。  相似文献   

18.
在草原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进行合理的草原旅游发展,有利于把草原利用模式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本文主要从我国草原旅游资源优势的角度出发,对我国发展草原旅游的意义以及草原旅游产品开发类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草原公路路侧景观的变化对驾驶员心率变异性的影响,在草原公路上进行实地行车试验。运用多导生理记录仪MP150实时记录心率参数,采集驾驶员行驶过程中的心电信号;结合生理学和人机工程学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利用心率变异时频域分析方法,对驾驶员在不同路侧景观环境下的心率变异(HRV)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两种景观下,驾驶员的时域指标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在较小范围内平稳波动,其平均值之间无显著差异;在景观Ⅱ中低频与高频比值(LF/HF)变化较大,两种景观下的平均值之间有显著差异;驾驶员在相对单调的路侧景观路段精神负荷较大。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市场经济的金科玉律——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使许多人误认为市场的稳定性也是由供求关系或价格决定。但是利用蛛网模型可得出结论:市场的稳定性取决于人心,即人们对商品的敏感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