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亚东 《科技信息》2010,(36):313-313
鲁迅的社会思想感受太强烈了,使得在那些少而精的景物描写中多带有主观色彩、社会含义和象征性能。景物描写中时时带有先生独特的精神印迹,与其作品所表现出的内涵的深刻性和沉痛的揭示性相映衬,决定了其作品在美学风格中的冷色调,同时,也显示出一种言简意赅的简洁美。不论《在酒楼上》鲜明美丽的景物描写,还是《祝福》和《药》以及用回忆奏响情感旋律的《故乡》和《社戏》,总之,他这种强烈的责任感决定了其作品不可能不结成以理性为坚核的涩果以及美学风格中的冷色调。而毛泽东主席给予的"鲁迅的方向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的评价是不言而喻的了。  相似文献   

2.
鲁迅研究浩如烟海,故曰鲁海,有宏观微观两途,宏观者如王富仁对鲁迅前期小说《呐喊》《彷徨》之研究,撰写的《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洋洋洒洒数十万言;微观研究即《鲁海求索集》,作者数十年致力于鲁迅作品的研究与教学,创见颇多,揭示《狂人日记》系通过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自述来表达反封建的主题,《孔乙己》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而《雪》用对照的手法生动体现了作者对光明和美好事物的追求与神往,对涉及鲁迅诸多作品的人物和事件进行了翔实的求索,体现了独具一格的于细微处求实的精神,为鲁迅研究做出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鲁迅小说之所以感人,主要由于作者掌握"悲哀的推移"的原则,透过巧妙的组织布局,将小人物一生的悲欢集中浓缩于某个事件或某个象征之中,不仅让读者为之动容,更产生深刻的批判力量。细读《明天》和《祝福》这两篇小说可见,鲁迅始终聚焦在小人物莫大的悲哀上,从容而曲折地叙述人物内心在希望与幻灭之间不断起伏交错,悲哀之感推移变化终至于绝望。另外,从《明天》到《祝福》,亦可看出鲁迅小说创作由简趋繁的发展变化,鲁迅在《祝福》中将知识分子与小人物的题材综合组织起来,既刻画小人物的悲哀,也传达知识分子的困惑与无力感,更为全面而复杂地展现社会文化的困境。这变化显示了鲁迅小说从《吶喊》到《彷徨》的转变,呈现出鲁迅思想焦点转移的轨迹。  相似文献   

4.
鲁迅与俄罗斯文学有着密切的精神联系,在开始文学生涯之初,他就注目于俄国文学。他和周作人早期合译的《域外小说集》中,鲁迅译的3篇全是俄国作家的作品,包括迦尔洵的《四日》和安德烈耶夫的《谩》、《默》。而在他一生所有的译著中,苏俄文学的数量又居于首位,诚如作者1932年在《祝中俄文字之交》一文中所说:十五年前,被西欧的所谓文明国人看作半开化的俄国,那文学,在世界文坛上,  相似文献   

5.
鲁迅和契诃夫,同是杰出的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大师。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与国度,但他们的作品却具有相似的魅力,这种魅力不但体现在现实主义精神的紧密联系上,即使在外部,在形式上,我们也可以找到二者相互契合的地方。但是,鲁迅和契诃夫的作品在揭示和抨击社会的深刻性,作品的艺术表现以及作者本人选取小说表现角度的不同对自我形象的体现上,又独具特色,各有千秋。契诃夫的《苦恼》(Misery)与鲁迅的《祝福》(NewYearSacrifice)是两篇较为典型的范例。下文通过这两篇小说的异同比较,力图从中探求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6.
《彷徨》是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写于1924—1925年,收小说十一篇。这是新文化内部发生分化,它的右翼投向敌人以后所写的,因此和《呐喊》的热情反抗有所不同,而更多的是冷静的剖析和刻划,特别是着重考察描写了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弱点。  相似文献   

7.
《朝花夕拾》是鲁迅描写童年生活的散文,共十篇回忆文章,写于1926年2月到11月。从历史背景来看那是在民国以来北洋军阀统治最黑暗的时期。1926年3月18日,发生了段祺瑞政府屠杀爱国学生的惨案;从鲁迅的个人经历看,那是与敌人进行激烈斗争的时刻。1925年  相似文献   

8.
《在酒楼上》作为一篇"同故事叙述"(叙述者与人物存在于同一故事层面的叙述)文本,鲁迅选择了对话的一方"我"作为叙述者,在这些表现为第一人称叙事模式的作品中,叙述者不仅仅是故事的讲述者,还是事件的参与者、经历者,既担当叙述者的诸多功能,还表现出人物角色的功能,因此,叙述者的叙述出于种种原因引起人们对其可靠性进行质疑。在多重关系下,其叙述能否做到完全真实可靠,这个问题引起了叙事学的极大关注。尤其是在目前中学教材"去鲁迅化"的背景下,借助叙事理论展开对经典的重读,以新的视角和方法对《在酒楼上》叙事的可靠性与不可靠性进行具体解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名著《祝福》自从发表以来,特别是选入中学语文作教材之后,研究这篇名著的文章,真是年年皆有,从未间断。而其中不少的论著,都集中于研究《祝福》的记叙手法。他们认定:“鲁迅先生在小说《祝福》里并不把这个结局(指“备受人世种种折磨的祥林嫂,终于在人们的祝福声中默默地结束了悲剧的一生”这件事——笔者注)写在情节发展的结尾处,而是别出心裁地把它安排在小说的开头,从全篇来讲,用的是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的《伤逝》是一篇以婚姻为题材的作品。本文主要从《伤逝》描写的爱情故事本身出发,结合鲁迅的演讲《娜拉走后怎样》,对鲁迅在这部作品中表露的悲剧意识,和由此引发的对人生和爱情悲剧本质的揭示,以及对造成这种悲剧本质的根源进行简要的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付阿循 《龙岩师专学报》2003,21(5):76-77,81
《彷徨》是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写于1924-1925年,收小说十一篇。这是新文化内部发生分化,它的右翼投向敌人以后所写的,因此和《呐喊》的热情反抗有所不同,而更多的是冷静的剖析和刻划,特别是着重考察描写了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弱点。  相似文献   

12.
比较《杀夫》与《猛虎》两部作品,可以发现它们分别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文本,即鲁迅的《祝福》与张爱玲的《金锁记》有着一定程度的戏仿。两部作品有着不同的叙事角度,构置了截然相反的家庭结构模式,而在女性主义批判指向上则是殊途同归。以《杀夫》为代表的一批女性杀夫题材小说有着更为鲜明的男权批判意识,但也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某种"女性主义焦虑症"。《猛虎》则溢出了单一的反男权的文化范畴,上升至对人类普遍生存境遇的透视与关怀,有着更为深邃复杂的人性指向。  相似文献   

13.
这篇《题辞》,全文充满冷酷,严峻而又有着热烈的火一般的激情,是愤激之至的对现实的抗议,它是这一时期鲁迅先生精神苦闷与激越情绪的纪录,是《野草》全书思想内容的凝缩与高度的集中。要是读不懂或读不透这一篇题辞,这就无法理解作者这时的思想情绪,也无法读懂《野草》全书所包含的丰富的思想内容,更无法体会它那隐晦曲折的潜在精神。这是在“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的时候,“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写成的,正如该文篇末所标明的写作年月——“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的实际意义表明,它写成于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二日  相似文献   

14.
摘要:《祝福》是鲁迅先生小说集《彷徨》中的首篇,是其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祥林嫂这一艺术形象,揭示了封建礼教思想束缚下中国传统妇女的悲剧性命运,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的状况以及中国的社会矛盾。《祝福》中倒叙手法的运用、特定环境的描写以及多种人物刻画手法的使用等,凸显了小说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5.
1925年底到1927年初,集中了鲁迅几乎全部牵涉爱情婚姻的作品,而写于此期间的全部六篇小说都在思考至爱者或身份关系上至密者之间的关系形态,这正是鲁迅此期间复杂爱情心态的呈现.《铸剑》写于这一时期的末尾:鲁迅下定爱情决心并付诸实施的时间.通过对鲁迅与许广平书信的考察,认为从眉间尺到宴之熬是鲁迅爱情心路的过程与精神结果,爱情同时促成了鲁迅于此时精神生命大转折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中学语文课文鲁迅作品共有十六篇,其数量位居所有作家之首。因而能否讲好鲁迅作品,事关语文教学质量的优劣。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最早的写于1918年(如《孔乙己》),晚一点的也是1934年(如《拿来主义》),尽管都是现代白话文,但几十年的间隔难免会在作品语言中留下印迹,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文化伟大旗手鲁迅先生与外国文学,尤其是与俄罗期文学有着深厚的千丝万缕的联系。鲁迅先生一生奉行“拿来主义”,吮吸着外国文学的丰富乳汁,开始他的文学创作道路。谈起怎样做起小说来时,他说:“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作品。”大家印象最深,最熟悉的是他的《狂人日记》就是在果戈理的《狂人日记》的影响下写成的。由于这两篇小说的同名,以及形式、内容的相近,因而受到国内众多评论家长期的注视,并且进行了大量的比较研究。鲁迅先生也直言不讳地承认自己直接师法果戈理却又比果戈理“忧愤深广得多,很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慨。当人们的视角纷纷集中于这两篇同名小说的时候,我们是否可将鲁迅的《狂人日记》拿来与另一位  相似文献   

18.
《示众》写于1925年三月,收在鲁迅小说集《彷徨》中。它是鲁迅前期小说《呐喊》与《彷徨》中以写场面为主的仅见的一篇。作品通过“首善之区”一条马路上一个犯人示众的场景,刻划了一群小市民的无聊与麻木,以期“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是这样介绍他自己的创作的:“在这里发表了创作的短篇小说的,是鲁迅。从一九一八年五月起,《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陆续的出现了,算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又因那时的认为‘表现  相似文献   

19.
小说《伤逝》不是鲁迅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却是鲁迅唯一的一篇爱情小说,而中外研究鲁迅者对这篇作品的解读有着明显的差别,甚至可以说是观点对立。夏志清(美国)、竹内好(日本)、李长之(中国)三人对《伤逝》的解读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差异背后有其所代表的文化语境和立场等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鲁迅是现代白话文小说的领军人物,又是语言大师。《祝福》中的语言简洁而丰富,质朴而新颖,生活背景与语景情景的打造充实丰满,对人物的描写细腻生动,恰倒好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