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5 毫秒
1.
庄子的语言在中国哲学上是独具特色的,它具有强烈的文学色彩,而且风格飘逸洒脱、汪洋恣肆,这固然是庄子哲学的外在体现,而这些语言又为庄子哲学找到了最佳的表述方式。庄子哲学与其语言是内在融合的,这是庄子哲学的特有魅力,也因此对于后世的哲学、艺术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庄子的语言及哲学包含3种境界,即寓言之言、道境之言、梦境之言。  相似文献   

2.
目前史学界对怎样评价庄子及其哲学还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本文试图从一个侧面——先秦道家的思想演变来探讨庄子的哲学性质.一、道家思想由老子创始由庄子集大成我们后人要追寻道家思想的开山祖师,历来就有很大的争议.不过,最后还不能不找到老子,肯定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是第一个把“道”作为哲学最高范畴并把“道”看成世界万物的总根源而给以系统的哲学论证.所以在分析道家思想时,就以老子为始点,以庄子为终点,从先秦道家的思想发展中,看清庄子在那时所居的重要地位.道家学说到庄子才集大成,正如儒家学说到荀子才集大成,法家学说到韩非子才集大成一样,乃是战国末期封建政治经济统一趋势在学术思想上的反映.道家从老子到庄子还有其中间环节,根据《庄子·天下》记载,道家内部似乎有宋钘、尹文和田骈、慎到以及环渊、老聃三派之分,而最后才为庄子.庄子俨然以直接继承老聃即他所向往的“古之博大真人”①自命.可见,宋钘、尹文和田骈、慎到两派在思想上是对庄子有影响的.  相似文献   

3.
庄子思想是先秦唯一的系统的哲学思想,但作为一种系统哲学,它在先秦之后就已经终结,而当人们舍弃了庄子哲学中的神秘性和非理性的因素,并将其上升为一种精神、一种情怀后,庄子思想便生机盎然地发展起来。也正因如此,庄子哲学失去了其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的思想与庄子哲学都具有“无家可归”的类同性,且陶渊明引用《庄子》甚多,从而使得进一步考察二者之间的具体联系有了可能。庄子主体观的实质是在传统的身心二元论的基础上加持了其独特的气化观的结果,主体的最终境界呈现为世界意志的“与道为一”之境;陶渊明主体观的内容则是“形影神”,是以庄子哲学的气化论为理论基础,加上自己的认识和对时代的回应而成就的观念,最终境界与庄子的认识如出一辙。从概念使用和结构义理上看,二者之间存在着细密的联系,陶渊明的主体观念是对庄子哲学的某种发展,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澄清陶渊明《形影神》的诗旨内涵。  相似文献   

5.
庄子美学的本质是人生美学,是建立在庄子哲学基础"道"之上的一种指向人生对个体生命进行终极关怀的美学.因此,"道"是其人生美学的基础和核心.以"道"的人生审美精神为轴心,研究、剖析了达"道"者形象的美学象喻.这些形象群诠释着庄子对美的认识和追求.蕴涵着庄子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审美感受.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庄子将自己对审美境界的体认与追求融入到形象体"道"的心灵状态的描绘中.  相似文献   

6.
以史料为根基,史论结合,剖析、总结了庄子哲学由相对性走向相对主义而给后人留下的理论思维的经验教训。从人类认识史的高度作纵向比较研究,肯定了庄子相对主义作为哲学发展的一个环节所具有的重要理论价值,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庄子哲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庄子》中塑造的一系列在黑暗社会环境下乐观生活的畸形人形象的分析,肯定了他们的生活态度。试图通过这些人物来阐发《庄子》重“德”的哲学观点,以及庄子哲学中的隐逸思想。  相似文献   

8.
《庄子·天下》篇是一篇重要的学术论文,代表庄子对当时许多学派的看法。每派都有其认识世界的通孔及独特的表达方式,庄子哲学的通孔是在《天下》篇点明其对真正的"道"的认识,真正的意图是进一步发挥他的(人生)哲学,其实是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9.
逍遥是庄子哲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达到逍遥必定要突破现实时空的束缚,在《庄子》中,庄子构筑了四个逻辑上对立的时空,并通过修辞让逍遥成为统摄一切时空的最高理想。仙境远离于现实,庄子通过蝴蝶梦境与游刃的艺境来弥合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10.
《庄子》并非只有哲学地位和文学影响,它还有民俗学价值.《庄子》对先秦民俗有多层次、多方位的反映,对其当世民俗有着严肃的批判,对理想的民俗社会有着大胆新奇的设想和热烈的追求向往.《庄子》的民俗观有得有失,对我们今天的民俗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设仍然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1.
庄子言意道关系历来多被歧释为“言不尽意”,如果以庄子大道哲学为俯视点,深入庄子傲世却又无奈自慰的心态,挖掘出潜藏于其特定语式中欲吐而未明的“忘意得道”思想,借助对庄子“忘”哲学内涵的正确阐述,则能揭开庄子言意道本质关系实乃言能尽意、忘意得道的本质,对提出庄子文以明道思想也有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命"和"时"是庄子人生哲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客观的;其不同点是"命"是不可认识的,人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而"时"却可以认识,人能够在认识"时"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以适应"时"的需要.认识到此,对人的活动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分析庄子的本体论、时空观、运动观、认识论,论述了庄子哲学思想中存在的唯物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4.
魏晋玄学受庄子哲学思想的影响颇深,而在代表玄学思想的“竹林七贤”中,严格地说,只有稽康以其独到新锐的玄学思想,狂放任诞的知情言行,将人格精神的自然真率坚持到了生命的终点。现结合庄子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由观,对稽康的自由追求作些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东明是庄子故里.通过对“河“、“漆园“、“濮水“、“南华“、“蒙“、“宋“等问题的耙梳考证,以及对东明现存碑刻等实物和庄子嫡系后裔在东明世代居住情况的考察,回答了为什么说“庄子故里在东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沈光文诗歌中的典故来源丰富,经史子集无所不涉。作者善于以典抒怀,以史明志,体现了活用典故、以故为新、如水着盐、浑融无迹等用典技巧。沈光文诗歌通过对典故的娴熟运用,自然贴切而又含蓄蕴藉地表现了明清之际遗民诗人复杂深沉的思想感情,赋予了诗作古雅凝重、沉致深婉的审美风格,也折射了作者崇高峻洁的人格之美。  相似文献   

17.
"三关"说是晚清著名学者、诗人沈曾植的主要诗学观点."三关"说,可以析分为两个层面论说一是诗玄结合、突破诗话的传统,主张通经学、玄学、理学及佛学精华以入诗,拓展诗境;一是因诗见道、提升儒家的传统诗观,基于儒家的人文精神,表达深沉博大的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的生命意识.这两个层面先后相连,使诗成为可通玄亦可见道、具有形上之思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美是沈从文艺术世界的核心,他善于从文学作品的美学特征来探索作家的审美追求。沈从文认为,诗歌艺术的关键在于"文字技术"与"形式韵律",文体成为其审美批评的测度。从而,沈从文文学批评成功地超越"政见""、商业"与"友谊"的羁绊。沈从文审美批评的成因与楚文化的熏染以及他唯美的文艺思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晨报副刊》在中国报纸副刊史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扶植培养了一大批作家,沈从文就是在徐志摩任主编时成长起来的著名作家。梳理沈从文与《晨报副刊》两任主编孙伏园、徐志摩的复杂关系能够使我们对一个作家与一份期刊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20.
沈周虽一生隐居不仕,但在日后却获得"身居林下,名满天下"之赞誉,被称为"邦家之光"。究其因,除了天赋、勤奋等内在方面的因素之外,也与他和名宦们的频繁交往以及后者对他的抬爱推介等外部条件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