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0 毫秒
1.
通过相关理论梳理,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建构,从旅游者视角出发,探讨生活方式与感知价值维度对非遗旅游纪念品购买行为意向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并将非遗保护开发态度引入研究模型,验证其调节中介作用.对500名旅游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生活方式显著正向影响非遗旅游纪念品购买行为意向;生活方式显著正向影响功能价值、情感价值、关系支持价值和教育价值等4个感知价值维度;功能价值、情感价值、关系支持价值和教育价值等4个感知价值维度显著正向影响非遗旅游纪念品购买行为意向,即4个感知价值维度在生活方式与非遗旅游纪念品购买行为意向之间起到中介作用;非遗保护开发态度在功能价值与非遗旅游纪念品购买行为意向、关系支持价值与非遗旅游纪念品购买行为意向之间起到调节作用,且调节了功能价值、关系支持价值在生活方式与非遗旅游纪念品购买行为意向之间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价值评估是非遗项目级别认定和采取相应保护措施的重要环节。由于我国非遗保护工作起步较晚,诸多制度、规范、标准并不完善,各地在非遗项目遴选和申报时缺乏完善的非遗价值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难以有效地保障非遗项目评选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因此,建构一套适宜的"申遗"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贵州省从江县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研究对象,对非遗项目的类别及构成、濒危状况、保护状况等进行调查分析,从非遗的品质评估、价值评估、濒危度评估、保护评估四个维度构建了非遗资源价值评估指标体系,通过评价结论分析各类非遗资源的申遗价值与重要级别,划分出不同性质非遗资源差异化保护的形式,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项目申报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活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文化振兴不可或缺的内生力量.基于安徽省国家级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采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等空间分析方法探究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通过调研利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评价等级.结果表明:(1)安徽省非遗项目涵盖到名录中的全部10种类型,传统技艺类占比最高;(2)安徽省两级非遗项目在空间分布上总体呈现典型的强集聚型分布特征;(3)安徽省国家级与省级非遗在地理空间分布上分别形成了“一核多团”与“一核两带”的分布特征;(4)在安徽省非遗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中,文化地域特色、文化研究价值、资源稀缺与独特性等指标权重排序靠前,是影响安徽省非遗旅游开发价值的重要因素;(5)安徽省非遗综合评价值为2.715 5,旅游开发价值较高,但非遗的社会效应有待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4.
利用2014年和2019年的微博数据,通过词频分析、情感分析和语义网络分析,探析京津冀地区公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感知特征,结果表明:1)公众对非遗文化感知在2014—2019年呈现增强趋势,感知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展,呈现由北京和天津双中心向京津冀全域扩散、由剧场这类单一类型场所向多种文化场所扩散的趋势,非遗文化类别从传统戏剧和曲艺为主向传统舞蹈、传统技艺、民俗、传统美术等多种非遗文化类别扩展;2)公众情感的正负趋向分析可以为非遗文化活动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以人为本的视角,公众情感态度总体是积极正向的,正负情绪趋向主要受非遗项目认知、周边配套设施便利程度、现场体验等方面的影响;3)丰富多样的非遗项目既丰富了非遗文化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京津冀各地之间,特别是北京与津冀之间的交流与空间联系,与地理学上的距离衰减规律不一致,体现了文化联系视角下的京津冀区域关联的差异特点,而非遗文化活动与文保单位或文化遗产地的关联,表明对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意识在增强。  相似文献   

5.
非遗保护与利用是非遗研究的重要课题,涉及我们对非遗的态度,甚至攸关非遗工作的成败。通过对“生态环境”、“价值”剖析进而结合非遗内容对非遗的保护和利用问题进行浅析。非遗生态环境保护与现实经济发展关系在本质上说是非遗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湖北省67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在空间上呈不均匀分布特征,究其成因,是各驱动力的综合影响结果,因此为了探明不同影响因素对湖北省非遗空间分布形成的作用,该文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2大方面,具体分为地形、河流、文化、经济4个子方面对其进行剖析.研究表明:1)地势对非遗的影响作用体现在平原—台地单元的促进作用和山地—丘陵单元的保护作用上,由此导致平原—台地型非遗分布范围广泛、传播距离远,而山地—丘陵型非遗则正好相反;2)湖北省非遗普遍具有亲水性,各类非遗到河流的平均距离均小于10 km.河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影响人类定居地点和出行方式上,由此导致非遗主要分布于河流两岸;3)荆楚文化中的楚国历史文化、清江巴土文化和江城武汉文化对湖北省非遗的产生与分布作用最显著;4)经济集聚效应是影响非遗产生、空间分布、流动传播的重要影响因素,湖北省非遗的集聚中心随着历史上的经济文化中心迁移而迁移.  相似文献   

7.
与以往研究不同,本研究重点关注非遗短视频传播的组态路径问题.研究通过挖掘非遗短视频传播的影响因素,从而明确何种传播路径能够提升这类视频的传播效果.在计划行为理论的指导下,本研究使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揭示了非遗短视频传播的五条路径,并通过对上述路径的分析,发现非遗短视频时长、平台支持、内容规范性等因素成为帮助非遗短视频取得...  相似文献   

8.
新疆作为一带一路的核心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丰富多样,种类繁多.本文对新疆国家级非遗旅游资源种类结构分析、所属民族分析、以及基于Arc GIS空间分析法对非遗分布进行空间分析,包括分别开展点(优秀旅游城市)、线(主要公路、铁路)、点和线综合与140项国家级非遗旅游资源的相交分析.研究表明:1)国家级非遗旅游资源种类以传统音乐、传统技艺、民俗、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为主;2)从非遗项目的所属民族看,以维吾尔族为主,哈萨克族和蒙古族次之,其他少数民族项目较少;3)从空间上分析,非遗与点、线、及点线综合相交所呈现的空间分布特征相似,综合主要集中分布在昌吉市-阜康市-乌鲁木齐市组团区、喀什市相交区、库尔勒市相交区;4)新疆非遗空间的分布特征主要与经济因素、人口分布因素、5A、4A景区分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9.
传统技艺类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不同的主体表述并利用.该文以“传统技艺类非遗铜乐器”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与量性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以河南省许昌市欧营村为例,运用扎根理论对受访者的访谈文本编码分析,构建地方性传统技艺类非遗话语环境体系,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不同样本特征的非遗主体对非遗文化感知的差异特征.研究发现:1) 话语环境的构建过程中不同样本特征的居民,如性别、职业、学历和收入等,对非遗文化的感知与态度差异性较大;2) 话语环境的“支撑条件”有利于筑牢遗产归属,为主体的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支持,包括居民自身对非遗的认知、保护与传承工作态度和地方认同.3) 话语环境的“结果”主要从非遗文化技艺流失原因、发展影响等探讨发展前景,结合支撑条件发现阻碍因素集中于年轻群体意愿、保护意识、技术操作、商业化与创新以及非遗产品或文化宣传等方面.至此提出通过发展旅游促进劳动力回流、学习平台建立身份认同并解决技术问题、品牌文化推出创新和现代营销媒体多渠道开展宣传等有效的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10.
撒拉族非遗文献是承载撒拉族非遗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撒拉族非遗文化传播的重要途经.本文利用超网络理论,根据撒拉族的非遗研究文献,建立了一个能描述撒拉族非遗文化研究者、研究内容、研究领域的多层混合超网络.通过对该超网络的分析,获得了撒拉族非遗文化研究的现状,发现了撒拉族非遗文化传播的中坚力量、热点研究内容、热门研究领域和濒...  相似文献   

11.
安徽是一个非遗传统技艺荟萃的省份,为保护和传承这些非遗传统技艺,安徽省做了大量工作,包括依托非遗场馆进行传播、依托网站进行数字化传播、依托居民社区进行下沉式传播、依托“非遗+旅游”进行融合式传播。短视频的盛行,为非遗传统技艺提供了一种可以被“看见”的守护与传承方式,与安徽省现有的传承和保护方式可以相得益彰。安徽非遗传统技艺短视频传播应坚持多向进路:政府方面,对非遗传统技艺短视频传播进行自上而下的指导和支持;短视频平台方面,全方位、多举措助力非遗技艺短视频传播;非遗传统技艺短视频生产者方面,多点发力、精准施力展现非遗传统技艺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平台为非遗网络营销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该文以38个国家级非遗技艺为研究对象,采用fsQCA方法对影响非遗产品销量的部分因素(网络搜索量、短视频推广、粉丝数量、店铺年份)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短视频推广、粉丝数量与店铺年份对高销量结果有关键性作用,且产生高销量与低销量的两组组态存在非因果对称关系.综合组态分析结果,可从提升产品知名度、加强口碑营销与品牌打造等方面着手,促进互联网时代非遗相关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忻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居民感知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居住地、职业、收入水平的居民对忻州非遗项目的感知度有较大差异,不同的居民了解非遗的途径有所不同,忻州当地居民对非遗的潜在需求很大,大多数居民认为通过发展旅游文化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从旅游利用视角将甘肃非遗资源整合为5种类型,通过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了5类资源时空分布特征,进而探讨了其旅游利用方式.结果表明:1) 甘肃省非遗旅游资源可整合为民间文学类、表演艺术类、工艺美术类、知识实践类和民俗节庆类,5类资源结构差异明显,工艺美术类占比最高.2) 甘肃非遗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由陇海-兰新轴线,历史文化悠久地区和多民族聚居区向周边区域梯级递减的分布特征.3) 时序格局上,四批非遗资源分布特征各不相同,总体上经历了先集中后分散的演变过程,各市州呈现出稳定增长、波动增长和“高开低走”三种类型.4) 旅游发展对非遗资源空间分异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据此从内容和时空格局两个角度提出了非遗资源旅游化利用方式,以期为非遗资源旅游利用研究拓展分析路径.  相似文献   

15.
旅游购物是消费者普遍喜爱的活动,对目的地创收、形象、吸引力等产生深远影响,但 频频发生的旅游购物风险问题已成为各旅游地发展旅游购物的重要阻碍。文章以厦门市为例,进 行了旅游购物风险感知评价与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旅游购物风险感知可以由财务、功能、时间、 心理、身体、社交和服务风险7 个风险感知维度及18 个风险感知指标共同阐释;财务、时间、功能风 险为关键风险感知维度,服务、心理、身体风险为次关键风险感知维度,社交风险为非关键风险感 知维度;旅游购物风险感知指标可划分为7 个高风险感知指标、3 个可控风险感知指标、4 个低风险 感知指标和4 个侥幸风险感知指标;不同性别消费者风险感知评价差异不显著,而不同年龄、受教 育程度、月收入、职业的消费者的相应风险感知评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传承人是我国非遗保护的主体,其能力建设是非遗传承人制度建设核心。我国在20多年的非遗保护中,代表性传承人认定标准与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传承人技能艺能水平、创新能力、传承传播能力等因为政府出台的系列制度化优势不断增强;在传承人能力建设中探索和完善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建立代表性传承群体认定制度和“荣誉”退出制度,为传承人赋权、赋能,推进传承人能力朝着更全面、更系统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全新媒介语境下,借助现代媒介技术的传播优势,对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不仅为非遗保护提供新的传播路径,且大大提高了非遗的普及教育和传播效果。当然,也要正确认识大众媒体对西藏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积极发挥现代传媒的数字技术优势,实现西藏非遗健康有效地传播和承继。  相似文献   

18.
非遗产业中文化资源是基础,创意是核心,科技是动力。目前对非遗保护的力度加大,各地非遗的宣传与以非遗为主题的产品设计、展览活动也在不断开展,为了更好的宣扬、继承非遗文化,大力促进生产性保护措施的顺利实施,非遗文化的产品设计必须找好出路,站稳根基。文章对非遗产品的几种设计表达方式及其与旅游业的关系做分析,试图通过案例分析与理论结合,明确非遗产品设计中的关键性问题,并寻求一条文化产业与现代产品设计相互促进,相互扶持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为促进传统村落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的保护与发展协同,以渼陂村下元宵民俗为实证对象,基于统计分析建立其“非遗—空间”耦合机制假设。以空间句法定量评价“非遗的空间属性”,以实地观察定性归纳“空间的非遗内容”,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验证假设和深入探究“非遗—空间”耦合机制。结果表明:“原生型”非遗与村落空间保护及建设紧密联系,其保护发展规划可在格局不变基础上更新少量节点或建筑,进一步与“原生型”非遗共生;“文旅型”非遗与村落空间保护及建设联系紧密,其旅游规划设计可着重于整合利用非遗资源,空间保存与开发并重,与“文旅型”非遗耦合产生更利于旅游的成效。  相似文献   

20.
我国对非遗的保护与发展经历了渐进性的过程,目前关于非遗生产性保护的争议之一是习惯于将其视为一个确定的对象,这也使得基于非遗"原真性"的一系列政府或企业行为存在一定的偏差性,导致原生地原生传承、原生地次生传承与离散地衍生传承路径下的非遗品牌传播,面临文化流变与文化同质的现实影响.为此,可以从符号经济的角度入手,依托网红经济背景,将非遗传承人这一关键连接点培育成为品牌文化符号,再借由社群经济趋势下的媒介数字化传播,促进传承人个人品牌的分众传播,经由粉丝群体的互动实现品牌社交化传播与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