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大观园》2013,(14):61-61
根据澳大利亚科学家进行的一项新研究,揭开蝾螈断肢再生能力的秘密将最终帮助人类实现肢体再生梦想。研究发现这种两栖动物的免疫系统是再生能力的关键,允许它们重新长出肢体、脊髓、脑组织,甚至于心脏部位。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科学家表示,一种被称之为"巨噬细胞"的免疫细胞对蝾螈的再生能力至关重要,如果这种巨噬细胞被系统性剔除,蝾螈便会失去肢体再生能力,形成疤痕组织。因而它能够帮助科学家控制这种过程,甚至能够将其应用于人类。莫纳什大学的詹姆斯·古德温博士表示这一研究发现让科学家在了解再生所需满足条件方面又往前迈进一步。  相似文献   

2.
正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新发现,一种蛋白质能够帮助被称作"超级细菌"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躲避人体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该发现为未来治疗细菌感染提供了新靶点。"超级细菌"指那些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其中较常见的一种。它们虽然对抗生素有耐药性,但在人体内仍然会受到免疫系统的攻击。不过研究人员发现,有些"超级细菌"还是能躲避免疫系统的攻击,因此治疗它们  相似文献   

3.
<正>多年来,医生一直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和艾滋病患者,但这种疗法有时会产生副作用。而今纽约的一组科学家们正在研究一种辐射疗法。形象地说,这种疗法就像是一种效率更高的智能辐射炸弹,治疗效果也更好。研究人员指出辐射疗法和抗逆反转录病毒疗法"双管齐下"有望最终攻克艾滋病。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对采用抗病毒  相似文献   

4.
<正>大量的动物病毒在人类中导致了毁灭性的疾病。然而,大自然中可能还有更多的"存货"。美国研究人员在一项的研究中估计,仅在哺乳动物中就可能潜伏着超过32万种未知的病毒。如果其中的一种感染给人类,就有可能引发下一场流行病大暴发。科学家估计,大约2/3的新发传染病都起源于野生动物,例如鸟类、蝙蝠、  相似文献   

5.
<正>癌症致命的原因之一是癌细胞能避开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肿瘤也因此得以肆意生长和扩散。为此科学家尝试利用免疫疗法,诱导免疫系统对癌细胞发起进攻并建立持续的免疫抵抗机制,其中哈佛大学维斯生物工程研究所和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的研究者们就展示了一种新的方法。这是一种非手术注射的可编程生物材料,能够在人体内自发地组装成三维结构,对抗甚至帮助预防癌症和类似艾滋病的传染病。研究作者、维斯研究所核心成员、哈佛大学工程与应  相似文献   

6.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过敏反应与免疫学研究中心的科学家表示,他们首次成功培育出能够杀死癌细胞的免疫系统T淋巴细胞。为了培育这种细胞,科学家们首先要对专门杀死癌细胞的T淋巴细胞进行"再编程",使其变成另一种被称之为"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随后发育成功能齐备的T淋巴细胞。由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发育而成的T淋巴细胞,在未来可充当一种潜在的  相似文献   

7.
据报道,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和帝国癌症研究基金组成的科学家小组,发现了一种具有消炎作用的蛋白质,可望用于研究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等慢性炎症的新药物. 这种名为"胸腺素贝塔4亚砜”的蛋白质,可由人体自然产生.科学家们介绍说,该蛋白质的氧化形式,能有效防止人体发炎而形成的肿胀.发炎是人体受感染或受损伤时产生的一种反应,但人体有时在没有明显原因的情况下也会发炎,从而导致损害自己组织的慢性炎症.他们发现的这种蛋白质,能避免人体免疫反应失去控制,并可充当信号,显示人体免疫系统已无法完全保护自身组织免受损伤. 科学家们认为,以这种蛋白质为基础开发新药,将有望成为消炎药物研制的一个新目标,而新药的副作用可能将比常用的类固醇消炎药小得多.  相似文献   

8.
想象一下有种治疗方式,可以构造骨骼,增强免疫系统,降低罹患糖尿病、心脏病还有肾脏疾病、高血压和癌症的风险。一些研究声称,如此惊人的治疗手段已然存在。它就是维生素D,一种肌体经日光照射而产生的营养成分,也存在于鱼类和强化牛奶中。然而,尽管维生素D深具保健潜力,据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2008  相似文献   

9.
晨风 《科学大观园》2014,(23):36-37
<正>科学家们在对土卫六的大气层开展研究时,发现土卫六大气中的有机物分布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这一情况违背此前科学家们的传统认识,引起广泛关注。这项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美国宇航局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的天体化学家马丁·科迪纳(Martin Cordiner)表示:"这是一项出人意  相似文献   

10.
<正>美国科学家的一项新研究称,人工智能(AI)可以通过查看某人的心脏测试结果,预测其一年之内死亡的风险——即便医生认为他们正常。但AI如何拥有这项"特异功能"仍是未解之谜。在此研究中,医疗保健服务提供商盖辛格公司的布兰登·佛恩沃尔特及同事让AI检查了约40万人的177万例心电图(ECG),以预测未来一年内谁的死亡风险更高。为了做到这一点,该团队训练了两种版本的AI:一种AI仅被"喂  相似文献   

11.
张衡 《科学大观园》2014,(19):36-37
<正>科学家们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使近地小行星维持为一个整体的作用力除了引力和摩擦力之外,还有其他的力。例如最令人担忧的1950DA近地小行星,似乎是由大量尘土类物质松散地聚集在一起形成的。这项研究结果为科学家们提供了一项重要参考,那就是未来人类任何旨在偏离小行星撞击轨道的努力都应该避免直接与小行星迎面碰撞。这也就是说,采用某种手段轻轻地引导小行星偏离当前轨道的做法要比直接引爆小行星更加可取。美国田纳西大学行星科学家本?洛兹提斯表示:"你会希望避免与这些小行星直接碰撞。"  相似文献   

12.
德国科学家最近研究证实,长期居住在噪音较大的环境下的人易患高血压。不过相关研究并没有发现噪音环境与高血脂及偏头痛等病症之间有明显关联。据报道,德国环境部委托罗伯特·科赫研究所对柏林地区的1700名居民进行了一项调查,结  相似文献   

13.
<正>关于吸血鬼的恐怖故事已流传数百年。科学家新近的一项研究显示,"吸血的人"并非我们所想的那样"超凡脱俗",很可能与一种基因突变密切相关。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的研究提出确凿证据表明,人们所观察到的人类吸血现象源自一种血液紊乱。尽管红细胞天生性原卟啉病(EPP)非常罕见,但该病症很容易被理解为一种基因突变,它会影响血液中的氧气,使患者对阳光照射产生光敏,就像传说故事中吸血鬼  相似文献   

14.
让失去的肢体再生,目前仍是电影中超级英雄的"专属能力".但据近期《科学进展》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美国科学家用一种混合药物成功让失去腿的青蛙重生新腿,让人们离再生医学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相似文献   

15.
正这是世代代早就熟知的事情,而且最终找到了证据证明这一说法。科学家已经发现,女性的大脑"天生"就能更好地执行多重任务。与之相比,男性大脑更擅长全神贯注于一项复杂任务,无论是看一份地图,还是烹饪一餐美味。在迄今为止最大的一项此类研究中,科研人员扫描了428位男性和521位女性的大脑,年龄在8到22岁之间。科学家们借助  相似文献   

16.
《科学大观园》2014,(13):62-63
<正>海豚海豚可能是"数学天才"。2012年一项研究表明,当海豚捕猎时可能使用复杂的非线性数学原理。科学家使用研究模型发现海豚释放的回波定位脉冲类型,结果证实它们使用非线性数学运算,而不是简单的声纳回波处理方式。事实上海豚并非动物王国中唯一的"数学家"。  相似文献   

17.
<正>自由意志源于脑电背景噪声人类可以不靠因果逻辑运算就能作出决策,尽管有时会决策错误。但自由选择的能力与对错无关,只是自由意志的体现。美国加州大学(UC)戴维斯分校心智与脑中心科学家的一项研究表明,人的自由意志可能来源于脑电背景噪声的随机波动。该中心博士后研究员杰西·柏格森解释说,"我们是如何独立于因果规律的制约而行事的?这表明脑中有一种随意的状态,能显著影响人们的意愿决策。"大脑有一个正常的"背景噪声"水平,是全脑波动的一种脑  相似文献   

18.
近期美国俄勒冈健康科学大学的科学家们成功的从实验室培养的人体胚胎中提取了干细胞。这是一项重要的进展。这一突破将有望让科学家们得以利用干细胞技术治疗一系列的困难疾病,包括阿兹海默症和多发性硬化症。2013年5月15日,该研究小组在美国科学期刊《细胞》网络版上发表文章,宣布已使用"体细胞克隆技术",向女性提供的卵细胞内植入他人皮肤细胞的细胞核,首次成功制作了能够分化成各种组织的胚胎干细胞(ES细胞)。该研究小组的研究人员表示:"比起iPS细胞来,克隆ES细胞也  相似文献   

19.
<正>科学家最新研究显示,人类精子细胞游动时能获得额外的向前动力,这是由于精子细胞尾部的"连通弹簧"。研究人员称,这些"弹簧"传输机械信息至尾部遥远部分,当它蠕动朝向卵子细胞时可帮助它弯曲。多年以前,科学家就知道精子具有一种能够帮助它游动的独特尾部,或者叫  相似文献   

20.
<正>在南极洲工作的科学家们监听到神秘的"歌声",这种被称之为"南极BW29"的声音可能出自一种此前未知的新种鲸鱼之口。科学家们对其进行了分析,发现这种叫声并非来自于已知的突吻鲸种群。这一分析结果让科学家意识到神秘的"歌声"可能由一种新种突吻鲸所唱。尽管利用"歌声"导航的突吻鲸是第二大鲸类家族,但科学家对它们却知之甚少,主要原因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