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当新年的钟声响起,我们跨入新的一年,每个人都会祝愿和希望自己在新的一年里过得更好。为了实现这一愿望,很多人反复定计划,写报告、下决心。尽管计划决心都很重要,但是新的一年过得是否有意义,主要看我们能否用肯定的语气回答下面几个问题:我们会过得快乐吗?我们会成长并有成就感吗?我们能做到让周围的人对我很好吗?  相似文献   

2.
你认为工作中不应该聊天吗?或许,你们在一起吃午饭时闲聊一会儿,会增进你们之间的友谊呢。想一想,这里有一条妙计可让你增长工资,或者让你得到一份更好的工作……想要升职加薪吗?想要知道这一妙计吗?想在工作中得到更多的乐趣吗?心理学家卡罗尔·加拉赫说,现在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后来她为此编写了一本新书,并采访了200多位美国主要企业的妇女。她发现要实现这愿望,只需要一些很普通的妙计。她说每个人自己就可以做到,并且可以使你此时的工作业绩翻番,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都不要紧。  相似文献   

3.
对于口误的意识性探究能帮助我们从言语输出的角度深入认识意识。口误传统上被看成是一种无意识的言语行为。遵循大脑信息并行加工的观点,通过对口误的原因——脑误的分析,加之他人脑电数据的支持,我们将口误分为有意识的口误和无意识的口误。对于有意识的口误,说话人常常自行纠正刚说出的话语;而对于无意识的口误则不会出现这种现象,因为说话人在意识层面丝毫没有察觉自己的言语错误。  相似文献   

4.
脑筋急转弯     
1.一只凶猛的饿猫,看到老鼠,为何拔腿就跑?2.有一样东西,你只能用左手拿它,右手却拿不到,这是什么东西?3.什么人是不用电的?4.有一天坐公共汽车,车内买票人数只有坐车人数的1/3,售票员却对此无动于衷。为什么?5.一个富翁请神童威给他画一幅富贵竹的画。画完后,富翁见一棵富贵竹画在纸边上,只剩半棵,不见另外半棵,于是不满地说:这棵富贵竹不全,那不就是“富贵不全”吗?神童威对此做了一个解释,结果不必改动一笔一画,就使富翁转怒为喜,高高兴兴地接受了这幅画。你能想出神童威的解释吗?1.因为去抓老鼠;2.右手;3.缅甸人;4.只有一个乘客,其余两…  相似文献   

5.
你每天晚上睡得好吗?有些人失眠、有些人做恶梦、有些人则一觉到天亮,什么都不记得。但其实人类的脑袋是极为复杂的东西,在清醒、睡觉和做梦之间,有许多希奇古怿的状态存在。列出其中的五种来,大家看看自己有没有碰过这些状况?  相似文献   

6.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赚钱与花钱中度过的。人从独立生活起,就面临着理财的挑战。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每个人正在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过渡,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一生做财务上的预算和策划。靠自己创造幸福假设你不买漂亮衣服,不下馆子,不旅游,不买房,不看电影,不听音乐,不玩电脑,不交际,不赡养老人,不结婚,不生孩子,当然也不生病,等等,一些生活所必需的东西都作为奢侈品摒弃掉,只有一日三餐,一间小屋,几件为保暖和遮羞的换季衣物,你认为每月400元人民币够不够?从出生到成年这18年中,我们有长辈关照;如果我们幸运地能一直工作到60岁,那么这42…  相似文献   

7.
<正>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健健康康的,你知道春季养生吃什么能够保持健康吗?你知道哪些食物会毁掉你的健康吗?1、寿司不要以为小小的寿司就不含热量,一个简单的寿司卷包含超过500卡的热量。尽量避免选择类似天妇罗、奶油干酪、碎奶酪或辛辣的梅奥酱等。2、蛋白质棒蛋白质棒看似是非常健康的零食替代品,其实它们包含了2倍于一块布朗尼巧克力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3、干果1/2杯干果含有超过100  相似文献   

8.
《科学大观园》2005,(17):51
生活中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情况:到超市买东西,回到家一清点,发现有一些是可有可无的,连自己都不知道为何会买这些小东西;我们本来对某个人没有什么印象,等过了一段时间后却觉得他面目可憎;早晨到了办公室,本来精力充沛,心情愉快,过了一会儿却变得烦得要命.  相似文献   

9.
一、功能主义的基本思想精神状态和过程的本质是什么?它们产生于什么样的媒介中?它们如何与物理世界相联系?我们的意识在与我们的肉身相离后还会继续存在吗?或者,当脑机能丧失后,意识就会消失吗?总之,心灵(the mind)源白于何处?其本质何在?这一系列问题就是近代哲学中著名的“心—身”关系问题,它在当代以“心—脑”关系的形式突现出来。自本世纪五十年代始,由于人工智能的兴起,这一问题便以“计算机能思维吗?”的形式引起了广泛争论。具体地说就是:构造像计算机这样的纯物理系统,使它们具有真正有意识的智能,这是可能的吗?本文的讨论就是在此背景下层开的。  相似文献   

10.
正无论是隐私的危机,还是生活的改善,这都来源于"大数据"这把在人类的生活里越来越重要的双刃剑在这个越来越依赖大数据的世界,"隐私"会成为一个过时的概念吗?每个人的隐私的边界到底在哪里呢?在这个问题上,各国的大公司都有自己的预防策略。  相似文献   

11.
正我们生活在现实和历史双重的巨大差距里,可以说我们都是病人,也可以说我们全体健康,因为我们一直生活在两种极端里。而在日常的生活表象下,这个病了的社会为何会让我们如此焦虑?这40年来中国人的心理变化就像社会的变化那样天翻地覆。当社会面目全非之后,我们还能认识自己吗?我想,没有一个人在心理上是完全健康的,起码不可能一生都健康,心理医生也不会例外。事实上,我们人人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焦虑,  相似文献   

12.
测试导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并且个性的调动对一个人的发展相当重要,如果你善于表现自己,发挥自己独特的一面,也许展现在你面前的将是另一片天地。你的才能、智慧因个性的调动才会有用武之地,这样才能使你的人生更加辉煌。那么你善于调动自己的个性吗?想知道答案,就做下面的测试吧!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德国各地的小学纷纷开展双语,甚至有些学校还进行多语言教学。其实,每个国家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掌握多种语言的全才,但如此之多的语言能装进他们的大脑吗?孩子应不应该尽早学习外语?大脑专家和教育学家就此问题给出明确答案。例如,苏格兰人德里克海宁会说30种语言,10种能达到母语水平的标准发音。他声称用  相似文献   

14.
人的心理像一页书,如果整日都被各种各样的东西塞得满满的,过不了多久,人就会有窒息的感觉,精神上乃至身体上都会产生种种不适。当感觉到自己心理疲惫时,请教医生是必要的,但也可以自己给自己当医生,采取以下几种方法一般会起到开拓心理空间、改善自身状态的作用。静下心来,梳理纷乱的思绪;放弃不切实际的念头或是过高的期望;重新审视对事件结果的归因,不是自己的错不要硬拉到自己身上;给自己放一个假,把所有烦心的事情彻底放下来。经常注意给心理留出一定的空白,让出供我们缓冲压力的余地不是更好吗?这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培养超(1)然、…  相似文献   

15.
《科学大观园》2010,(21):12-13
<正>身体皮肤内脏各有温度37℃左右:正常体温。个体之间体温变动范围在2.7℃之内,都是正常的。美国耶鲁大学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体温较高的人一般来说比较友善,更愿意把自己的东西赠予他人;体温较低的人则相反。  相似文献   

16.
言论     
城镇吸引我的程度远逊于田野,因为田野能使我从封闭的城镇中扩展出去。你的最大竞争者,将是你对自己未来的期望。每一个出场口,在某些地方也是一个进场口。我们问自己,我是谁?是卓越的人?豪华灿烂的人?天资高的人?惊人的人?实际上,这些都不是。内疚是光荣的,特别是当博得好评时。逆境就像一股强劲的风,一时它从我们这里夺去了一切,但这并不意味着丧失了希望,我们还应当正视我们的存在与能力。嫉妒心强烈的人,无法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中得到乐趣,只能从他人的幸福中获得痛苦。对勤于思考的人来说,世界充满着喜剧,对喜好感觉者而言,世界则充满…  相似文献   

17.
<正>你属于那种在天亮之前就起床,而且从来不需要借助闹钟的人吗?又或者你是那种只要条件允许,就会愉快地睡到日上三竿的人?你是否觉得自己直到黄昏才达到一天的最佳状态?又或者你喜欢早早地就把当天的主要任务完成呢?我们大多数人对深夜或清晨都有一定程度的偏爱。而一个人对某个时间段的偏好在很大程度上又决定了他或她的"睡眠习惯"——即一个人对平日里活动  相似文献   

18.
言论     
一次次的涨价、一次次的加税,人们都会嚷、都会喊,更多的人在忙于设法规避,能逃一时是一时。在涨价之前,抢购到了东西,还感到十分欣喜。怎么就没有人想想,他们这么干,合理吗?合法吗?不合理也不合法,不等于抢劫吗?——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鸣中国最大的危险不是GDP跑7还是跑8,跑6又怎么样?只要我们喝的水是干净的,空气是好的,食品是安全的。穷一点还能活得长一点。  相似文献   

19.
智能机器人是否有意识甚或有人的意识?解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把握意识的本质。由于迄今对意识还是众说纷纭,这就意味着从不同的意识观出发,会对问题形成多种解答。这些已有的或潜在的解答经逐一辨析可知,每一个都不能令人满意。与之不同,若从我的信息意识观出发可有好效果,它将意识定义为脑的信息性活动,可以克服以往各种意识观的片面性问题。同时说明,能进行信息性活动的智能机器人也是有意识的。人脑的信息性活动在功能上,不仅能反映,还能感想、反思、想象和决定。智能机器人的意识也能反映、感想、反思、决定,唯独不能想象。并且,它的感想、反映、反思和决定也不如人类的这些意识功能。这些都是智能机器人的意识与人的意识的质差。  相似文献   

20.
<正>尾巴是宝贵的平衡器官,直立行走也许碍事儿,但应该对树上活动很有帮助才对。而且化石证据表明,尾巴消失的那个时代,人类祖先还手脚并用生活在树上,明明有用的东西为何会消失呢?严格说,人类其实是有尾巴的——但仅限胚胎时的几个星期。这根微小的尾巴形成后几乎立刻就会退化,出生时只剩下一根小小的尾骨,毫无用途。只要不受伤,大部分人恐怕根本都不知道自己有这么一根骨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