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谢海云 《科学之友》2001,(12):24-26
2001年8日下旬,中央电视台连续报道了我国将把27匹"普氏野马"放归大自然,使其重建野生种群的消息,在国内外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为什么"普氏野马"比时下堪称"国宝"的大熊猫更珍贵?准噶尔盆地的戈壁荒漠环境十分恶劣,再加上受天敌--狼的威胁,野马能否生存?日前笔者带着上述疑问,专程赶到新疆野马饲养中心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2.
演化史长达五六千万年的野马,比大熊猫、鸭嘴兽等“活化石”更具有动物演化研究价值,其学术意义使它成为当今世界上的珍稀物种“大明星”。野马,又称普氏野马、蒙古野马。它的祖先是野生始祖马。据化石考证,始祖马高仅二三十厘米,足五趾,后演化为三趾以至到单趾,成为草原野马。地球上的野马曾多达350多种,而现在仅存在中国发现的1种,即普氏野马。此野马,是俄国探险家尼古拉·普尔热瓦尔斯基1878年在中国新疆准噶尔盆地发现并采集到标本而被俄国学界命名为“普氏野马”的。据动物学家称,世界各地的野马由于生态环境和生物链长期被…  相似文献   

3.
普氏野马,是地球上现存唯一的野马种类。普氏野马的野生种群于20世纪中叶在我国和蒙古国灭绝,现存的普氏野马均为圈养野马的后代。为了保护这一濒危物种,我国在1985年从国外引进野马,开始实施放归野马计划。2001年,第一批野马被放归野外,到今天,已经整整6年了。它们在茫茫荒野上生活得还好吗?能适应野外严酷的自然环境吗……本刊特邀北京林业大学野马监测项目组的专家以及野马繁殖中心的"护马使者",讲述野马放归后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2003年9月18日,我随中华环保世纪行新疆采访团赶往位于乌鲁木齐东北150千米处的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探访了18年前从海外归来的普氏野马.那天,新疆林业厅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原洪、野马繁育中心主任曹杰向我们讲述了关于野马的回归故事.那次,我为命运多难的野马泪流满面……  相似文献   

5.
北美野马     
它们在北美北美野马与生物学意义上的野马有着本质上的差异。现存的野马只有我国的蒙古野马,也被叫作普氏野马。该野马的染色体有43对,头部长大,颈粗,耳朵比驴短,蹄宽圆。外形似家马,但额部无长毛,颈鬃短而直立。夏毛浅棕色,两侧及四肢内侧色淡,腹部乳黄色。在外形和习性方面,这种所谓的野马与家马基本无异;从"辈分"上来讲,普氏野马是北美野马的老祖了。当一群北美野马狂奔在内华达沙漠,  相似文献   

6.
普氏野马,俗称“蒙古野马”,曾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草原及荒漠草原地带,是中纬度开阔景观环境的代表性物种,也是地球上现存唯一的真正的野马.  相似文献   

7.
考察喀什特区房地产市场后,在当地友人的安排下,我们一行从乌鲁木齐出发,沿着天山北麓往东北方向行驶160 km,便来到地处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东缘的普氏野马饲养繁殖中心.在这里,我们有幸目睹了普氏野马的风采.  相似文献   

8.
<正>从1986年至2005年以来,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先后从英国、德国、美国引进18匹野马。繁育出的200多匹野马,都是这18匹野马的后代。近亲繁殖不可避免,近交衰退日益突出。为了改善野马的基因,优化种群质量,2005年9月,德国科隆动物园为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无偿捐赠了6匹作为种用的公马。其中一匹当年9月病死,一匹2006年4月打架致死,其余四匹于2006年4月组建了4个繁殖群。艾蒙就是其中一群的头领。  相似文献   

9.
<正>在新疆卡拉麦里荒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青春和热血无怨无悔地守护着野马。为了拯救和保护野马,为了让野马回归家园,他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极其简陋的生活、工作,在恶劣环境中顽强拼搏着,用超人的意志力坚守着,从1986年建立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至今,他们陪伴野马走过了30年的风雨路。我,一名1995年毕业的女大学生,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10.
正我们一般说的马,乃是家马,我没怎么接触过马,甚至也不怎么敢骑马,但却与野马的一家子朝夕相处,那是生活在我们麋鹿苑的普氏野马。三年前的一天,我们的普氏野马乔迁新居,搬迁那天,工作人员从野马一家三口中,先把母马麻醉运走。一时间,失去妻子的公马,暴跳如雷,尥蹶子喷鼻子,一副气哼哼的样子。看不见母亲的幼马,满世界乱跑,嘶鸣不已,表现得十分异常,可平时没见这样,为何?不就是母马被运走了吗?  相似文献   

11.
哈萨克牧民对家马采取自由散放的饲养方式.数量众多、与野马有着亲缘关系的家马给普氏野马放归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相似文献   

12.
普氏原羚是中国的特有动物,19世纪俄罗斯探险家普热瓦尔斯基在我国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上首先发现,故称“普氏原羚”。历史上普氏原羚曾经分布在青海、甘肃、宁夏和内蒙古一带,但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普氏原羚仅在青海湖周围的沙地上分布。我们追踪研究它已经七八  相似文献   

13.
野马的明天     
马晨 《科学之友》2006,(8):48-49
野马除去内脏后,肉质鲜美,有壮筋骨、强体魄等多种效用,所以一度被大肆猎杀,另外,它们赖以生存的草场也被家畜侵占。20世纪70年代普氏野马野生种群全部灭绝,现在只有这一物种的人工饲养种。  相似文献   

14.
<正>野马,这个在地球上生存了6000多万年的物种,20世纪中叶,它的野生种群已经灭绝。现存的野马都是圈养野马的后代。如何让野马重归故里,在卡拉麦里荒原上自由驰骋,是中国科学家野马保护者们孜孜以求的夙愿。本期特邀在戈壁滩上野马繁殖一线坚守20多年的"野马公主"——高级工程师张赫凡老师以其亲历给我们讲述野马放野的故事——  相似文献   

15.
归来兮,野马     
1947年;有入在蒙古国科希多盆地捕获了一匹野生野马。捕猎者可能永远不会知道,这是人类见到的最后一匹野生野马。此后,蒙古国专家宣布野马在他们国家已经绝迹。我国在准噶尔盆地经多次反复寻找.也未能见到野生野马的踪影。野马,在地球上至少已经生存了6000万年之后,作为野生种群,已经断绝了香火,也就是说,人类在野外已经找不到一匹野ry-7I从新疆准噶尔盆地的玛纳斯河流域,沿北部天山和多伦古河向东至北塔山一带是由天山、阿尔泰山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组成的一个38万平方公里的巨大三角地带。这里是荒漠、半荒漠区域,植被以梭梭…  相似文献   

16.
2001年8月28日上午11时,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的北沿;随着一声号令,27匹由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精心培育十多年的野马群在头马的率领下,冲出了围栏的大门,飞身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目送野马逐渐融合于无垠原野中那矫健的身影,人们不禁为数代人的夙愿终于得以实现而感到莫大的欣慰;为一个多世纪来,从野马被发现至野外绝灭,只是侥幸在异乡得以残存,再通过“野马还乡”直至眼前再实施“野放”的坎坷历程而感慨万千;当然,更对这些在人们呵护下历经十多代繁衍,野生特性几乎丧失殆尽的野马后裔能否应对大自…  相似文献   

17.
野马回归路漫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8月28日,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随着一声号令,27匹人工饲养的野马冲出了围栏的大门…… 野马野放后,专家们欣慰地看到:野马能适应野外的环境,能自己觅食,寻找水源,身体健康,在头马准葛尔11号的带领下,团体很稳固,能共同对付狼等天敌的进攻,除一匹小马被狼咬伤外,其  相似文献   

18.
<正>2005年的一项研究,检测了全球范围内许多种类的马的线粒体DNA,检测对象从5.3万年前的化石到当代马都有。该研究把所有马科动物放进一个单一的进化枝(即拥有一个共同祖先的种群),其中包括3个在基因上有差别的马种:南美马、高跷腿马和真马。真马的分布范围从欧洲西部一直到白令陆桥,其中包括史前马和普氏野马(由19世纪一位俄国探险家发现于中亚细亚),此外还有曾被认为属于一个单独的泛北极马种(如今被认为是现  相似文献   

19.
2001年5月中旬,在准噶尔1号死去一年之后,国家林业局在乌鲁木齐召开了野马回归自然的研究会,从而正式拉开"野马还乡"的序幕.国家林业局动植物保护司原司长卿建华和谷景和研究员等人特地勘察了准噶尔盆地和乌伦古河以及将军庙一带,为野马放归选择放野地.  相似文献   

20.
<正>大帅是一匹野马帝王,它的肩部两侧带着"V"字形的深褐色燕尾族徽——这是英国引进马的遗传特点。大帅继承了英国野马的优秀基因,有着超强的繁殖能力,短短几年,它统帅的群体就由9匹发展到30多匹,并且个个体格健壮,是野马繁殖研究中心最大最优良的群体,也是我们心目中寄望于能够重征卡拉麦里荒原的第一主力队伍。中心专门在7号栏北面开辟了3000亩的大围栏,刻意营造了一个类似于卡拉麦里荒原的环境,再将大帅的群体放进去进行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