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野马,这个在地球上生存了6000多万年的物种,20世纪中叶,它的野生种群已经灭绝。现存的野马都是圈养野马的后代。如何让野马重归故里,在卡拉麦里荒原上自由驰骋,是中国科学家野马保护者们孜孜以求的夙愿。本期特邀在戈壁滩上野马繁殖一线坚守20多年的"野马公主"——高级工程师张赫凡老师以其亲历给我们讲述野马放野的故事——  相似文献   

2.
归来兮,野马     
1947年;有入在蒙古国科希多盆地捕获了一匹野生野马。捕猎者可能永远不会知道,这是人类见到的最后一匹野生野马。此后,蒙古国专家宣布野马在他们国家已经绝迹。我国在准噶尔盆地经多次反复寻找.也未能见到野生野马的踪影。野马,在地球上至少已经生存了6000万年之后,作为野生种群,已经断绝了香火,也就是说,人类在野外已经找不到一匹野ry-7I从新疆准噶尔盆地的玛纳斯河流域,沿北部天山和多伦古河向东至北塔山一带是由天山、阿尔泰山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组成的一个38万平方公里的巨大三角地带。这里是荒漠、半荒漠区域,植被以梭梭…  相似文献   

3.
谢海云 《科学之友》2001,(12):24-26
2001年8日下旬,中央电视台连续报道了我国将把27匹"普氏野马"放归大自然,使其重建野生种群的消息,在国内外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为什么"普氏野马"比时下堪称"国宝"的大熊猫更珍贵?准噶尔盆地的戈壁荒漠环境十分恶劣,再加上受天敌--狼的威胁,野马能否生存?日前笔者带着上述疑问,专程赶到新疆野马饲养中心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4.
<正>从1986年至2005年以来,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先后从英国、德国、美国引进18匹野马。繁育出的200多匹野马,都是这18匹野马的后代。近亲繁殖不可避免,近交衰退日益突出。为了改善野马的基因,优化种群质量,2005年9月,德国科隆动物园为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无偿捐赠了6匹作为种用的公马。其中一匹当年9月病死,一匹2006年4月打架致死,其余四匹于2006年4月组建了4个繁殖群。艾蒙就是其中一群的头领。  相似文献   

5.
普氏野马,是地球上现存唯一的野马种类。普氏野马的野生种群于20世纪中叶在我国和蒙古国灭绝,现存的普氏野马均为圈养野马的后代。为了保护这一濒危物种,我国在1985年从国外引进野马,开始实施放归野马计划。2001年,第一批野马被放归野外,到今天,已经整整6年了。它们在茫茫荒野上生活得还好吗?能适应野外严酷的自然环境吗……本刊特邀北京林业大学野马监测项目组的专家以及野马繁殖中心的"护马使者",讲述野马放归后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野马的明天     
马晨 《科学之友》2006,(8):48-49
野马除去内脏后,肉质鲜美,有壮筋骨、强体魄等多种效用,所以一度被大肆猎杀,另外,它们赖以生存的草场也被家畜侵占。20世纪70年代普氏野马野生种群全部灭绝,现在只有这一物种的人工饲养种。  相似文献   

7.
中国先后投入巨资进行东北虎和大熊猫人工繁殖与野外放生试验。前者取得成功,东北虎还一时出现了"虎满为患"的情形;而后者却相继失败。也就是说,人工养殖的东北虎与大熊猫丧失了野外生存能力,放归山野只有死路一条。国际环保机构对动物保护的界定就是经人工繁殖后,必须能够在野外独立生存,才算保护行动成功,否则应宣布保护失败。中国近年来对大型珍稀动物保护成功的只有普氏野马。  相似文献   

8.
生活在边缘     
窘迫的生境 一匹栗色马驹挣扎着站起来,迈着不稳的步伐,向它的母亲走来。阳光灼烫,天气酷热。但这只新生的马驹似乎并不在意,随着一声轻柔的嘶鸣,它来到母亲身旁,钻到她的乳下吸奶。约在50米开外,皮特·斯威格半跪着,用垫在大腿上的记录簿为这只刚出生的野马登记注册。“这已是今年新出生的第6只马驹了’,斯威格骄傲地低语着。 作为纳米比亚南方的一名农场主和一家旅馆的业主,斯威格目睹了处于存亡边缘的这群纳米比亚沙漠野马种群急剧萎缩的窘境。两年前,一场长达一年之久的旱灾,使这群野马的数量骤减至原来的一半──一只有…  相似文献   

9.
北美野马     
它们在北美北美野马与生物学意义上的野马有着本质上的差异。现存的野马只有我国的蒙古野马,也被叫作普氏野马。该野马的染色体有43对,头部长大,颈粗,耳朵比驴短,蹄宽圆。外形似家马,但额部无长毛,颈鬃短而直立。夏毛浅棕色,两侧及四肢内侧色淡,腹部乳黄色。在外形和习性方面,这种所谓的野马与家马基本无异;从"辈分"上来讲,普氏野马是北美野马的老祖了。当一群北美野马狂奔在内华达沙漠,  相似文献   

10.
<正>普氏野马,原分布于我国新疆北部、甘肃、内蒙古一带。普氏野马是当今世界唯一幸存的野生马种,是有着6000万年进化史的"活化石",是一座巨大的基因宝库。1876年,欧洲泰班野马灭绝后,欧洲人就一度认为,野马已在地球上灭绝。1878年,沙俄探险家普热瓦尔斯基在中国新疆的准噶尔盆地发现野马并获取了标本,俄国学者鲍利亚科夫将其定名为"普  相似文献   

11.
<正>在新疆卡拉麦里荒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青春和热血无怨无悔地守护着野马。为了拯救和保护野马,为了让野马回归家园,他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极其简陋的生活、工作,在恶劣环境中顽强拼搏着,用超人的意志力坚守着,从1986年建立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至今,他们陪伴野马走过了30年的风雨路。我,一名1995年毕业的女大学生,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12.
正自野马野放后,我就很想去追随野马,看它们如何征战荒野、跨越难关,在卡拉麦里原野重展雄姿的。但领导考虑到我是一个女同志,野外工作会有诸多不便,没让我去野放站工作。但是,对于曾朝夕相伴的野马在野外的生存状况,我一直牵肠挂肚,希望能常去看看它们。这次我有幸随央视《绿野寻踪》栏目组来到乔木西拜野马野放站,可是,雪原上的动物们仿佛都冬眠了似的,不见踪影。保护站工作人员介绍说,因为刚  相似文献   

13.
<正>野外小驹出生后,狼对野马的威胁就日益突出起来。狼对付大马特别是马群较困难,它们的主要进攻目标是小马驹。野放的第一个冬季,当人们在雪野找到失踪的野马群时,工作人员发现繁殖群内有一匹小马驹后腿被狼咬伤。伤口足有10厘米长,鲜血染红了整个后腿。后来,还有一匹被狼咬伤脖子的小马驹因抢救无效而死亡。如果说,狼是野马必须面对的天敌,在此对峙过程中出现伤亡是我们不得不面对和接受的自然现象,  相似文献   

14.
<正>2005年的一项研究,检测了全球范围内许多种类的马的线粒体DNA,检测对象从5.3万年前的化石到当代马都有。该研究把所有马科动物放进一个单一的进化枝(即拥有一个共同祖先的种群),其中包括3个在基因上有差别的马种:南美马、高跷腿马和真马。真马的分布范围从欧洲西部一直到白令陆桥,其中包括史前马和普氏野马(由19世纪一位俄国探险家发现于中亚细亚),此外还有曾被认为属于一个单独的泛北极马种(如今被认为是现  相似文献   

15.
在野马放归前,最令我们担心是生活在保护区内的狼,它们是野马在卡拉麦里地区叭一的天敌,直接威胁到野马的生命安全.放归野马有防御狼的能力吗?  相似文献   

16.
学芝 《自然与人》2012,(2):43-45
一位坚守戈壁14年的女孩,以戈壁为家,以野马为伴,用真情呵护野马,在多年的青春守望中,与野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并写下了30余万字的日记和野马观察记录,潜心记载了和野马共同生活的经历.在卡拉麦里野生动物保护区,  相似文献   

17.
演化史长达五六千万年的野马,比大熊猫、鸭嘴兽等“活化石”更具有动物演化研究价值,其学术意义使它成为当今世界上的珍稀物种“大明星”。野马,又称普氏野马、蒙古野马。它的祖先是野生始祖马。据化石考证,始祖马高仅二三十厘米,足五趾,后演化为三趾以至到单趾,成为草原野马。地球上的野马曾多达350多种,而现在仅存在中国发现的1种,即普氏野马。此野马,是俄国探险家尼古拉·普尔热瓦尔斯基1878年在中国新疆准噶尔盆地发现并采集到标本而被俄国学界命名为“普氏野马”的。据动物学家称,世界各地的野马由于生态环境和生物链长期被…  相似文献   

18.
<正>大帅是一匹野马帝王,它的肩部两侧带着"V"字形的深褐色燕尾族徽——这是英国引进马的遗传特点。大帅继承了英国野马的优秀基因,有着超强的繁殖能力,短短几年,它统帅的群体就由9匹发展到30多匹,并且个个体格健壮,是野马繁殖研究中心最大最优良的群体,也是我们心目中寄望于能够重征卡拉麦里荒原的第一主力队伍。中心专门在7号栏北面开辟了3000亩的大围栏,刻意营造了一个类似于卡拉麦里荒原的环境,再将大帅的群体放进去进行适  相似文献   

19.
2001年5月中旬,在准噶尔1号死去一年之后,国家林业局在乌鲁木齐召开了野马回归自然的研究会,从而正式拉开"野马还乡"的序幕.国家林业局动植物保护司原司长卿建华和谷景和研究员等人特地勘察了准噶尔盆地和乌伦古河以及将军庙一带,为野马放归选择放野地.  相似文献   

20.
<正>大帅死后不久,它的弟弟野马王子和另一匹公马准噶尔77号去野外接班。在此之前,王子已战胜群雄,当上了公马群的头领。来野放点后没几天,它就轻而易举地打败了对手准噶尔77号,当之无愧地坐上了野放群新头领的宝座。当时,群里的母马大部分已怀了大帅的孩子。野马在圈养时,就有杀婴现象发生。当野马繁殖群的头马发现母马所生的孩子不是自己亲生的时候,就会把新出生的幼驹咬死或踩死。当然,在圈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