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电磁频谱管控作为一种对作战区域用频设备的有效管理行为,已成为决定现代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加强复杂电磁环境下频谱管控问题研究,对于夺取战场制电磁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复杂电磁环境对联合作战的影响,提出了频谱管控对策。  相似文献   

2.
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为无线电管理部门依法行政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近年来,无线技术飞速发展、电磁环境日益复杂、业务范围持续扩展、管理职能不断延伸,现行《条例》已不能适应当前无线电管理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浙江无线电管理部门针对工作中的各项实际问题,对当前无线电管理法制体系建设进行了全面思考。  相似文献   

3.
城市工频电磁环境基础数据采集是对城市工频电磁环境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也是引导公众正确认知周围工频电磁环境,减少电力投诉的基础。该文采用网格法对福州市工频电磁环境进行调查监测,掌握福州市工频电磁环境现状水平及分布特点,为工频电磁环境管理提供参考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4.
针对复杂电磁环境定性分析和定量分级问题,提出基于广义S变换与PNN(概率神经网络)的电磁环境复杂度评估方法.应用广义S变换对电磁环境中受干扰的样本信号进行时频分析,同步提取时频域时域占用度,频域占用度和能量占用度评估参数,分析了各参数的物理意义,并给出了各评估参数的计算公式.同时增加频率重合度、调制格式相似度和背景噪声强度等评估参数,利用获取的参数训练PNN,并进行分类.仿真实验证明基于广义S变换与PNN的电磁环境复杂度评估方法在背景噪声大、训练样本数少的条件下能有效提取评估参数,并对电磁环境复杂度进行有效合理评估.  相似文献   

5.
无线传感器网络因具备部署便利、组网灵活、运行可靠等特性得到了广泛应用。针对电力系统中强电磁环境对无线传感器网数据正常传输造成了严重干扰的问题,探讨了电力系统强电磁环境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对基于扩频技术的直接序列扩频(direct sequence spread spectrum,DSSS)进行了详细分析。首先节点检测是否受到了电磁信号的干扰,其次,中继转发节点估算信干比,根据信干比的大小采用自适应滤波器来抑制电磁干扰,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传感器节点的抗电磁干扰能力。采用matlab仿真,结果表明与其他抗干扰算法相比,在强电磁环境下采用直接序列扩频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接收端的误码率并提高节点投递率,进而改善网络性能。  相似文献   

6.
刘春玫  李素钰 《当代地方科技》2010,(15):112-112,126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得到了的广泛应用。随之而来的通信系统之间以及通信基站内部的EMI现象越来越严重。研究无线接入系统的EMC,首先必须了解无线接入技术的种类、组成以及各组成部件本身的电磁特性、工作的电磁环境。本章将对无线接入系统EMC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如何利用软件无线电、计算机图形图像显示技术和人工神经网络等理论和方法对军事通信中的发射、接收和干扰系统以及无线信道进行功能仿真,并对军事通信对抗的评估指标、准则和评估方法进行了探讨.为复杂电磁环境的仿真提供了科学的理沦和方法,也为军事通信对抗训练和演习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通过仿真与实验相结合,对人造肛门括约肌经皮无线供能系统的生物安全性问题及植入后的生物相容性问题进行研究.生物安全性研究基于生物电磁辐射量仿真及供能时的温升情况.生物相容性研究基于活体实验中供能系统周围组织切片染色实验结果.生物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经皮无线供能系统在谐振频率为110 kHz,发射端输出功率为10 W的实验环境下,生物电磁安全性优异,局部比吸收率远低于国际人体电磁安全标准;且经过30 min的快速充电,系统温升仅为2.81℃,低于温升阈值4.8℃,具有较好的温控安全性.无线供能系统的切片染色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聚醚醚酮外壳能够显著减少免疫排斥,提升系统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9.
集世界智慧,办精彩世博。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无线通信设施打造了一个便捷、高效、安全的世博运营网络,无线信息技术则以全新的视角演绎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这一切的背后,都有赖于频率资源的有效承载、电磁环境的和谐有序。为此,江浙沪和军队无线电管理部门携手合作、积极尝试,共同打造了一个新型无线电联合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0.
超短波地空通信是空管系统对航空器实施有效空域管制的重要手段.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各地大量无线台站的建立,使得无线电磁环境日趋复杂,航空超短疲频段受到各种干扰比较严重,特别是互调干扰已经成为危害航空通信安全的重要因素.本文分析航空超短波频段互调干扰形成的机理,并提出为减少互调干扰所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刘宁 《上海信息化》2014,(11):43-45
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是把双刃剑,它一边让人们充分享受到无线城市、4G高速网络的创新红利;一边衍生出"伪基站"、"黑电台"等破坏电波秩序的干扰难题。身处无线应用遍地开花、电磁环境日益复杂的新时代,管理者应该如何面对新形势下的多维挑战?浙江省无线电管理部门的实践探索,或将为相关行业管理者带来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机场电磁环境的构成因素及其复杂性,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改进的云重心评判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机场电磁环境复杂度评估,该方法较好地处理了定性概念与其定量表示之间的相互转换,为电磁环境的复杂度评估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为克服船舶复杂电磁环境,实现信息高效传输,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TinyOS操作系统的船用智能无线测温系统设计方案,将ATmega128L主控芯片、CC2420射频芯片和DS18B20温度传感器组合设计了无线传感网络节点,实现了温度的精确采集和无线传输,同时通过上位机软件对其进行实时监测、处理、存储和报警.对设计的船用智能无线测温系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稳定、准确、快速地获取待测点的温度,而且系统结构简单、节点布置灵活、抗干扰性强,适用于复杂和空间有限的船舶环境.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无线电(台)站数量和业务种类的增加,空间电磁环境日益复杂。《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制规定》的出台,为新形势下管好用好频谱资源,有效维护空间电磁安全提供了法律保障,标志着电磁频谱管理法制建设迈上了新台阶。不过在依法实施无线电管制时,还应注意一些问题,才能在切实维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同时,将不和谐因素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5.
UMTS的端到端QoS体系结构与保证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无线移动环境中实现QoS保证已经成为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通过分析UMTS系统的端到端QoS体系结构,阐述了UMTS系统QoS保证体制的特点以及相应管理模块的功能,最后时4种不同情况下的端到端QoS保证流程进行了分析.这对今后3G无线资源管理和网络规划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战场复杂电磁环境要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电磁环境要素分析是深入研究战场电磁环境的基础,以复杂电磁环境仿真预测为应用背景,研究了战场电磁环境要素的内涵、提取原则,并分析了关键构成要素和关键信号环境要素,为战场复杂电磁环境描述和仿真预测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超密集网络的无线回程拓扑管理效率和网络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网络状态的动态无线回程网络拓扑管理方法。网络状态定义为基站的有效回程能力和回程需求二元组。将无线回程网络拓扑管理问题转换为上游节点选择问题,并建模为最小化所有基站的上游基站数总和的优化问题,通过分布式算法获得确定回程业务所需上游节点的拓扑管理方案。提出有效回程容量和回程路损2种有效回程能力,从而获得2种拓扑管理方案。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使无线回程网络的回程容量和实际回程吞吐率自适应回程业务需求的动态变化,并且在回程满意度上,基于有效回程容量的拓扑管理方案优于基于回程路损的拓扑管理方案。  相似文献   

18.
基于EMT的RF电子系统中的EMC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复杂的RF(Radio Frequency)电子系统中,采用传统的数值或实验方法,很难得到与电磁耦合相关问题的实用结果.因此,提出了采用电磁拓扑(EMT)来分析复杂电磁环境中的电磁兼容(EMC)问题.首先考虑到RF电路中有源器件的非线性特性,采用了SPICE二极管模型.然后对一个实际的功率检测电路进行了仿真分析和试验.结果表明,基于EMT的EMC分析方法是有效的,而且能够对系统的预测做出反应,可以用来分析包含有源和无源器件的RF电子系统.  相似文献   

19.
复杂电磁环境下战场电磁频谱管理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对复杂电磁环境中提高战场电磁频谱管理效能的一些看法,即:加强战场电磁频谱管理体制建设;革新战场电磁频谱管理方式;加强对战场电磁系统兼容的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20.
设计并实现了一套电磁导引智能车的仿真平台,包括软件仿真和硬件仿真2种模式.前者通过软件模拟电磁导引,计算瞬时传感器状态,解决了电磁导引在动态过程中难以定量分析的问题.后者通过引入缩微车,实现硬件在环,解决了电磁导引中难以建立精确动力学模型的问题.实验结果表明:软件仿真与实际电磁环境相似度高,硬件仿真通过引入硬件在环,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