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以水玻璃和Ti(SO4)2为原料,制备出TiO2/SiO2纳米复合粒子。用高浓度无机包覆剂溶液在复合粒子表面包覆一层无机结晶膜,根据无机包覆剂的热分析曲线,在干燥过程中连续采用80℃和120℃对包覆有无机改性剂的复合粒子沉淀进行真空干燥,在600℃马弗炉中焙烧。用热处理使粒子表面的结晶膜分解后,获得单分散的纳米复合粒子。运用XRD、TEM和FTIR对复合粒子进行表征,发现TiO2以12.6nm左右的纳米晶粒的形式被SiO2膜包覆,所形成的复合粒子约为20nm,且为单分散纳米粒子;复合粒子中有Ti-O-Si键的生成。  相似文献   

2.
采用一步法通过乳化交联法将纳米磁性γ-Fe2O3粒子包裹在壳聚糖中制备出纳米磁性壳聚糖复合微球,并通过多种分析手段对其进行了性能表征。结果表明:纳米磁性壳聚糖复合微球呈壳一核式结构,纳米磁性核均匀地分散在微球中;复合微球粒径在300nm左右,呈均匀规则的球形;该复合微球作为牛血清蛋白的载体具有较好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3.
在单分散准球形-αFe2O3纳米颗粒的悬浮液中,在氨碱催化下,CoCl2水解产生的Co(OH)2沉积在-αFe2O3纳米颗粒表面,形成核-壳粒子.经500℃热处理后,壳层物质晶化为立方晶系Co3O4,壳层厚度约为6 nm.不同的氨碱液对核-壳结构产生影响,在1 mol.L-1尿素溶液的催化下,得到均匀的核-壳结构.应用TEM和XRD分析了产物结构,并利用UV-Vis光谱对复合材料的光吸收特性进行了研究.与-αFe2O3纳米颗粒的吸收光谱比较,在光激发下,Co3O4/Fe2O3核-壳粒子光吸收特性发生改变,在可见光区产生新的强吸收峰.  相似文献   

4.
采用水解法制备壳-核式SiO2/TiO2复合颗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钛酸丁酯、正硅酸乙酯为原料采用水解法制备了单分散的SiO2/TiO2复合微粒;运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原子力显微镜(AFM)、透射电镜(TEM)和X射线衍射(XRD)等测试方法对所得复合微粒进行了表征.AFM和TEM的观察结果表明,SiO2/TiO2复合粒子呈核一壳结构,内核粒径约130nm、表面SiO2包覆层厚度约30nm.XRD分析表明复合微粒内核为锐钛矿型二氧化钛,表面包覆层为非晶态SiO2.此外紫外-可见吸收谱表明该复合微粒具有优良的紫外屏蔽和可见透过的光学特性。  相似文献   

5.
Fe2O3/油酸纳米复合粒子的结构及性能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油酸作为包覆剂,在油/水两相体系中制备Fe2O3/油酸纳米复合粒子,并用XRD、FTIR、XPS、TG—DIA和纳米粒度分布仪对所制得的纳米复合粒子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Fe2O3/油酸纳米复合粒子是非晶态、窄粒度分布的,其粒径在12nm左右。Fe2O3/油酸纳米复合粒子具有憎水亲油性,能在甲苯、环己烷等有机溶剂中很好地分散。FTIR和XPS证明Fe2O3与油酸之间发生了化学键合。将Fe2O3/油酸纳米复合粒子按不同比例加入高氯酸铵(AP)中,并对样品进行差热分析,发现Fe2O3/油酸纳米复合粒子能使AP的高温分解峰温明显降低,且比例越大,高温分解峰温的降低的也越多。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简单的方法合成(γ-Fe2O3@SiO2)n@TiO2核壳结构的复合纳米粒子,这种复合纳米粒子是由被硅氧化物包裹的γ-Fe2O3作为磁芯,外层是TiO2壳,形成直径为100nm的球状粒子。把这种复合纳米粒子放入亚甲蓝溶液中,用紫外光进行光分解试验其光催化能力已接近于纯TiO2。当γ-Fe2O3磁芯粒径约10nm时此种核壳复合纳米粒子显示出超顺磁性,超顺磁性的核壳复合纳米粒子可完全解除磁团聚。这就使得在实际应用中以往难以解决的TiO2的分离与回收问题迎刃而解,也使得TiO2功能材料在光催化领域与生物技术领域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二乙三胺五乙酸(简称DTPA)对纳米γ-Fe2O3粒子的表面进行改性,制备出对金属离子具有良好整合效应的磁性γ-Fe2O3/DTPA纳米复合粒子,采用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光谱(XRD)、透射电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比表面分析仪、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原子吸收光谱(AAS)等对复合粒子的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DTPA主要以化学吸附的方式包覆在γ-Fe2O3纳米粒子的表面,形成了纳米γ-Fe2O3/EDTA复合粒子;粒子复合以后,γ-Fe2O3粒子的分散性有所提高,复合粒子的粒径在20~30nm,比饱和磁化强度(σ)在65emufg左右,具有较强的磁性,并对多种金属离子(如Cu(Ⅱ)、Ni(Ⅱ)、Hg(Ⅱ)、Pb(Ⅱ)等)具有良好的螯合效应.  相似文献   

8.
聚苯胺/纳米TiO_2复合粒子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化学氧化聚合的的反应介质中分散预先经过表面处理的纳米二氧化钛粒子,苯胺优先在二氧化钛粒子表面聚合,形成具有核壳结构的聚苯胺包覆的二氧化钛复合粒子.X射线衍射分析(XRD)表明聚苯胺包覆在二氧化钛纳米粒子表面对二氧化钛纳米粒子的结晶性能没有影响,红外光谱表明在二氧化钛粒子表面吸附并且包覆了聚苯胺,并且二氧化钛纳米粒子与聚苯胺大分子之间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制得的复合粒子的表面性质得到了改善,可以添加到树脂基体中,提高树脂基体的电磁等性能.  相似文献   

9.
在反胶束体系中制备Fe3O4/SiO2核壳结构纳米粒子,并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颗粒的结构和形貌.首先,在水体系中采用共沉淀法制备平均粒径为13 nm的Fe3O4纳米粒子,并用有机小分子柠檬酸对其进行表面修饰,加入氨水后形成稳定的Fe3O4胶体溶液.然后,将此胶体溶液作为水相滴加到Triton X-100/环己烷/正丁醇的表面活性剂/油相/助表面活性剂溶液体系中,搅拌后形成稳定的油包水反胶束体系.在反胶束内以氨水为催化剂,使正硅酸乙酯水解,从而获得SiO2包覆的Fe3O4核壳结构纳米粒子.实验结果表明,改变水和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的浓度比ω,可以达到调控核壳结构纳米粒子形貌的目的.当ω=9时,可获得尺寸均匀、平均粒径约为100 nm的Fe3O4/SiO2核壳结构纳米粒子.  相似文献   

10.
聚酰亚胺/硅石-钛酸钡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散聚合法成功地制备了聚酰亚胺/硅石-钛酸钡纳米复合粒子,采用FT-IR、XRD、TEM分析手段研究了复合粒子的结构、形貌及其大小.结果表明,硅石包覆钛酸钡粒子的表面有一层浅色的聚合物,该聚合物包覆层的厚度约为10 nm,并且粒子在外观上基本呈球形或近似球形;同时在包覆过程中BaTiO3纳米粒子的晶体结构稳定,有机相与无机相之间是通过化学键键连.  相似文献   

11.
以分析纯Bi2O3、Dy2O3为原料,采用反向滴定化学共沉淀法合成前躯体.经热重-质谱分析(TG-MS),前驱体主要是由BiOOH、Dy(OH)3组成,但含有微量BiONO3、Bi2O2CO3.前驱体经过500℃煅烧3h后,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结果表明,得到的是单一的β-Bi0.75Dy0.25O1.5粉体,经谢乐公式计算,平均晶粒尺寸在16.02nm左右.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分析结果表明,Bi/Dy摩尔比接近理论计量比.投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结果表明,粉体颗粒尺寸小于20nm,分散性良好.通过热力学计算对沉淀反应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首先利用水热法制备了Bi_4Ti_3O_(12)纳米片,再通过原位沉积和光还原的方法制备了Ag/Ag Br/Bi_4Ti_3O_(12)纳米片复合光催化剂.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紫外可见漫反射谱(DRS)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对其结构进行表征,以卡马西平(CBZ)作为目标污染物对其光催化活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Bi_4Ti_3O_(12)纳米片的厚度小于50 nm,长度小于500 nm.Ag/Ag Br的颗粒度小于20 nm.Ag/Ag Br的复合极大地提高了催化剂对卡马西平的光催化降解效率,光催化活性的提高主要是由于Ag/Ag Br可以显著抑制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复合.催化机理研究发现光生h~+在CBZ的光催化降解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备得到亲水核与核壳结构微球,采用酸碱溶胀法处理核壳微球,制备了微米级中空微球。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测试分析表明,单分散性的亲水核平均直径约465 nm;单分散的核壳微球表面略显粗糙,平均直径约560 nm,疏水壳层厚度约100 nm;微米级中空微球的直径约1.20μm,中空度为21.6%,其单分散性与球形度良好。在亲水核聚合过程中,当m(MMA)/m(MAA)=1.771时,乳液反应体系稳定,得到亲水核微球的单分散性最好。  相似文献   

14.
纳米氧化铋气-固复相光催化剂的制备、表征与光催化活性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采用多元醇介质法和氨水沉淀法制备了Bi2O3半导体纳米粒子光催 化剂, 运用XRD, BE T和XPS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 以甲苯的气相光催化氧化为探针反应, 考察了不同制备方法 、 不同温度焙烧处理的Bi2O3纳米粒子的光催化活性. 结果表明, 以 多元醇介质法和氨水沉淀 法制备的Bi2O3微粒均为纳米晶粒, 其晶型主要为四方型; 随焙 烧温度的升高固体表 面电子结合能增大, 导致光催化活性升高; 其光催化活性多元醇介质法优于氨水沉淀法.  相似文献   

15.
将以聚乙烯醇为聚合剂的空间俘获合成法与共沉淀法相结合制备85% La9.33Si6O26-15% Ce0.85Bi0.15O1.925纳米复合氧离子导电体.通过X射线衍射方法分析试样的相组成和晶粒尺寸,利用交流阻抗测试研究材料的氧离子导电性.研究结果表明:所用合成方法能制备La9.33Si6O26 和Ce0.85Bi0.15O1.925两相共存的纳米复合材料,纳米复合粉体的平均晶粒尺寸为35 nm,纳米复合烧结块体材料的平均晶粒尺寸为70 nm;通过纳米复合技术能显著提高材料的氧离子导电性;在600 ℃时,纳米复合材料的氧离子导电性比纯La9.33Si6O26的导电性提高2个以上数量级.  相似文献   

16.
以TiCl4、La2O3、Al片为原料,采用液相共沉淀法制备了La2O3/Al2O3/TiO2纳米复合粉体,采用DSC-TG、XRD、TEM技术对该纳米复合粉体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纳米TiO2粉体经La2O3掺杂和Al2O3复合后,其耐温性能得到显著提高,该复合粉体经900℃煅烧后,粒径在32nm左右,锐钛矿含量约为77.2%(mol%)  相似文献   

17.
以巯基乙酸为稳定剂,在水溶液中合成CdSe和CdTe及CdSexTe1-x核纳米粒子,用ZnS纳米粒子包覆核纳米粒子,制备出水溶性CdSe/ZnS和CdTe/ZnS及CdSexTe1-x/ZnS核壳型纳米粒子.用荧光光谱、高倍透射电镜等技术对核纳米粒子及核壳纳米粒子进行表征,以荧光光谱研究了时间、稳定剂用量等因素对核壳型纳米粒子光谱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Gd2O3 :Eu3+ downconversion luminescent powder was prepared using the homogeneous precipitation method. Its optical properties were analyzed and it was introduced into a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 (DSSC). As a luminescence medium, Gd2O3 :Eu3+ improved light harvesting via conversion luminescence and increased the photocurrent of the DSSC. As a p-type dopant insulating rare earth oxides form an energy barrier, and the Gd2O3 :Eu3+ elevated the energy level of the oxide film and increased the photovoltage. The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efficiency for a DSSC with Gd2O3 :Eu3+ doping (6 : 100) reached 7.01%, which was 17.4% higher than the photoelectrical conversion efficiency of a DSSC without Gd 2 O 3 :Eu 3+ doping.  相似文献   

19.
采用一种简单和低成本的方法制备单分散二氧化硅包覆聚苯乙烯(PS/SiO2)核壳型纳米复合微球.首先在氨水的醇溶液中,将聚乙烯吡咯烷酮(PVP)通过乳液聚合为聚苯乙烯核心,再在核心表面使正硅酸四乙酯(TEOS)水解缩聚,从而在PS微球表面包裹一层SiO2外壳.研究了氨水的用量对PS/SiO2纳米复合微球尺寸和形态的影响,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样品的超微结构与形貌进行表征,并探讨了其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20.
报道了Fe3O4/SiO2纳米复合材料的可控合成方法.研究并探讨了乙醇-水体系配比及氨水和硅酸四乙酯的用量对纳米粒子形貌的影响,利用柠檬酸作分散剂,控制反应条件对Fe3O4纳米粒子进行表面修饰改性后,又对其进行SiO2包覆.然后运用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红外(IR)对合成的纳米微粒的粒径、结构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产物为粒径均匀的单分散Fe3O4/SiO2复合纳米粒子,平均粒度约为100 n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