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2009年6月对白洋淀9个点位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进行了调查,通过模糊隶属函数对各指数进行标准化处理,对白洋淀水体污染状态进行了评价.调查共监测到浮游植物8门148种,生物量变化范围为23.97×104-1416.5×104个·L-1,平均值为249.49×104个·L-1.优势藻类为衣藻(Chlamydomonas)、狭形纤维藻(Ankistrodesmus angustus)、不定微囊藻(Microcystis,incerta).多样性指数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白洋淀水体已经属于中度污染,其中泥李庄、王家寨、烧车淀和鲥鯸淀为β-中污型,而其余的各采样点枣林庄、何庄子、采蒲台、圈头和端村为α-中污型.  相似文献   

2.
贝江硅藻生态群落特征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贝江流域13个样点进行硅藻采样,共发现82个硅藻种类.通过对贝江流域硅藻种类丰度和硅藻群落生态特征进行分析,平时村、怀宝镇和落久3个样点受到了一定的污染,而其它样点都是属于清洁水体.利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对13个样点进行水质评价,也发现除了平时村、怀宝镇和落久3个样点属于β-中污带水体,其它样点都属于寡污带水体,与硅藻群落生态特征的分析结果一致.同时对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贝江流域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表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是可以用来评价贝江的水质情况.  相似文献   

3.
三峡水库水位的反季节变动给消落带带来了一些不可避免的生态环境问题,同时也为消落带的利用提供了机遇。如何才能既对消落带土地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同时又能解决消落带内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本文探讨了基塘工程这一基于三峡水库季节性水位变动和消落带地形特征而设计的湿地生态友好利用途径,并从作物产量和生物多样性改变两个方面对其生态经济效益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基塘工程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基塘工程区域植物种类组成与对照区植物种类组成有明显差别。与对照区相比,基塘工程区拥有较多的水生植物和较少的陆生植物。研究表明,基塘工程是一种适合三峡水库消落带的生态友好型利用途径,有助于改善消落带湿地环境,保护和恢复消落带动植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三峡水库水位的反季节变动给消落带带来了一些不可避免的生态环境问题,同时也为消落带的利用提供了机遇.如何才能既对消落带土地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同时又能解决消落带内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本文探讨了基塘工程这一基于三峡水库季节性水位变动和消落带地形特征而设计的湿地生态友好利用途径,并从作物产量和生物多样性改变两个方面对其生态经济效益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基塘工程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基塘工程区域植物种类组成与对照区植物种类组成有明显差别.与对照区相比,基塘工程区拥有较多的水生植物和较少的陆生植物.研究表明,基塘工程是一种适合三峡水库消落带的生态友好型利用途径,有助于改善消落带湿地环境,保护和恢复消落带动植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为建立集成化多塘湿地(Multi-pond Constructed Wetlands, MPCWs)多维度评价体系,选取污染物净化能力、污水蓄积性能、植被生态修复效果及经济成本为指标,采用等级评价方法评估了多塘湿地工程的综合效果.结果表明:大规模集成化多塘湿地应用于面源污染控制,有助于污染物的截留.净化后的中水便于农村农业就近用水,可实现节水减污、水资源调配及污水回用;多塘湿地植被配置有助于植被生态修复,有助于污水净化.基于多塘湿地不同功能需求,综合考虑经济成本及深水湿地安全隐患大等因素,提出了不同类型多塘湿地的应用建议.水量小、污染重、人口多的区域可匹配浅水表流湿地;水量大、污染重、人口少的区域可匹配生态浮床湿地.兼顾土地资源禀赋、污染源结构、农村农业用水资源分配等多种因素可实现不同类型多塘湿地的科学应用.  相似文献   

6.
辽河三角洲湿地景观破碎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3S"的技术支持下,基于辽河三角洲湿地1988-2009年7年不同时期的遥感数据,选用斑块密度指数、分维数、分离度、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优势度指数、景观香农多样性指数6种指数对辽河三角洲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88-2009年辽河三角洲湿地景观格局呈现破碎化趋势;(2)在不同湿地景观类型中,芦苇沼泽破碎化程度最为显著,其分维数最小、分离度最大;(3)景观多样性指数和景观香农多样性指数呈现上升态、景观优势度指数呈现下降态.研究表明辽河三角洲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具有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中国苏北沿海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及其生态分布特征,为该地区土壤动物系统研究以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手拣法和干漏斗法,对苏北沿海3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杨树人工林、杨-农复合林、农田)下的土壤动物群落组成与多样性特征进行研究。【结果】土壤动物群落在杨树人工林、杨-农复合林、农田中均以蜱螨目(Acarina)、弹尾目(Collembola)动物为优势类群,占全部捕获量的82.48%,是组成该地区土壤动物群落的主体; 土壤动物个体数量随季节呈现一定规律性,即夏>秋>春>冬; 土壤动物垂直分布上,表聚性明显; 在群落多样性方面,杨树人工林土壤动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Pielou均匀度指数最高,杨-农复合系统土壤动物的丰富度(Margalef指数)最高,而农田土壤动物的Simpson优势度最高,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最低。【结论】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影响了土壤动物的组成与多样性特征,复合经营和适度干扰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但是人为干扰强度较大时,会降低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和均匀度。  相似文献   

8.
以重庆市璧山区两个典型的城市人工湿地(观音塘湿地公园、秀湖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分析水体、沉积物、优势植物样品中Cd,Cu,Zn,Pb,Cr 5种重金属的质量浓度,对水体和沉积物中的重金属进行了污染评价,并分析了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和转移能力.结果表明,两湿地水体中重金属质量浓度从大到小为:Zn,Cr,Pb,Cd,Cu,两湿地均未出现明显重金属污染情况.两湿地沉积物中5种重金属质量分数从大到小为:Zn,Pb,Cu,Cr,Cd,观音塘湿地中Cd为中等生态危害,秀湖湿地中Cd为强生态危害,其他重金属元素均为轻微生态危害,观音塘湿地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为80.74,属于轻微生态危害;秀湖湿地(RI)值为99.96,属于中等生态危害.两湿地中优势植物体内重金属质量分数从大到小为:Zn,Pb,Cu,Cr,Cd,在体内的分布情况从高到低为:根、茎、叶,植物综合转移能力从大到小顺序为:梭鱼草、睡莲、再力花、黄菖蒲,梭鱼草和睡莲具有较强的重金属转移能力,在修复人工湿地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具有较高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9.
《河南科学》2021,39(1):59-67
为了解中国内陆不同类型湿地生态系统土壤种子库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基于湿地生态系统种子库研究的73篇文献,收集不同类型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湖泊湿地和消落带)土壤种子库及相关指标的变化特征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湿地种子库密度和萌发物种数呈现不同的特点,其中以湖泊湿地种子库密度最大,而河流湿地种子库密度最小,消落带种子库萌发物种数最多;在所分析湿地生态系统中,种子库以一年生草本植物构成为主,其比例达到62%,并且种子库在土壤中的分布具有显著的成层性,超过60%物种分布在表层(0~5 cm)土壤中;年均降雨量和温度显著影响湿地种子库的密度,并且在年均降雨量大于400 mm地区,种子库密度和萌发物种数显著增加;不同类型湿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rensen相似系数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其中消落带具有最高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1.6),同时不同类型湿地中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萌发物种数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其中湖泊湿地具有最高的S?rensen相似系数(37.6%).不同类型湿地之间,种子库容量等相关指标差异较大,并且降雨量显著与种子库密度之间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山西省自然保护区湿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根据TWINSPAN分类结果,采用物种丰富度(R)、Simpson多样性指数(D)、Shannon-Weaver指数(H’)、均匀度指数(E1)等对山西省36个自然保护区湿地的植物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8个群丛的R平均值为1-4.119、H′平均值为0-1.165,二者曲线走势相一致;草本植物群落的H′较小,表明山西省自然保护区湿地植物群落多样性水平偏低;E1平均值为0.17-0.957,其中较大及较小的两个极端均为水生植物群落,而其余湿生及湿中生群丛较居中。在36个自然保护区中,涑水河源头自然保护区R最高,平均值为6;而绵山自然保护区的R最低,平均值为1.5;H′平均值为0.335-1.617。整体而言,山西省南部的自然保护区湿地物种多样性指数普遍高于中、北部地区;E1平均值为0.501-0.984;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指数与多样性指数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