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丙酮酸改性壳聚糖制备了N-(1-羧乙基)壳聚糖(CET),用^1HNMR、电位滴定等方式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研究发现,丙酮酸与糖元比例、反应时间、pH和壳聚糖相对分子质量(Mw)对产物取代度(DS)影响较大,最佳丙酮酸与糖元比例、反应时间、pH分别为8:1,8h,4.5。随壳聚糖Mw降低,DS增加。CET比壳聚糖的吸湿保湿明显增加,并呈现与HA类似的吸湿保湿性能。  相似文献   

2.
胍乙酸壳聚糖的合成及其吸湿保湿性能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自制壳聚糖和1-氯胍乙酸为原料合成胍乙酸壳聚糖,并对其进行吸湿保湿性能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合成产物具有一定的吸湿保湿性能,具有进一步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3.
壳聚糖衍生物作为资源丰富、性能独特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具有良好的吸湿、保湿性能,本文就NSC与CM-CTS在吸湿保湿性方面的协同作用进行了试验研究,其混合物的吸湿保湿性优于适明质酸和其本身.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子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高效的保湿剂,N-羧丁酰基-O-羧甲基壳聚糖(CB-CMCS),其吸湿保湿效果优于透明质酸.重点研究了该保湿剂和透明质酸的吸湿保湿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采用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能够很好的描述两种保湿剂的吸湿行为,相关系数均达0.999以上,由此说明它们的吸湿过程主要受化学作用的控制.  相似文献   

5.
用重均分子量Mw分别为3.8×105 、4.8×104、5.4×103 和2.3×103壳聚糖的溶液对辣椒幼苗进行浸根处理后移栽.研究结果表明:低分子量壳聚糖(Mw 2.3×103 和 5.4×103) 浸根移栽辣椒幼苗能明显改善其根系的发育,促进植株生长,提高坐果率,增加产量, 且适宜浓度为0.5%和1%;而低分子量壳聚糖2%~4%浓度处理及高分子量(Mw 4.8×104和3.8×105)壳聚糖1%浓度处理对移栽植株生长坐果的促进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用过氧化氢法或酶法降解壳聚糖制备了不同分子量的壳聚糖,并用凝胶渗透色谱测定了降解产物的分子量。该系列壳聚糖样品被用于对草莓果汁进行澄清。实验结果表明:壳聚糖对草莓果汁具有澄清效果,在0.2%浓度,随着壳聚糖分子量的增大,澄清效果增强;分子量Mw1.3×105以上壳聚糖剂量达到最佳后,增加壳聚糖,澄清效果反而下降;分子量Mw6.3×104以下的壳聚糖,在实验浓度条件下,澄清效果均不理想;中间分子量的壳聚糖剂量达到最佳后,再增加壳聚糖的剂量,澄清效果基本不变。脱乙酰度在73.1%~92.8%范围内的壳聚糖的澄清效果并无明显差异;果汁在pH3~5范围内,对澄清效果的影响不大;15~60℃温度范围内对壳聚糖澄清草莓果汁的影响不大;使用壳聚糖作为草莓果汁的澄清剂对原汁主要营养成分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制备了羧甲基化壳聚糖(CMCTS)、琥珀酰化壳聚糖(SU—CTS)及羟丙基化壳聚糖(HP-CTS),通过FTIR表征了各化合物的化学结构,测试分析其分子量、取代度、吸湿保湿性能、增稠性等物理化学性质.以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受试菌种,比较了壳聚糖及各类衍生物的抑菌性能.结果表明,与CTS相比各衍生物的抑菌性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CMCTS和SU—CTS具有相对较高的抑菌性,HP-CTS具有较好的吸湿能力和保湿效果;而增稠能力与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化学组成和分子量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用魔芋葡甘聚糖(KGM)和吡啶作为催化剂,制备了KGM辛酸酯,并讨论了产物的力学性能、粘度及吸水性.考察了制备条件对产物取代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75℃、反应时间6h、吡啶与KGM的用量比为6∶1(mL/g)、辛酰氯与KGM用量比为10∶1(mL/g)时产物的取代度(DS)最大,此时DS为1.5.改性后KGM的吸水性与原KGM相比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9.
印迹与交联壳聚糖吸附水中微量Cr(VI)的对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壳聚糖为原料,戊二醛为交联剂,分别采用直接交联的方法和分子印迹技术制备交联壳聚糖和Cr(Ⅵ)印迹壳聚糖,并对这两种吸附剂对Cr(Ⅵ)的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考察了pH、反应时间、吸附剂投加量、Cr(Ⅵ)初始浓度、温度对Cr(Ⅵ)去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酸性环境有利于壳聚糖类吸附剂对Cr(Ⅵ)的吸附,pH为6.0时吸附效果最佳.交联壳聚糖和印迹壳聚糖对Cr(Ⅵ)的吸附速率在前20 min较快,90 min即可达到吸附平衡.对30 mg/L 的Cr(Ⅵ)溶液,交联壳聚糖与印迹壳聚糖对Cr(Ⅵ)的去除率随投加量增加而增加,在投加量为3.5 g/L时,对Cr(Ⅵ)的去除率最高可达到92.4%和97.8%.相同实验条件下,印迹壳聚糖对Cr(Ⅵ)的吸附较交联壳聚糖有明显提高,其幅度最高可达7.3%.  相似文献   

10.
壳聚糖季铵盐的合成及其抗菌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壳聚糖和2,3-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合成了3种不同取代度(DS:37.3%,56.0%,81.5%)的壳聚糖季铵盐,并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对其结构进行表征;测定了所合成壳聚糖季铵盐的溶解度、稀溶液pH稳定性、吸湿性等相关性质,同时对其成膜性、膜抑菌性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壳聚糖季铵盐的溶解度、稀溶液pH稳定性和吸湿性随着壳聚糖季铵盐取代度的增加而增加;壳聚糖季铵盐具有良好的成膜性,所得膜透明光滑,有一定的强度和韧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均明显优于壳聚糖膜。  相似文献   

11.
丙酮酸壳聚糖衍生物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壳聚糖C2位上活泼氨基与丙酮酸进行大分子反应,采用正交试验法优化合成条件,合成了带有高取代羧基、能溶于水的功能聚合物-丙酮酸改性壳聚糖(简称PCTS),研究了PCTS对Cu^2 ,Zn^2 ,Co2 等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其对低浓度金属离子去除率分别达到100%,99.8%和40.5%,与壳聚糖、水杨醋改性壳聚糖相比,溶解性能和吸附性能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12.
采用TTC-CaCO3复合平板法筛选丙酮酸(盐)高产菌株,并采用正交实验优化丙酮酸(盐)的液体发酵条件及其产物提取工艺,结果表明:丙酮酸(盐)液体发酵培养的最优维生素组合为盐酸硫胺素0.015 mg/L,烟酸9 mg/L,生物素0.020 mg/L,盐酸吡哆醇0.35 mg/L;最优提取条件组合为:萃取剂种类为磷酸三正丁酯,发酵液与萃取液体积比为1:2,提取温度为20℃,其中萃取剂种类、发酵液与萃取液体积比对提取率的影响显著(P<0.05)丙酮酸(盐)发酵产物浓度及提取率均基本达到国内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13.
 应用酶活测定的方法分析了肌酸激酶在不同浓度的乳酸、丙酮酸中的活性变化.实验结果说明在失活过程中没有蛋白质的聚沉,失活与乳酸浓度、丙酮酸的浓度呈正相关.通过对比实验结果提示,丙酮酸离子、乳酸离子对肌酸激酶没有明显影响,丙酮酸、乳酸是通过其解离状态的H+改变了机体pH值而影响肌酸激酶活性的,作者就丙酮酸、乳酸对肌酸激酶影响及其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壳聚糖衍生物的制备及其对Cr(Ⅵ)离子的吸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化学法对壳聚糖进行改性,分别制备了交联壳聚糖、丁烷基壳聚糖和O-羧甲基壳聚糖,用γ射线辐照降解制备了低摩尔质量的壳聚糖,研究了它们对废水中较难处理的污染物Cr(Ⅵ)的吸附情况,壳聚糖对Cr(Ⅵ)吸附的最佳pH值范围为5.0~6.0,最佳吸附时间大约为2h,每克壳聚糖可吸附约3mg Cr(Ⅵ),吸附率最大可达90%以上。交联壳聚糖、丁烷基壳聚糖和低摩尔质量壳聚糖对Cr(Ⅵ)的吸附效果都比壳聚糖本身要好得多:交联壳聚糖吸附1h即可达到吸附饱和;丁烷基壳聚糖吸附Cr(Ⅵ)的最佳pH值出现在5.0附近,更能适应酸性环境;辐照降解后,壳聚糖在(0.4~0.8)×105g/mol的范围内存在一个吸附最大值。  相似文献   

15.
利用三甲基氯化锡与丙酮酸-2-噻吩甲酰腙反应,合成了新的三有机锡希富碱衍生物{Me3Sn[C4H3SC(O)NHN=C(CH3)COO]}n,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该化合物进行了表征.测试结果表明,在配合物中锡原子为五配位的三角双锥配位环境.化合物通过羧基氧原子的桥连作用形成了一维无限链状结构.  相似文献   

16.
在不少工业废水中,往往同时存在2,4,6-三氯酚(TCP)和硫酸盐等污染物。生物还原法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能同时去除水中的这些污染物。采用了丙酮酸(C3H4O3)作为外源电子供体还原TCP和硫酸盐。当单独还原TCP或硫酸盐时,它们的还原速率随着C3H4O3加入量的增加而增加。当TCP与硫酸盐共存时,加入相同量的C3H4O3,由于TCP与硫酸盐还原菌对电子的竞争作用,导致它们的还原速率均有所降低。当C3H4O3进一步增加时,这种对电子的竞争情况可以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17.
该文主要采用动电位扫描法研究丙酮酸电还原氨化合成丙氨酸反应。探讨了电解池类型、研究电极的材料、反应温度、底物(丙酮酸)及NH3-NH4CL 缓冲溶液的浓度、溶解氧等因素对该体系的动电位扫描曲线的影响规律及其原因。提出了丙酮酸发生电原反应为一个CE反映及其可能机理。  相似文献   

18.
壳聚糖硫酸盐催化合成没食子酸丙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壳聚糖硫酸盐为催化剂,用没食子酸与正丙醇直接酯化合成了没食子酸丙酯(PG),用正交试验确定了醇酸摩尔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对PG收率的影响.得到了最佳工艺条件为:醇酸摩尔比为10∶1,催化剂用量为1.0g,反应时间为4h,PG的收率可达91.3%.实验表明,该催化剂用于合成PG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和重复使用性.  相似文献   

19.
比较不同品种桑椹中的糖酸组成,并对其进行甜酸风味评价。以19 个桑椹品种的果实为试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不同品种有机酸及糖的种类和含量,在此基础上比较各品种间的果实酸甜风味。结果表明,所有桑椹品种含有柠檬酸、酒石酸、苹果酸、琥珀酸、草酸和富马酸,部分桑椹品种含有乳酸和乙酸,含量较高的4种有机酸为柠檬酸、酒石酸、琥珀酸,苹果酸,总有机酸质量比在1687.9~2972.1mg/kg。最高的是云果1号,最低的是安杂8号。果糖和葡萄糖是桑椹的主要糖类,同一品种二者含量相当,品种之间存在差异。与糖酸比相比,采用甜度和酸度的比值构建的甜酸风味指数更能真实地反映果实的甜酸风味。从甜酸风味指数角度来考虑,以白玉王和太深1号2个品种较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