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多层模糊逻辑门FTA的企业集团控股公司信用风险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林  周宗放 《系统工程》2008,26(12):52-56
企业集团的信用风险常常集中于集团控股公司,集团控股公司的信用风险又受其子公司信用风险的影响.因此,评估集团控股公司的信用风险是银行防范集团客户违约的重要措施.本文用故障树分析法(FAT)分析企业集团内母子公司之间的信用风险传递,刻画企业集团内母子公司之间的违约传染过程,并在FTA中引入模糊逻辑门(T-S门),构造多层T-S门的集团控股公司违约故障树.通过输入底事件发生的概率(企业集团内关联予公司的违约概率),由多层T-S门,输出集团控股公司的违约概率.多层T-S门的FTA提供了一种基于面向对象、客观的企业集团控股公司信用风险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2.
关联信用风险是现代信用风险管理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基于复杂网络的平均场理论和传染病模型,研究了在资产关联情景下关联信用主体之间信用风险的传染延迟效应.通过建立基于无标度网络的关联信用风险传染D-SIS模型,分析网络中关联信用主体之间关联信用风险传染的均衡状态.研究表明:关联信用主体之间的资产关联有助于风险分担,从而延缓关联信用风险的爆发;关联信用风险的传染具有延迟效应,且延迟时间越长,关联信用风险的传染强度越强.  相似文献   

3.
现实中,企业之间普遍存在两种或多种关联关系,在关联关系交互作用下,信用风险的传染路径和强度通常会发生改变,导致企业间信用风险传染变得更加复杂.基于此,本文在两种常见的关联(资产关联和交易关联)并存情景下,利用双层网络刻画企业网络拓扑结构,构建包含关联关系交互作用的信用风险传染模型,考察关联关系的交互作用对信用风险传染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与仅存在资产关联关系相比,资产关联和交易关联并存导致信用风险传染阈值变得更小;资产-交易双层网络拓扑结构是影响信用风险传染效应的重要因素;降低双层网络相似度,有助于抑制信用风险在企业间传染.  相似文献   

4.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之间的关联性越来越强,关联信用风险已成为现代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中的热点问题。本文在小世界网络的框架下构建关联信用风险传染模型,提出了"基于企业关联关系的小世界网络"的概念,研究了该网络结构中"非健康"企业的密度与关联信用风险的传染延迟时间及传染概率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可视化分析,探讨了关联信用风险传染概率的临界值和"非健康"企业的密度。研究发现,企业之间的资产关联有助于相互分担风险,延缓关联信用风险的爆发;关联信用风险的传染概率受企业的资产关联比和企业间关联个数影响。同时发现,不考虑资产关联比的企业网络低估了关联信用风险的传染概率。  相似文献   

5.
基于嵌入复杂网络的传染病模型,探讨了信息双向传播和个体反应对关联信用风险传染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关联信用风险的传染阈值与警觉度、救助度和邻居节点数相关,且个体反应对关联信用风险的爆发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警觉度和救助度均是影响感染个体密度和免疫个体密度的重要因素;警觉度和救助度的强弱会影响关联信用风险的传染规模,对比分析发现"存在关联信用风险"信息对关联信用风险传染规模影响较大,而"如何有效预防关联信用风险"信息只在特定的有效传染率区间,对关联信用风险传染规模产生比较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金融机构、政府等信用主体之间存在复杂的关联关系。关联信用风险在关联关系的传导作用下,不断地被复制与传染,危害到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关联信用风险已经成为信用风险管理领域内的热点问题。本文结合传染病模型和复杂网络理论,探讨了风险信息传播对关联信用风险传染的影响。研究表明:关联信用风险染强度的阈值与整体和局部风险信息的传播效率均无关,但与关联个体网络结构和感染个体的恢复率有关;当关联信用风险传染趋于稳定时,感染个体的密度与整体和局部风险信息的传播效率均存在显著关系,且相较于整体风险信息,感染个体的密度对局部风险信息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7.
在供应链断裂、新冠疫情等突发事件冲击下,供应链企业间的信用风险传染问题日益凸显。制定有效的风险遏制措施,已成为供应链风险管理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对供应链关联关系与信用风险传染路径进行剖析,构建了供应商、零售商、银行三方博弈模型,探究了银行策略选择对供应链信用风险传染的遏制作用。研究结果显示:虽然产品价格和生产成本等因素的变化对信用风险传染强度有显著影响,但银行可以通过选择最优授信比率,将传染强度控制在较低水平并实现其自身收益的局部最优化。若进一步采取贷款利率与授信比率相配合的双重授信策略,银行有可能将传染强度控制在适度水平并同时实现收益的全局最优化。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熵空间理论,考虑到信用风险转移(credit risk transfer,CRT)中银行和投资者间空间因素对CRT市场信用风险传染的影响,同时加入行业因素、区域金融发展因素以及CRT市场个体因素构建了CRT市场信用风险传染的熵空间模型.通过数值仿真模拟表明,该模型有效刻画了CRT市场上银行与投资者间空间距离和传输能力、银行资产质量与信用风险转移能力、投资者资产规模与风险偏好程度、投资者所处区域的金融发展水平以及银行和投资者所在区域之间金融发展的趋同性等对CRT市场信用风险传染效应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揭示了CRT市场上空间因素与概率之间的显性联系,为空间背景下信用风险传染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9.
信用风险传染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银行风险管理决策是应对信用风险传染的关键一环,而成本问题是影响银行风险管理决策的关键因素.鉴于此,本文考虑信用风险管理成本的约束,构建了不同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策略下信用风险传染和银行风险管理决策的共同动态演化模型,系统解析信用风险传染下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影响因素、策略稳定性及其演化特征,探究不同条件下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最优策略选择.研究结果表明:1)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重视程度、风险管理成本付出意愿、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上限、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均对其信用风险管理效果发挥正向影响; 2)银行独立于信用违约和依赖信用违约调整的两种信用风险管理策略都能起到信用风险管控的效果,但效果差异显著,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最优策略选择具有较大差异; 3)信用风险传染速度动态变化时,其初始速度、目标速度以及银行风险管理对其的抑制程度都对信用风险传染演化特征产生影响,且目标信用风险传染速度对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策略最优选择具有显著影响.本文针对信用风险传染下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策略动态演化及其最优策略选择的系统研究,对提升我国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和能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最近的金融危机显示金融风险传染已经成为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关键特征.本文致力于研究中国银行业潜在的风险传染规律和特征.首先,采用中国银行业数据,对银行间债务网络进行建模,并在模拟实验中采用了修正的偿还算法.其次,构造了三种网络、设计了四种情景,对银行间债务网络进行模拟实验,研究了银行间借贷比例、资本充足率等因素变化对银行间风险传染的单独影响和混合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银行借贷比例超过5%就会引发风险传染.降低银行间借贷比例能够减少银行间的风险传染.2)资本比率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能够有效防范银行间风险传染.资本比例在6%~8%之间防范风险传染的效果比较明显.3)从网络结构来看,平均度对风险传染有明显影响,影响的规律由初始破产银行数量决定.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银行间债务与外部资产关联两种传染渠道,研究了风险传染的叠加效应.首先,本文构建了包含两种传染机制的研究框架.该研究框架的优势在于,允许两种传染机制同时存在,相互影响,为多种传染机制风险叠加的相关问题提供了一类研究方法.其次,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实验设计思路.在相同的基础设置上,独立进行银行间债务违约,减价出售以及同时存在这两种传染机制的三种模拟.这种实验设计完全剔除了两种传染机制的交叉影响,因此可以准确研究两种传染机制的叠加效应.最后,本文进行了三组实验,分析了两种传染机制的叠加效应,研究了资产价格敏感系数,银行间贷款比例对叠加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两种传染机制同时存在产生的叠加效应的破坏力远远大于两种传染机制的独立传染破坏力.风险传染的叠加效应是形成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主要推手.2)资产价格敏感系数对减价出售以及叠加效应的影响具有突变性.在减价出售过程中,随着抛售资产数量增加,价格加速下降,减价出售的风险传染力度不断增大,会导致叠加效应加速放大.在风险传染初期,若能保证充足的流动性,避免减价出售,则能够大大降低银行系统性风险.3)银行间贷款比例变动对债务违约以及叠加效应的影响力有限.与减价出售传染不同,银行间债务违约传染随着传染轮次的增加,初始冲击的损失会不断被违约银行的权益所吸收,传染损失会逐渐衰退.  相似文献   

12.
金融关联网络是风险传染的载体。以股票信息溢出关系作为风险关联渠道,并将网络拓扑结构与个体金融机构的风险传染特征紧密结合起来。基于金融机构股票收益溢出关系,构建信息溢出网络。利用网络节点中心性拓扑结构特征指标,刻画金融机构的风险传染强度及风险承受强度,并挖掘其影响因素。针对中国上市金融机构的实证研究表明,节点度、接近中心性及特征向量中心性较为一致地刻画了金融机构的风险传染特征;信托等其他金融业的平均风险传染强度最大,而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平均风险承受强度最大;金融机构的每股收益增长率越高、股票换手率越低,风险传染强度越大;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率越高、资产规模越大,风险承受强度越大。  相似文献   

13.
在简化模型框架内,采用一指数类型的衰减函数来描述发债企业与担保企业间违约强度具有单向依赖性的特点,建立了单向指数衰减违约传染模型,得到了两企业违约时间的联合条件密度函数。进而利用这类单向指数衰减违约传染模型给出了担保债券及债券担保合约的定价公式,并对合约中所隐含的交易对手违约风险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担保链危机的传染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定义了担保链危机的概念,将现实经济体中企业之间的担保代偿关系抽象成担保链模型,分析了担保链危机的传染过程,发现担保链危机发生一级近邻传染、二级近邻传染、停止传染的临界条件与企业担保调整后的资产负债率有关。建立了担保链危机传染模型,发现触发担保链危机发生一级近邻传染的临界条件、继续传染的临界条件和危机停止传染的条件与企业对外担保金额有关。该模型有助于监管机构用资产负债率和对外担保金额两个指标对担保链中的企业进行风险预警,防止和减少危机的扩散,对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金融繁荣稳定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金融关联网络是风险传染的载体。以股票信息溢出关系作为风险关联渠道,并将网络拓扑结构与个体金融机构的风险传染特征紧密结合起来。基于金融机构股票收益溢出关系,构建信息溢出网络。利用网络节点中心性拓扑结构特征指标,刻画金融机构的风险传染强度及风险承受强度,并挖掘其影响因素。针对中国上市金融机构的实证研究表明,节点度、接近中心性及特征向量中心性较为一致地刻画了金融机构的风险传染特征;信托等其他金融业的平均风险传染强度最大,而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平均风险承受强度最大;金融机构的每股收益增长率越高、股票换手率越低,风险传染强度越大;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率越高、资产规模越大,风险承受强度越大。  相似文献   

16.
本次美国次贷危机通过不同的传染渠道席卷全球,厘清这次危机的传染渠道对深刻认识金融危机意义重大. 选取32个经济体次贷危机前后21个季度中的数据,引入空间面板回归模型对表现金融市场关联程度的Copula传染指数进行传染渠道的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金融渠道是本次危机的主要传染渠道,国际贸易渠道的重要性弱于金融渠道; 同时, 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加剧了金融传染的程度; 但货币竞争性贬值因素在美国次贷危机的传染过程中作用并不显著. 此外,区域性经济组织之间的传染明显强于地理关系之间的传染.  相似文献   

17.
使用门槛回归模型等方法研究地方政府债务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分别考察地方政府两种不同类型债务(负有偿还责任债务和或有债务)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测度地方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地方政府负债率没有达到抑制经济增长的阈值点;我国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能显著促进经济增长,或有债务对经济增长没有显著影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没有出现收敛现象。  相似文献   

18.
探讨贷款利率管制放开如何影响集团企业债务融资形式,对于揭示集团公司债务分布规律及其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基于中国央行逐步放开贷款利率上下限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产权性质构造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贷款利率上限放开显著抑制非国有企业集中负债程度,而贷款利率下限的放开显著提高非国有企业集中负债程度,两者呈现非对称性的影响;贷款利率上限管制放开对非国有企业集中负债的抑制效应在母公司盈利状况更差的样本组中更显著,贷款利率下限放开对非国有企业集中负债的加剧效应在母公司盈利状况更好的样本组中更显著。上述研究结论经过系列稳健性检验依然成立。作用机制检验发现,贷款利率上限放开显著缓解了非国有企业融资约束,贷款利率下限放开显著加剧了非国有企业融资约束,这与集中程度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从母子公司间债务分布视角考察了利率管制放松对集团负债融资模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有助于从中国独特金融制度环境揭示集团企业集中负债的具体动因,对进一步推进集团企业去杠杆行为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银行间借贷关联网络是银行经营困境或破产倒闭风险传染的重要渠道。基于我国银行间市场的总体借贷数据,首次综合运用最大熵法和最小密度法间接推断银行间借贷关联网络。对比分析两种网络的拓扑结构特征差异,以及两种网络下银行随机倒闭风险的网络间传染路径和程度。综合两种网络下的风险传染结果,分析银行的系统重要性和抗风险能力,并挖掘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最小密度法下的银行间借贷关联网络具有实际网络的连接稀疏性、异向连接匹配和无标度度分布等特征;与最大熵法所推断的网络相比,基于最小密度法网络的银行倒闭风险传染范围更广及传染强度更强;银行资产规模越大、坏账准备占不良贷款比例越高,风险传染效应和系统重要性越强、抗风险能力越弱;银行同业拆借率越高,风险传染效应和系统重要性也越强。研究结果有利于对银行实施宏观审慎监管,防范或抑制金融系统性风险。  相似文献   

20.
利用实物期权方法,在担保换股权下研究中小企业投资和融资问题。给出了公司证券和担保成本的均衡定价;确定了最优扩张时机、最优生产规模和最优融资结构的相互关系;分析了债务担保对扩张时机、投资规模和担保成本的影响。经济分析表明:风险较小时,企业倾向于债务融资;相反,较大的风险会使中小企业减少甚至放弃债务担保。比较静态分析表明:企业收益与市场组合收益的相关性越大,投资越早;与股权扩张的中小企业相比,担保提高了企业的生产规模和公司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