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长期以来,音乐人才的培养只注重专业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理论素养的提高。《西方音乐史》是高校音乐专业理论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本文试图从改革《西方音乐史》课堂教学入手,寻求改变传统的音乐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音乐人才的培养只注重专业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理论素养的提高.《西方音乐史》是高校音乐专业理论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本文试图从改革《西方音乐史》课堂教学入手,寻求改变传统的音乐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我国目前通行的西方音乐通史著作版本有:国内学者的编著有《西方音乐通史》(于润洋主编,以下简称《通史》),《西方音乐史简编》(沈旋等主编,以下简称《简编》),《西方音乐史略》(李应华著)…;外国学者的编著有《简明牛津音乐史》(英国杰拉尔德·亚伯拉罕著,顾犇译,钱仁康杨燕迪校,以下简称《牛津》),《西方音乐史》(美国唐纳德·杰·格劳特著,汪启璋等译,以下简称《西方》),《西方文明中的音乐》(美国保罗·亨利·朗著,杨燕迪等译,以下简称《文明》)…由于研究侧重点的不同,《西方文明中的音乐》属于音乐文化史的范畴,其他的论著都应看作音乐风格史。  相似文献   

4.
吴安 《科技资讯》2012,(22):232-232
《西方音乐史》是高校音乐专业当中一门必修课程,这门课程的内容主要是阐述西方音乐中的各种音乐现象的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本文就对其与音乐欣赏的教学整合做出相关论述。  相似文献   

5.
吴安 《科技资讯》2012,(21):168-168
者认为要想提高《西方音乐史》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成效,必须针对其存在的问题对《西方音乐史》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的设计,在这一方面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教学内容的层次化设计;二是要不断丰富《西方音乐史》的教学内容;三是要不断丰富《西方音乐史》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6.
杨慧霞 《科技资讯》2006,(16):192-192
中国音乐史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基础理论必修课,中国音乐史的研究历来受到音乐学家们的关注并成为音乐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20世纪以来的中国音乐史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层层递进,表现出研究家们的极大兴趣和热忱,诸如郑瑾文的《中国音乐史》、王光祈的《中国音乐史》、杨荫浏的《中国音乐史纲》以及萧友梅、缪天瑞等的《中国音乐史稿》、吴钊、刘东升的《中国音乐史略》、夏野的《中国音乐史》、沈之白、孙继南的《中国音乐史简编》等与中国音乐史研究、教学有关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7.
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素质的滑坡严重影响培养目标的有效落实,这是每位教师在每门课程教学过程应当思考的一个问题。《中国音乐史》是人文素质培养的丰富矿床,可以挖掘、渗透和发挥的人文教育因素很多。《中国音乐史》丰富的知识蕴涵及教育功能是教学中的极好素材,充分发挥《中国音乐史》在培养高师音乐学生人文誊养方面的作用教师应注重自身知识积累,提高科研意识,穿插渗透历史、文学、美学或其它相关知识等。  相似文献   

8.
从宋代音乐史料看“雅乐”的神秘主义色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正史中有关音乐史料的记载主要是《雅乐》,在历代统治阶段的《雅乐》中几乎都蕴含着极其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尤其以宋代的《雅乐》特别突出。本文从宋代音乐史料撷取有关史料,论述了《雅乐》应用的场合及内容,乐律制度,乐器制造和表演形式。  相似文献   

9.
《暴风雨奏鸣曲》(作品第31号之二)是贝多芬重要的钢琴奏鸣曲之一。在西方音乐发展史的宏观背景下,将《暴风雨奏鸣曲》的创作背景作为出发点,结合音乐本体研究和人文学科等诸多因素,可以为探索贝多芬音乐作品中显现出来的音乐特质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西方音乐学界出现了一个重大的转折,在音乐社会学,尤其是接受美学、现代释义学、音乐接受史等学科领域,把注意力从作品与创作者转移到作品效果与接受者。但事实上对“接受者”的基本概念,即使在对其普遍关注的社会学、关学领域也没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表述。本文通过对其历史、类型进行初步探讨,旨在对接受者有一个总体的概括性的把握。  相似文献   

11.
在《英雄》中,贝多芬完全发挥出他个性独特的艺术魅力,突破了以往莫扎特、海顿所开创的传统模式,走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作品主题所蕴含的“自由、革命”的精神是偶然中的必然。《英雄》标志着贝多芬的交响曲风格已经成熟,它是交响乐史上的一次转折,也是西方音乐史的一次转折。  相似文献   

12.
姜涛 《咸宁学院学报》2013,33(3):131-132
通过对现代音乐作品《蜀道难》的分析,着重介绍运用西方的作曲技法与我们本民族的音乐元素相结合而进行创作的特色。透视作品中的现代技法的应用与本民族的音乐风格水乳交融的手法,以达到对现代音乐发展走向的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13.
爱情可以说是音乐创作的其中一大动机,情歌更被认为是音乐起源的学说之一。以进化论闻名的达尔文认为音乐起源于鸟鸣声,鸟鸣是追求异性的方法,声音越优美越能吸引异性,于是鸟类争相发出美丽的声音,人类祖先凭着这个道理,用声音来表现各种情绪也以歌唱来求爱。 西方音乐进入浪漫派的时期后,音乐中的主观因素非常强烈。法国大革命后而引发的人性的开放,开始尊重人的个性和个人的社会权利。这种观念也反映在艺术上,艺术家以生活中亲自体验的感情和思想作为基础去从事创作。因此,当时在以男性作曲家为主的乐坛中,他们和女性的恋爱或友情也就常常成为音乐创作的灵感。以爱情的火花为创作灵感的事情,在18世纪作曲家的巴赫或亨德尔的身上是看不到的。他们的音乐里并没有象浪漫派作曲家那样含有缠绵的罗曼蒂克故事。到了浪漫派时期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19世纪的大师中几乎没有一个人的作品是和爱情无关的,他们的恋爱故事或多或少使他们写出某一名作。瓦格纳《汤豪瑟)}、比才《卡门》、柴可夫斯基《天鹅湖》、威尔第《弄臣})等,他们的爱情生活多姿多彩,所以若从他们的恋爱逸事中去理解他们的音乐作品也是一种饶有趣味的侧面研究方法。 中国人对待恋爱的态度与西方不同,酉方在音乐、诗歌...  相似文献   

14.
《暴风雨奏鸣曲》(作品第31号之二)是贝多芬重要的钢琴奏鸣曲之一。在西方音乐发展史的宏观背景下,将《暴风雨奏鸣曲》的创作背景作为出发点,结合音乐本体研究和人文学科等诸多因素,可以为探索贝多芬音乐作品中显现出来的音乐特质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乐记》受到了《苟子》和《周易大传》的影响,由此形成了两种根本不同的美学观。其中源于《苟子》一系的美学思想以现成性的、由具体之物构成的既定性的世界为哲学基础,认为音乐的源泉在于人心与外物的相感;而源于《易传》一系的美学思想别以非现成性的、生成性的生活世界为哲学基础,认为音乐以生活世界的本体——天为源泉。在以西方主客二元文化为主导的现代语境中,我们对源于《苟子》的美学思想有明确的理解,但对源于《易传》的美学思想却发生了十分严重的文化“误读”,以致于多数现代学者将其全盘否定。其实,只有来自《易传》的美学思想才是《乐记》理论的精华,它真正代表了中国文化精神,是西方传统文化不曾涉及的、难以解读的中国学术思想,是中国人对世界文明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6.
西方音乐历史中,有不少作曲家用音乐语言来描述自然界中的各种动物。这些作品为大众所喜爱,流传至今,成为世界音乐宝库中的珍品之一。早在17世纪,法国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拉莫(J.P.Rameau,1683—1764)的《新编古钢琴组曲集》中,就有一首题为《母鸡》的乐曲。乐曲是 g 小调,3/4拍。作曲家使用了跳音、同音反复及装饰音的方法,形象地描绘了母鸡的啼叫、寻食与追逐的动态。  相似文献   

17.
地方艺术史作为中华文明史的一部分,可以见证中华文明的斑斓绚丽。《江西艺术史》的出版发行,算得上地方艺术史的里程碑。本文从文物考证准确、诗词等文学作品探究之深入、论述过程之简繁、史料搜集之丰实等方面对《江西艺术史》音乐艺术部分进行评述,分析了其如何称得上"里程碑"的理由和见解。  相似文献   

18.
中西方音乐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方音乐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其主要表现在中国音乐着重于情韵,而西洋音乐注重的则是音乐本身的和谐性;中国音乐发展自然过渡,一脉相承,西方音乐发展则呈块状结构和阶段性特征;中国音乐体现为单纯的模线性织体思维,以线条为主,而西方音乐则倾向于横交叉的立体状织体思维,更讲究和声;中国音乐语言偏重心理,略于形式,极富变量,为开放性结构,而两方音乐形式严谨,结构具有封闭性特征;中国音乐尚善尚美,  相似文献   

19.
汉斯立克的《论音乐的美》(1854年初版)是近代资产阶级唯心主义音乐美学的代表性著作之一。这篇著作在当时即受到资产阶级音乐界和哲学界许多人的重视,并引起了不断的争论。一直到现在,他的观点,在西方资产阶级音乐思想中还有相当大的影响。音乐美学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学科,在这领域里,有着各种疑难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解决。我们在这里仅就汉斯立克的“音乐的情感的表现”这一问题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20.
杨蓉 《科技资讯》2006,(5):172-173
高师音乐教育学是高师众多课程中与基础音乐教育联系最紧密的课程。本文针对高师音乐教育学课程现状,对高师音乐教育学师生应树立新的音乐教育观念,《音乐课程标准》应成为高师音乐教育学课程重要内容,高师音乐教育应寻求适合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